編者按:隨著留學熱潮的不減反增、以及網路信息時代的繁盛,美國這片留學的熱土已不再似五六年前那般遙遠而神祕。越來越多的準留學生通過網路就可以在腳踏美國國土之前,為自己描繪出一個初步的留學生活概況。然而,浩瀚的太平洋仍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信息交互,導致了準留學生在接收信息上的不對等。而網路這把「雙刃劍」也在信息的傳遞中,偶爾開小差,為國內的學生傳遞了些許錯誤信息。

  秉著帶準留學生傾聽大洋彼岸最真實留學聲音的宗旨,搜狐出國「留學聲」推出「在國外讀書」系列——選取時下最熱點的留學話題,帶你遠渡重洋觸摸話題背後的留學真相。

  本期話題:哈佛凌晨四點半的圖書館到底是座無虛席還是空空如也?世界頂尖學霸的身份是否真的靠犧牲睡眠換來的呢?

凌晨四點半的哈佛圖書館,到底是什麼樣的?

  若干年前,網路上曾流傳一篇言之鑿鑿的10萬+火文和一張熱圖,號稱是「凌晨4點多的哈佛大學圖書館裡,燈火通明,座無虛席」。圖片中展示了哈佛大學燈火通明且人滿為患的圖書館,文章裏還羅列了哈佛的「校訓」和「箴言」,可惜每句英語都千瘡百孔,語法錯誤連篇,令人不忍直視。

  而那些錯句也讓我對文章的真實性不以為然。再者,耶魯和哈佛是兩所很相似的大學,而作為耶魯畢業生的我熟悉的校友可沒使那麼大的蠻力學習,哈佛同胞又怎可能如此苦哈哈呢?

  但抱著對大夥兒負責任的態度,我還是決定到哈佛後,就來一次不含糊的盡職調查。出發前,我網上檢索了「哈佛凌晨四點半」,搜索結果讓我喫驚——原來市面上已經有了以這個片語命名的勵志書,還不止一種,銷量也很不錯,而書中的內容卻令人難以信服。

  言歸正傳。8月28日我抵達哈佛。辦完入學手續後,便準備全面系統深度客觀地把凌晨四點半的哈佛圖書館真相查個水落石出,給大家一個靠譜的解釋,消滅一切甚囂塵上的臆斷猜測。

  我的調查由三部分組成:

  1. 哈佛官網資料查詢

  2. 哈佛學生現身說法

  3. 哈佛圖書館實地走訪

  哈佛官網資料查詢

  

我首先訪問了哈佛大學圖書館官網,在首頁點擊進入圖書館/開放時間欄目。下拉頁面逐一查看,發現幾乎所有圖書館都在零點前閉館,只有Lamont Library的開放時間是「24小時」,這是位於哈佛庭院(Harvard Yard)的一座本科生喜歡去的圖書館。

  為保證足夠嚴謹,我又繼續點擊了按周顯示的圖書館開放時間這個欄目。12月初到中旬是哈佛大學各院系的期末考試周。我將時間調到12月4日到12月10日,再次查看各圖書館開放時間。

  然而並沒什麼改變。Lamont Library仍是列表顯示的唯一24小時開放的圖書館。其他圖書館最晚只到零點就閉館了。

  結論:根據官網信息,大多數哈佛圖書館都是「今天開門今天閉館」,只有Lamont Library一家「燈火通明」;所以,哈佛學子若想在凌晨四點半的圖書館裡發奮苦讀,就基本只能去Lamont了。

  哈佛學生現身說法

  想到文字信息和實際情況可能有出入,我在哈佛校園不同區域和院系隨機採訪了30位在校生,覆蓋不同種族,既有剛入學的大一新生,也有已在哈佛苦讀多年的博士生。以下摘選最具代表性的幾個回復:

  問題:你經常在哈佛的任何一家圖書館學習嗎?你通常學多久?你是否會在圖書館熬夜到後半夜,比如凌晨四五點鐘?

回答1(哈佛本科大二學生Jessica):我每天都去Lamont學習,基本學到十一點多就回宿舍了。我每天需要至少睡六小時,不然大腦會沒法工作(笑)。十一點多離開時,圖書館裡的人通常就很少了。不清楚到後半夜還會有多少人,但估計是寥寥無幾。

回答2(哈佛商學院二年級學生Liz):商學院學生去圖書館學習的相對比較少吧。HBS(哈佛商學院)的Baker Library每天關門都挺早,絕不可能學到後半夜的。

回答3(哈佛法學院法學博士二年級生Hassan):HLS(哈佛法學院)圖書館都是零點關門。我有時會去HLS Library做reading,但更多時候喜歡一個人在寢室學,論文提交前會熬得晚一些,但幾乎不會超過凌晨3點。

回答4(哈佛教育學院碩士一年級生Laura):平常都去教育學院旁邊的一家咖啡館學。相較於安靜的圖書館,我更喜歡有點人聲甚至嘈雜的環境,那樣反而更能集中注意力。咖啡館11點打烊,我是morning person,十二點前就得睡,早上7點起牀。我無法理解習慣學習到凌晨四點的人,那有點stupid,不是嗎?

回答5(哈佛醫學院博士三年級生Robert):醫學院的功課挺重的,所以HMS(哈佛醫學院)的學生都比較刻苦,但也不至於學到後半夜吧。我覺得還是得看自己怎麼安排時間,另外,效率真的很重要。Lamont Library?幾乎沒去過,我所知的醫學院同學也很少有人去那兒刷夜。

回答6(哈佛本科大四學生Yoon-Al):啊,過去這幾年確實熬過幾次通宵,主要是為了寫paper,但絕對不是常態!(做輕鬆狀)平常習慣去懷德納圖書館的自修室學習,那裡的雜訊近乎零分貝,每個人都認真學習的氣氛非常棒。平均每次去圖書館學習3小時吧,不會到太晚,完全沒必要的。

回答7(哈佛本科大一學生Rawe):來哈佛前曾擔心這裡的課業負擔會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但開學這幾天感覺還是比較manageable(可以駕馭)的。目前都在宿舍學習,我的很多大一同學也喜歡在家寫作業,或者和好友一起去咖啡館,因為可以隨時交流功課。在圖書館熬到後半夜?沒想過,也最好不要吧!

  結論:不同的哈佛學生給出了類似或乾脆一樣的答案——自己不會在圖書館苦讀到後半夜,沒看到或聽說身邊很多同學這麼做,更不認為這有必要。唯一可能讓學生呆到凌晨四點半的Lamont圖書館,在隨機受訪的三十個學生中並無高人氣,去那兒學習的學生也對「熬到後半夜」這一說法給出了否定答案。

  上面兩種方法的盡調實際上已讓真相浮出水面了:網上瘋傳的「哈佛凌晨四點半圖書館的盛景」,並不存在。

  哈佛圖書館實地走訪

  

為確保萬無一失,我還是決定把整個盡調做完,在夜裡實地拜訪幾家哈佛圖書館和每家的管理員。

  我選擇了四家最有代表性的:Baker Library(貝克圖書館,位於哈佛商學院校區),Harvard Yen-Ching Library(哈佛-燕京圖書館,位於東亞研究學系區域),Widener Library(懷德納圖書館,位於哈佛本科生院校區)和The Lamont Library(勒蒙圖書館,位於哈佛庭院)。如上面所說,唯一通宵開放的其實只有Lamont.

  貝克圖書館

  下午4點半進館(因為5點就關門了)。

  圖書管理員回復:據我瞭解,商學院學生喜歡在宿舍或咖啡館學習,而且啃書到深夜的少吧,因為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做。貝克晚上是不開門的,其實即使白天,人也不多——商學院學生白天除了忙上課,還得穿梭於各種社交和招聘活動啊!

(貝克圖書館外觀)

(安靜的自習室)

  哈佛-燕京圖書館

  晚上9點半進館(因為10點就關門了)。

  圖書管理員回復:來我們這兒查書借書的教授和學生多,但來這裡自習的非常少。燕京圖書館關門早,到了9點以後就很少有人了。

(燕京圖書館內的書桌,我去的時候幾乎沒看到在館內學習的學生)

  懷德納圖書館

  晚上11點半進館(因為12點就關門了)。

  圖書管理員回復:我在這裡工作的幾年裡,從沒碰到過這家圖書館破例通宵開放。來這裡學習的學生確實很多,但11點以後就走得所剩無幾了,因為每個人都知道12點閉館嘛(笑)。

(夜裡的懷德納圖書館外觀)

(自習室此時人很少)

  勒蒙圖書館

  凌晨2點半進館。此時,圖書館的自習室只剩一兩個學生。

  圖書管理員回復:(給他看了《哈佛凌晨四點半圖書館》裏的「燈火通明座無虛席」照片)這肯定不是Lamont圖書館的照片!我們這兒可沒有這樣的自修室。平日到了晚上十一二點時人就很少了,更別提後半夜。只有在期末考試前的一兩天,人會稍微多一些,但也絕對不是「人滿為患」,那樣有點誇張了。

(書架旁邊的寫字檯,供學生學習和查書)

(一樓的自習區只有這兩個學生)

  對哈佛大學圖書館的盡職調查至此告一段落。凌晨三點從勒蒙圖書館出來時,整個哈佛校園都沉浸在睡夢中,只有早起鳥的鳴叫和我的腳步聲在夜裡迴響。

  網上熱傳的「哈佛凌晨四點半圖書館的景象」,只是一個不存在的想像。

  調查後的一點想法

  

「熬夜」與「勤奮程度」真的成直接正相關嗎?哈佛學生,或者說以哈佛和耶魯學生為代表的美國一流大學學生真的不那麼刻苦嗎?

  我認為,以學習時長衡量一個人刻苦與否是一個不太明智、甚至有點愚蠢的方法。在哈佛和耶魯,我沒有看到誰以「刷夜」為榮,更沒有學生暗自較量誰能熬得更晚。這些學校學生崇尚的,是一個叫做「productiveness」(效率,多產)的詞。

  我沒有在國內讀大學的經歷,不能對咱們國家的大學生妄加評論。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哈佛耶魯的絕大多數學生都相當productive,具體表現在這些方面:

  1. 相較於國內同學,他們不輕易翹課(在很多美國大學,翹課是要扣很多分的);

  2. 上課時全神貫注聽講、記筆記,遇到不懂的就實時向教授發問,甚至展開一場辯論,力求在下課前就把新知識點都搞明白,而不是抱著「聽不懂也沒關係,反正課後還能再學」的補救心態;

  3. 幾乎所有人都會把每天的學習任務用1、2、3列出來。一些同學還會進一步劃分優先順序,給自己設置完成一項功課的時限(比如,「7點鐘晚飯前必須把50頁的閱讀做完」);

  4. Work hard, play hard ——該學時就集中精力學,該玩時就使勁玩。我的很多同學前一晚還在派對上喝酒狂歡,第二天就可以做到完全與世隔絕。他們會把自己「關起來」,心無旁騖地讀完一本書、做完一份習題集、寫好一篇論文。你有時會找不到已切換成學習模式的他們:手機關機,Facebook message和email都不回。高強度的閉關,往往能幫他們在短時間內快準狠地把學習任務搞定;

  5. 目標感明確:我的很多同學在學習時都會帶著一個很明確的goal. 比如,「我讀這本書,就是要找到ABC三個證據,來支持我的論文觀點」「我下午去上這堂複習課,就是為了搞懂xx概念、yy函數、zz曲線,不弄明白不回家」。有了目標,或者說目的,效率往往會高很多,而不是迷迷糊糊地學了一通,到頭來還是不知道自己收穫了什麼。

  有了上面這些讓人非常productive的習慣,難道還需要每天都為了學習,熬夜到凌晨四點半嗎?

  以熬夜傷身為前提的刻苦,不是好刻苦。

  不要再盲目崇拜「哈佛凌晨四點半的圖書館」了,那不真實,也挺愚蠢的。

  本文由牛油果旅行CEO李拓遠發佈於人民日報,經搜狐出國「留學聲」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