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愛小提琴,希望自己能夠演奏好這個樂器。那學習小提琴的年齡究竟怎樣影響學琴的效果呢?成年人練琴的關鍵是什麼?

演奏需要一定的運動基礎,運動基礎包括神經控制和肌肉反應,在幼年期,神經細胞隨著運動的規律和特徵修剪,肌肉隨著有強度的訓練而發育,動作逐漸變得快而準確。這個過程對幼年期的人很短,每天練琴,大約一兩年左右就基本成型了。但是,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人,由於之前沒有操作過小提琴,手和手臂的神經與肌肉,從分布到發育程度都不適合小提琴演奏。比如每天操作手機,大拇指非常發達,其他四個手指很弱,身體會集中最大運動優勢給大拇指;或者人用右手書寫,左手的運動很少,左手動起來就費力;彈鋼琴的人,手指擊打的能力強,揉動和併攏的能力弱,這就是運動科學。很多幼年期練習小提琴的人,中斷之後覺得自己拉不了琴,實際是肌肉萎縮導致的。肌肉的萎縮很快,兩周不碰琴,變化很明顯,拉起琴來沒有力氣。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可以將肌肉恢復回來,有了力氣,就又會拉了。而幼年期沒有拉過琴的人,肌肉的分布存在缺陷,不該發達的肌肉很發達,該發達的肌肉不夠勁,即便作為成年人,能夠實現一些按指,其動作本質與學琴兒童是完全不同的。某些肌肉能量的消耗更大,或是一些多餘的肌肉輔助了主要運動肌,導致手的僵硬與疲勞。有很多成年人,越埋頭苦練,手就越僵硬,形成惡性循環,其本質就是使用了多餘的肌肉。因此,沒有拉過小提琴的人,在青春期和成年期開始訓練,花費幼年期十倍的付出很正常,每天練琴,大約需要十到二十年的時間,這與外科醫生的手術訓練時間相近,外科醫生也是從二十歲開始練習磨雞蛋殼、縫動物血管。反過來說,幼年期經過訓練的人,即便擱置了幾年,再從新拉小提琴, 沒有障礙。

很多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人會問,要怎樣學琴才能避免越練越僵?鄧老師在此給出科學的建議——用最小的力氣完成一個完整的動作,這會改善手的生理特點。成年人可以自主控制力量,應當先控制自己的心境,如果心裡急,發力自然大,練習效果不佳,如果心境平和,將力量限制在一定範圍內,就能提高手的操作靈活性。心平氣和是青春期和成年期學琴的關鍵。

對學琴的幼童,要求使用最小的力氣不容易,鄧老師大多數會採用點撥加耐久的訓練,口頭要求學生輕一些,動作要到位,多拉一段時間,讓學生產生疲勞。之後,手的大部分肌肉就使不出勁了,想用力用不出,必要的肌肉還在動,不必要的便休息了,於是手的肌肉分布開始成型,必要的肌肉越來越強,不必要的肌肉越來越弱。

因此,手並非力量越強,速度越快。還存在許多其他因素,包括手指運動方向,接觸面角度,手的形態等。成年人以為練多了,便能練好,是誤區。琴不是練出來的,老師指導一個人一年,和讓他自學五年,哪個更強?當然是前者,沒有老師的指導,結果是無論成年人還是兒童,都只會把手「毀掉」。即使有些人把那些音「按」出來了,也就是「按」出來而已,這個「按」的方法是完全錯誤的,和演奏不沾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