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匯報》發表了姚文元的文章《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這件事成為「文化大革命」發動的導火線。 《海瑞罷官》一劇,是明史專家、北京市副市長吳晗所作。此劇上演後,毛澤東很高興,還在家裡接見了演海瑞的演員馬連良。 1962年,江青認為這個戲有「問題」,曾找中宣部、文化部4位正、副部長,提出要批此劇。」江青的要求被拒絕。1964年下半年,江青就在北京找了李希凡,要他寫批判《海瑞罷官》的文章,李希凡沒接受。於是,1965年2月,江青到上海與張春橋密商,由姚文元寫了批判文章。 由於人們不知道文章的來由和底細,它又是登在上海的一份報紙上,中央和各地方報紙的編輯部雖然對它很注意,但大都持觀望態度。因而一段時間裡,除上海外,全國各報都沒有及時轉載。後來大多數報紙陸續轉載了,北京和湖南仍沒有轉載。 北京沒有轉載,並非出於麻木。中宣部和北京市委都因事出意外,感到震驚。未經中宣部就如此點名批判北京市副市長、中共黨員、民主同盟的負責人之一和著名學者,上海「這樣做法,還要不要黨的紀律?」此其一。其二,11月13日,北京市委書記鄧拓、市委宣傳部長李琪、《北京日報》總編輯範瑾開會研究過轉載問題,決定先向《文匯報》瞭解情況,如果姚文元的文章是毛主席定的,《北京日報》就登,否則就不登。由於張春橋嚴令向北京也向中央封鎖消息,《文匯報》不予透底,北京市委、《北京日報》、《人民日報》的詢問均無所獲。在此情況下,鄧拓決定即請示在外地的彭真,彭答暫不轉載,待他回京後再定。 1967年毛澤東曾說過:「姚文元的文章不過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信號。」此話不假。發出信號是為了觀察。上海的張春橋等人在觀察,毛澤東也在觀察。毛澤東觀察的結果,如他1967年5月所說的:「全國大多數的報紙都刊登了,但就是北京、湖南不登。後來我建議出小冊子,也受到抵制,沒有行得通。」毛澤東更增加了對中宣部的不滿。認為這些事實更證明瞭他對中央出「修正主義」的擔心和北京市「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看法的正確性。  12月21日,毛澤東在杭州同陳伯達、艾思奇、關鋒談話說:「姚文元的文章也很好,點了名,但是沒有打中要害。要害問題是『罷官』。嘉靖皇帝罷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們罷了彭德懷的官。彭德懷也是海瑞。」此言一出,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序幕開始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