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江東汪郎的邀請。

對謚法沒有什麼研究,說一點感想吧。

在謚法上,先帝下葬前由禮官議謚,嗣皇帝定謚。因此,一個皇帝的廟號、謚號是由禮官和繼任皇帝議定的,他們會根據先帝生前事迹及品德,給予一個評定性的稱號以示表彰,此所謂「蓋棺定謚,先典成式,激揚清濁,治道明範。」

仁,是儒家最重要的概念,也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因此,在尊崇儒家的封建王朝時代, 皇帝自然以稱「仁君」、施「仁政」為榮。但是,理想歸理想,現實歸現實,皇帝要治理好天下,光靠「仁政」難以見效,推行改革則觸及利益,追求武功則失去仁義。因此,皇帝想求「仁」(當世功)得「仁」(身後名),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所以,帝王被冠之以「仁宗」廟號,一直到了北宋趙禎時才第一個真正出現。

「仁」的廟號,開國皇帝主要靠武力、篡位、禪讓建國,肯定不用惦記了,當然他們可能更喜歡高祖太祖太宗之類的稱號;王朝後期的皇帝,那是想都不用想了,沒有什麼「惡謚」傍身已經是他們的幸運;只有處於王朝中期,社會相對安定時的皇帝才有機會獲得。

中國王朝歷史上,獲得「仁宗」廟號的皇帝,僅有六位,分別是:宋仁宗趙禎、夏仁宗李仁孝、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明仁宗朱高熾、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還有一個另類的是漢仁宗季漢後主劉禪,這是被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族的前趙開國皇帝劉淵追謚的。

下面,來分別說說這六位仁宗皇帝是否名符其實:

宋仁宗趙禎:他是北宋第四位皇帝。開創「仁宗盛治」的趙禎,寬容仁慈,節儉樸素,善於納諫,嘗試變革,經濟繁榮,科技和文化也得到空前的發展。除了因為沒有子嗣的問題和略有些沉迷女色外,絕對是文人士大夫眼裡的道德聖君。符合度90%。

為什麼「仁宗」廟號會第一次出現在宋代?這與宋代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偃武修文的基本國策有很大關係。從後面的朝代來看,也是只有「重文」才有可能獲得「仁宗」廟號。因此,李元昊、儂智高相繼叛宋,而狄青平叛後回京擔任樞密使四年,諫官多次對狄青發難,導致最後抑鬱而終,不會影響到對趙禎的「蓋棺論定」。

夏仁宗李仁孝:不得不佩服他的老子夏崇宗李乾順呀,提前以廟號為名了。李仁孝是西夏歷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政策多數重文輕武,文化臻於鼎盛,也導致軍備開始廢弛,戰鬥力減弱,國家於仁宗末年開始走下坡。但總的來說,他統治期間為西夏的盛世。符合度70%。

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他是元朝的第四任皇帝。元朝在中原實行的絕非「仁政」。不過這位皇帝能被稱為「仁宗」,大概是因為他恢復了科舉制,推行以儒治國,讓大量漢族文人士大夫得到機會參政,相比較他的祖輩在開疆拓土中的征服行為算得上是「仁」。符合度60%。

明仁宗朱高熾: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在位不到一年的朱高熾,為人寬厚,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從他開始,明朝的文官集團逐漸在朝堂上佔據主導,而他推行的符合儒家治國理念的政策大多被兒子明宣宗繼承下來,兩父子在位的這段時期也被稱為 「仁宣之治」。符合度90%。

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清朝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他的統治時期正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他在位25年,也努力過,但魄力不足,未能消除清朝面臨的隱患。但他結束了文字獄,提倡封建禮教。謂之為仁宗,大概是平常的言行舉止符合儒家倡導的「仁」的標準。符合度50%。

漢仁宗季漢後主劉禪:符合度30%,還是「後主」更適合他。

作者:花開時節思春秋。堅持原創,獨立思考;反思歷史,啟示未來。喜歡的,請點贊、關注、轉發;有感想、有異議的,請寫下你的評論,參與討論和交流。


明代文學家歸田詩話中說,宋仁宗在位42年,民安俗阜,天下稱治。

歷代史學家將國家治理的最高境界稱之為治。治是超過盛世的。

成周盛治及仁宗盛治是史上兩大治理境界最高的盛治時代。

仁宗盛治是對宋仁宗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概括。宋朝也在這代君王之時達到全盛。 期間仁宗皇帝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因此他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讚。

期間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靜, 士農樂業,文武忠良。被後世譽為「聖明有道唐虞世,日月無私天地春」歷史上有「慶曆、嘉祐之治」之稱,尤以「嘉祐之治」為多。

至宋起至今近千年,最知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曾經說過:尚氣節而羞勢利,天水一朝之文化,竟為我民族永遠之瑰寶;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他對宋的評價最高,特別是仁宗朝處於宋的頂峰,極力推崇宋,也將宋看成中國歷史的頂峰。

尚氣節而羞勢利,不知有些信口雌黃的人懂不懂,陳寅恪先生的結論是宋重義輕利。陳寅恪先生很奇怪,在年邁之時花費數年時間寫了一本書<柳如是別傳>,這是為一名妓女所作,說明什麼呢,可能滿口愛國,滿嘴仁義道德者所不能理解的。陳先生為妓女作文,說明我們很多人,包括很多所謂君子,都是偽君子,操守不如妓女。高談闊論可以,做到實事,說到實話,都是假話大話空話。

嘉祐元年(1056年),京師發大水,狄青避水將家搬到相國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對此頗有疑惑議論,朝廷便降狄青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離京出任陳州知州。

二年因嘴上生毒瘡,抑鬱而終。什麼地方被害死,信口雌黃。

有能力的人,誰還沒有起落,毛主席還多次靠邊,你認為靠邊不行,是因為你還沒有長進,還不夠強大,還不能讓人嫉妒,還沒有機會靠邊,還需要大幅度努力。

一個人如果一點承受能力都沒有,是成不了長遠的,偉人的胸懷是委屈撐大的。

一個國家不能十全十美,如同人一樣。只能有側重點,宋是以仁義治天下,以民生為重,軍事偏防守,其他方面的發展,是其他任何朝代都無法比擬的。

對仁宗的評價是歷朝歷代史學家包括很多帝王評價的,比如乾隆很自高自大,他只看得起爺爺康熙、唐太宗、宋仁宗。

列位的高度無法忘乾隆之項背,早點閉口為好,以免讓人覺得淺薄。


按照謚法:

蓄義豐功曰仁;慈民愛物曰仁;克己復禮曰仁;貴賢親親曰仁;殺身成仁曰仁;能以國讓曰仁;利澤萬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於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寬信敏惠曰仁;愛仁立物曰仁;體元立極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浹曰仁;慈心為質曰仁;惠愛溥洽曰仁。

一般來說皇帝啊,只要坐上其中的一條,厚著臉皮就可以得到謚號了。

看一下宋仁宗的所作所為:

內廷方面,沒有什麼「豐功偉績」,沒有生育能力,算什麼男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可是,劉太后專政於前,殘害仁宗生母。宋仁宗沒有報復處理,而是精心贍養,無愧於仁子之道啊。

文治方面,厲行文治制度,重用文官集團,繼續列祖列宗的重文偃武的治國策略,把那些腐糟文人家捧到天上去了。他深知,讀書人是不能得罪的。文章和語言,才是最有殺傷力的。一生的命運,全都掌握再文官手中。所以,宋仁宗拍好了文官集團的馬屁,得到了文人的充分認可。沽名釣譽,真是其心可誅。

武功方面,消弭戰亂,花錢買平安和不抵抗政策。長時期的重文偃武,嚴肅的約束框架下,宋朝軍隊早已經陽痿了,根本無力蕩平四海,只能佳兵不詳,綏靖政策。所以,李元昊建立西夏,儂智高發動叛亂,殘害名將狄青。不過是性格仁懦,打著愛民如子的旗幟,給予遼夏歲幣,殺害主戰派的名將,防止壯大軍事影響力和崇尚武力。一旦戰敗,青史蒙污,對不起列祖列宗。

所以,宋仁宗殺害狄青,就像宋高宗殺害岳飛一樣。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都是防止軍事地主階級的發展壯大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就像清朝皇帝防止漢軍將領統兵一樣,一旦掌兵,誰人能制?然而,手拿刀槍劍戟的武將,遠不如手握毛筆宣紙的文臣。過去漢朝的太尉周勃說過:本將征戰一生,遠不如刀筆吏的厲害。

所以,宋仁宗的『仁』,來自於文官集團的投桃報李,畢竟歷史都是文官寫下的。


北宋仁宗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大權由明肅和劉氏聽政。國運不甚連發生二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在慶曆三年(1043)重用范仲淹變法新政。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年名詞。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決中止。對其一生曰為人君,止於仁。中國幾千年文明變法改決莫過秦朝孝公重任商秧,秦國在短短二十年於強盛。歷朝變法決定於帝王決心.恆心。要不國家因變法產生後因是可怕的。現今大賢治國。變法強國一定可以實現。


謚號最終是文官決定的,比如在狄青問題上,文官們先騙皇帝防範狄青,當狄青和皇帝見面解除誤會,皇帝想收回外放衛青的聖旨,文官直接把皇帝趕回宮,又騙想再見皇帝陳詞的狄青說,皇帝已經疑心他了,狄青任節度使,文官又反覆發些無關緊要的聖旨,逼死衛青,好貪污軍餉。這樣縱容文官把持朝政迫害忠良貪污腐敗的皇帝,文官自然要給個好封號。


歷史上,重文輕武在宋朝開始,一幫狗屁不通的文官高高在上,總想壓武將一頭,這就是趙太祖給子孫後代挨打跑路埋下了種子,經濟文化的發展如果沒有軍事實力保駕護航,最終都是灰飛煙滅,


相對於抗敵御邊的武將和浴血邊關的軍民來說,仁宗的廟號是有些言過其實……但相對於政治清明的社會形勢,封建社會難能可貴的發達經濟,繁榮的文化和仁宗朝對整個北宋社會的貢獻來說,其廟號並不為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