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之山場說:

武夷岩茶有著獨特的主態環境,武夷山四面皆溪壑,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之勝。峰岩交錯,翠崗起伏,峽谷縱橫。九曲溪水碧綠清透,素有碧水丹山、奇峰怪石著稱。山中氣候溫暖,無嚴寒醋暑之別,年平均氣溫在18℃以上。常年雨量充沛,岩泉滲流,雲霧瀰漫,相對濕度較大。土質為岩石風化後的砂礫壤土,結構疏鬆,酸度適宜。富含有機質和礦物質。

武夷山的山場因素有其複雜的地質原因,大約在8000萬年以前,武夷山發生火山噴發再加上後來的地殼變動和地表侵蝕,形成一個呈東北方向的短軸盆地,盆地的四周是由火山岩組成盆地的中間形成湖泊。火山岩風化的含有鐵質岩石碎片,隨著流水的搬運而沉積湖底。沉積物中的鐵質經過氧化作用變成紫紅色,逐漸形成紫紅色岩層,這就是正岩土壤的基礎。

在岩坑中,由於岩崖和森林的遮陰,在夏季茶樹承受散射光,在冬季高崖擋住西北的冷風,且尚有終年不斷的岩隙流水補充,因此岩坑谷的微域氣候更為優越,為茶樹的生長提供非常好的氣候環境。

由於土壤中的氮、磷、錳和有機質含量差異不大,但pH值、鉀、鋅、鎂等微量元素及土壤的疏鬆度差異顯著,直接導致了茶葉的品質差異。從茶葉的生化角度來看,茶葉的品質不但與各生化成分總量有關,也與各成分之間的比例有關。不同產地茶青中香氣成分中有相同的物質,也有獨有的香氣物質,且同一香氣成分含量及比例不同,從而表現出不同土壤香。

現代武夷山茶區的區分:2002年3月,武夷岩茶被列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地理區域界定為武夷山市行政轄區全部範圍2798平方公里。全市分為名岩區和丹岩區兩類。名岩區系指崇陽溪以西、黃柏溪以南,南星公路以北之風景名勝區內;其餘廣大地區為丹岩區;非武夷山區域內所產茶葉,一般稱為外山茶。

岩茶的品質除受山場影響外,還受品種和工藝的影響也比較大,不同的樹種在同一個山場會表現出不同的品質;不同的制茶師做出的茶品質差距也較大。總的說來,正岩茶只要做不壞,就有岩骨,外山茶做的再好,依然沒有岩骨,這就是為什麼談及岩茶的時候必須談論山場的根本原因。


在武夷山一帶,所有的茶山都叫山場,大多數山場都有自己的名字,極少數山場比較出名,絕大部分山場名可能只有茶農自己知道而已。比較出名的當屬正岩產區的山場。

正岩區,簡單的理解為武夷山風景區內的茶葉產區,雖然不是很嚴謹,但是這是目前的主流看法。

正岩區又可以簡單的分為三坑兩澗名岩區和其他正岩區兩大類。

一、三坑兩澗

三坑兩澗指武夷山風景區內的牛欄坑、慧苑坑、倒水坑(又叫大坑口)、悟源澗、流香澗五個地點。其產出的茶葉品質高,岩韻獨特,產量少,被打造成武夷岩茶的標杆和宣傳熱點,武夷岩茶天價茶多半與他們有關。

二、其他正岩區

武夷山風景區內除了三坑兩澗以外區域所產的茶葉都叫正岩山場,由於武夷山風景區內山岩多,茶山的歸屬人多,造成正岩山場有很多很多,如馬頭岩、三仰峰、蓮花峰、碧石岩、頂窠、老虎窠、吊燈壟、佛國岩、彌陀岩、慶雲岩、御茶園、文公祠、天游、桃源洞、品石岩、鼓子岩、白雲岩等等。這些正岩山場有些土壤為紫色砂礫岩土,出產最優質的岩茶,有些正岩山場土壤為黃紅壤土或者沙洲土,出產的岩茶品質就遜色不少,和景區周邊的半岩茶品質一致甚至低於周邊的半岩茶。


所謂「山場」即產茶環境,武夷岩茶品質之所以優異和它的生長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並不是武夷山所有山場產出的茶都一樣喔,不同的山頭、山谷、坑澗、田地,都有不同的土壤、氣候,會產生不同的岩韻氣質呢。

最具有代表性的正岩山場就是「三坑兩澗」了,即慧苑坑大坑口、(倒水坑)、悟源澗流香澗。像九龍巢竹巢鬼洞馬頭岩這些山場也是數一數二的。

如果說前面的這些山場是武夷岩茶的重要代表,那麼高山生態茶園則是武夷岩茶的主力軍,比較有代表性的山場包括山口、長灘、吳三地、程墩、嵐上、曹墩、四新、黃村、星村


三坑兩澗,九曲一亭,四岩三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