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元末亂世,朱元璋橫空出世,二十五歲參加義軍,歷經十五年從要飯和尚成為掌控全國的大明帝王,朱元璋的手腕之強,歷代開國皇帝之中都算是名列前茅的。朱元璋有二十多個孩子,其中朱標是嫡長子,朱棣是四子(是嫡子還是庶出一直是個謎)。其中能對朱標產生皇位威脅一個都沒有,包括朱棣。

明太祖高皇帝洪武大帝朱元璋

朱元璋的孩子們

長子朱標,朱標不僅是朱元璋最看重的孩子,同時《明史》記載,朱標在諸王之中威信最高。同時朱標的老師都是開國的老臣,太子少師李善長,太子少保徐達,太子少傅常遇春,右詹事馮勝,諭德鄧愈、湯和,贊善大夫劉基、章溢,而且只要朱元璋領兵在外,朱標就是監國。朱標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太子。

懿文太子朱標

次子秦王朱樉,妃是王保保的妹妹,我覺得單憑這一條他就不能作為太子了。

三子晉王朱棡,這哥們算是個帥才了,《明史》記載塞邊九王之中就屬晉王和燕王受太祖看重。宋國公馮勝和穎國公傅友德都受他的節制。洪武三十一年便去世了。

四子朱棣,軍事天才一個,就藩北平的時候,他多次出擊蒙古,在北方軍隊中有很大的威信。朱元璋晚年,太子,二子,三子先後去世,朱棣不僅是軍事方面的天才,同時也是宗室之長。

明成祖文皇帝永樂大帝朱棣

十六子寧王主權,以謀略著稱,並且在戍邊九王之中實力也名列前茅,號稱是「甲兵八萬,戰車六千」後來被朱棣陰了一把。

寧王朱權

朱標逝世:悲痛欲絕的洪武大帝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欲遷都汴梁,派遣朱標前去巡視關中,太子歸來後染病去世,朱元璋悲痛欲絕,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在也沒有心情去考慮遷都了。

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惟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惟願鑒朕此心,福其子孫。——朱元璋《祀灶文》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朱元璋英雄遲暮之意,已經沒有了雄心壯志,一副聽天由命的樣子,讓人們唏噓萬分。即使如同朱元璋一般手段狠毒、作風強硬的帝王,也有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

朱棣與朱標

在我看來這兩個人根本沒有可比性,朱標完全是碾壓朱棣的(除了軍事才能朱標干不過朱棣)。在宗室之中,朱標是諸王之長,且擁有超高威信。在朝廷之中,朱標多次監國,且朝中大臣基本都是心向朱標,軍方朱標的支持力也比朱棣來的高。朱棣是完全拼不過朱標的。

皇太孫:洪武大帝愛屋及烏

朱標去世後,朱元璋立朱標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但是要說的是,朱元璋清理功臣不是因為怕朱允炆掌控不了朝政,朱標活著的時候朱元璋就開始清理大臣了。朱允炆的手腕還是不夠,眼光也不夠,看錯了黃子澄和齊泰還有李景隆這三個人,加上又有一些仁慈,竟然告誡諸將「毋使朕負殺叔父之名」,導致中央軍與燕軍作戰時多有掣肘,有一次中央軍圍困了朱棣竟不敢傷害燕王導致他逃走了。朱允炆還是太年輕了。

朱元璋的心思:戍邊九王

我個人覺得朱元璋不會犯劉邦的分封諸子導致吳楚之亂的錯誤,戍邊九王政策使得守護邊疆的那九個王爺軍權很大,朱元璋不會看不到,而且當時朝廷中也有人明確告訴了朱元璋分封甚重。我覺得朱元璋給九王權力的同時是在考驗朱標,看他能不能擺平這種事,可惜朱標逝世的太早了,後來朱允炆即位朱元璋也沒有改變九王戍邊政策,可能是抱著養蠱的心思,大家都知道養蠱就是說讓幾隻蟲子互相咬,最後生存下來的就是蠱王。聽起來有些殘忍,但是天家無親情就是這樣的。最後無論幾個王爺怎麼打都是老朱家的子孫斷然不會拆了大明這塊招牌。

總結

朱棣是絕對不會成為朱標的心腹大患,朱元璋對朱標的重視遠遠超過了其他孩子,肯定是希望朱標來繼承大位的。

我是歷史原創作者叫我李白把丶,如果您也對歷史有興趣可以關注我,我們一起探討哦。


朱標在世時,朱棣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藩王,論長幼排名第四,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為朱標的心腹大患。據史料記載,朱標在眾兄弟中頗有威望,深受朝野上下敬重,其太子之位牢不可摧,沒有任何皇子能夠對他構成威脅。既然如此,他何必猜疑朱棣?

更何況,據《明史》記載,「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一個如此友愛兄弟的德高望重的太子,很難相信他會將自己的四弟當作心腹大患。

至於「朱元璋到底希望誰繼承皇位」,在朱標和朱棣之間,毫無疑問,朱元璋更希望朱標繼承皇位。否則,他不會如此苦心孤詣地培養朱標,也不會因朱標的英年早逝如此痛不欲生,更不會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很多人認為,朱元璋後來大肆屠戮功臣,是為替朱允炆掃清障礙。事實上,早在朱標在世時,朱元璋就已經開始清除功臣。朱標還因此反對過朱元璋。據《名山藏》記載,朱標曾勸諫朱元璋,「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朱元璋卻說:我所殺的都是壞人,內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當這個家。由此可見,朱元璋已經非常堅定讓朱標繼承皇位。

那麼,在朱允炆和朱棣之間,朱元璋更希望誰繼承皇位?同樣不是朱棣,而是朱允炆。朱元璋讓朱允炆繼承皇位,有兩個重要原因:

其一,愛屋及烏的心理,朱標早逝,於是立其子;

其二,考慮到皇位傳襲的穩定。朱元璋立朱允炆,是為明確告訴其他皇子,只有嫡長子或太子一脈才有資格繼承皇位,不要對皇位心存覬覦之心,同室操戈。

最後,順便談一個問題,如果朱標沒有去世,順利繼承皇位,朱棣會不會造反?

有人認為一定不會。因為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棣沒有出兵的借口。事實上,朱棣當初造朱允炆的反,也不是以朱允炆得位不正為旗號,而是以「靖難」為名,意思是入宮清除朱允炆身邊的奸臣。

既然朱棣可以以靖難為名造朱允炆的反,為何一定不會以同樣的借口造朱標的反?如果朱標也像朱允炆那樣削藩,嚴重威脅到朱棣的地位和利益,朱棣未必不會造反。當然,朱標畢竟比朱允炆老練許多,政治軍事經驗均比較豐富,朱棣即使造反,也一定是在忍無可忍的前提下。


以太子朱標的「性格」和「地位的穩固程度」來說,朱棣談不上是其長兄朱標的「心腹大患」,如果朱棣要「搞」他的這個大哥的話,別人先不說,他老爹明太祖朱元璋第一個不答應。可你要說太子朱標從來沒有「關注過」他這個四弟,顯然是不太可能的。(據傳大將藍玉就曾經向太子朱標講過燕王朱棣似有「不臣之心」,更何況太子朱標身邊也不乏有識之士。)

當然在朱元璋這麼多兒子中,尤以燕王朱棣最為出色,也最像朱元璋本人,對太子朱標的威脅也最大。但拿他和太子朱標比,上升到「心腹之患」則有點兒過譽朱老四(朱棣排行老四)了。

說實話,朱元璋把太子朱標作為接班人培養的用心是始終如一的。從公元1367年,朱元璋稱「吳王」朱標被立為「世子」,到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正式開國,朱標被立為「太子」,再到朱標身死,一共被培養了整整二十五年。為了培養太子朱標,朱元璋可以說是處心積慮,挖空心思,廣聘天下名儒,搜集天下圖書,除此之外還命一些功臣勛舊、朝廷重臣李善長、徐達、藍玉等人做他的師傅。讓李善長、徐達、藍玉這些功臣勛舊做太子朱標的老師,自然不只是「學習」這麼簡單,他是在培養太子與這些朝廷重臣之間的關係,為太子編織一張可靠地關係網,就這樣太子朱標慢慢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套「班底」。可以這麼說,論個人能力太子朱標或許比不過朱老四(朱棣),可論「資源」方面朱棣跟他大哥太子朱標比根本「不是個個兒」。自古能成事者都不是靠單打獨鬥,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一套「班底」。說白點兒就是,朱棣如果想要「挑」他大哥太子朱標,他面對的不是朱標一個人,而是以朱標為首的整個「文武利益集團」。從後來的「靖難之役」來看,朱棣固然也有著屬於自己的「小集團」,可與他大哥太子朱標的「班底」相比來說,實在算是小巫見大巫了。朱元璋晚年最後一次大殺功臣是在太子朱標死後,這批本來可以用作太子朱標「班底」的人也因為太子朱標的突然病死,皇太孫朱允炆(後來的建文帝)的年幼也「留不得」了。想來也可以理解,太子朱標在世自然可以鎮得住這些人,而年幼的皇太孫朱允炆就不一定了,從這方面來講朱元璋的用心可謂是良苦,只是令他沒想到的是給孫子(建文帝朱允炆)鋪的路,兒子(明成祖朱棣)走了上去,而且還走得挺好。

說完了太子朱標,我們再來說說朱老四(朱棣),當他大哥太子朱標在被他老爹教著怎麼做「皇帝」的時候,朱棣和他的兄弟們也在被「培養」著,只是不是「培養」著怎麼做「皇帝」而是怎麼做「藩王」。與他的大多數兄弟一樣,21歲的朱棣,在公元1380年4月16日(也就是洪武十三年)這天就被他老爹明太祖朱元璋派到了北京做起了藩王,人稱「燕王」。不出意外的話(太子朱標不死的話),朱老四(朱棣)和他的兄弟們就一直是為大哥太子朱標家「打工」的命了。至於說朱元璋到底希望誰來繼承皇位不是很明顯了嗎?

可是你要換一個角度去看,則朱棣是太子朱標的「心腹大患」這個說法也成立。什麼角度呢?那就是把太子朱標和他的兒子朱允炆「捆綁起來」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來看。當然這是建立在朱標知道自己早死和知道自己老爹立了自己的兒子為皇太孫繼承大統的條件下。這麼來講,似乎有點兒扯,可是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朱棣才能成為大哥太子朱標「名副其實」的「心腹大患」。想想,朱棣趁侄兒朱允炆年幼「主少國疑」之時奪了自己侄兒的皇位,使太子朱標一脈,終明一世再與皇位無緣,不是「心腹大患」是什麼?


這個問題或者類似這個問題,已經見過或者回答過很多次了。

我始終堅持我自己的看法:朱標活著,朱棣死都不可能造反,或者輪到朱棣出頭。

朱標在老朱那裡得道的寵信可不是一丁半點,那幾乎是毫無保留的寵信。幾乎沒有一個帝王能做到像朱元璋這樣對太子的信任程度。

朱棣那什麼和朱標斗?兵權?確實,朱棣坐鎮燕地,手握精兵。但你可以先了解下朱標的實力,這麼說吧,朱元璋還在打天下的時候,朱標就已經跟著學跟著看了,而那時朱棣還是個小屁孩。 你讓中央將領在朱標和朱棣中選一個,腦子進水也不會選朱棣。

至於老朱希望誰做太子繼皇帝? 建議問這個問題的大兄弟,放下手中的YY文吧。老朱寧選朱允炆都不選朱棣,這還不夠清楚嗎?


明太祖朱元璋其實內心當然希望朱標繼承皇位,因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長子,中國古代嫡長子繼承製深入漢族各界的心。加上他是愛妻馬皇后所生的長子,而且朱棣極有可能不是馬皇后所生的嫡子,朱棣在奪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後,修改過明史,極有可能為了皇位的穩定,把自己寫成是馬皇后所生的嫡子,這樣皇位更有合法性,但是朱棣的軍事統帥能力深得朱元璋喜歡,而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晉王朱棡都有不法行為,所以燕王朱棣成了大哥太子朱標的心腹大患,


首先更正一下,朱棣從來都不是朱標的心腹大患。朱元璋更希望是朱允炆當皇帝。

朱標作為朱元璋的長子,一直以來都深得父皇的喜愛,朱元璋好殺,以此威震四方。作為建國的君主,不靠如此血雨腥風的手段,如何建立起大明帝國。不如此如何讓文武百官臣服,不如此如何讓天下敬畏?大明帝國現在需要修養生息,朱元璋也是如此想的,自己的接班人生性仁慈,善良,博愛。正是朱元璋希望的接班人。所以朱標無論是在父皇面前是最好的,在文武百官心裡也是讚不絕口,在兄弟心裡,他是一個真正的大哥,因為朱標愛護兄弟姐妹是有目共睹的。

朱標富有善心和仁愛,朱棣作為弟弟,內心是愛戴這個哥哥的,因為朱標對他們很好,而且只要其中一個弟弟做錯事,朱標都要盡自己大哥的責任,去為弟弟們求情,哪怕有時候惹得朱元璋都很不高興。為了弟弟如此,朱元璋責罵在口,讚許在心裡。因為作為以後帝王的繼承人,能如此對待弟弟們,真的很不容易了。

朱標做皇帝,朱棣是不可能反的,因為朱標的威望很高,文臣武將都是一邊倒的支持這個太子。就算沒有這些,朱棣自己也不會反的,因為在他心裡,朱標永遠是大哥,是永遠愛護自己的大哥。

眾望所歸的太子朱標,因身體原因,沒有來得及當上大明的皇帝,就因病而去。朱元璋很痛心,自己最愛的兒子就這樣走了,作為父親的朱元璋,也許是最痛苦的事。但對於朱標的愛繼續延續。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成了朱標的替身,一卻對於朱標的愛都轉移到了朱允炆身上。這就是為何朱元璋不願意把皇位再傳位給其他兒子的緣由。

所以,朱棣永遠不是朱標的心腹大患,如果朱標做皇帝,朱棣絕對是朱標的左右手。

朱元璋自從朱標走了後,也考慮過其他兒子,但是感情戰勝了理智,所以最終選擇了皇太孫朱允炆為自己的接班人。

那麼朱元璋心裡最理想的接班人是朱棣嗎?顯然不是,皇位給了誰就說明一卻了。


朱元璋理想接班者朱標,可惜其父殺人太多,上天不報他本身報他最喜歡的長子,比報他自己還難受。所以叫人在做天在看,遲早好歹要報,絕對是公平的。


朱標在世的時候朱棣不過是個乖乖的、尊父敬兄的小四兒!哪敢呲牙!真要如朱棣自己篡改歷史的那樣老朱早扒他皮晾乾了!


朱棣之所以實力比較大,是因為他的防備對象是北邊的蒙古, 其所帶部隊戰鬥力強是因為實戰豐富,加之後期朱元璋講將能征善戰的將軍收拾的差不多了,才出現後來的情況。


想多了,朱標活著的時候,朱棣就是一個普通的王爺,他也沒有任何非分之想,至於朱元璋從來就沒想過讓朱棣做皇帝的想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