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五次中日戰爭

到2012年為止,中日之間有確切文獻可考的官方交往史長達一千九百五十五年。期間兩國共發生過五次國家間戰爭,中國以三勝兩敗的總戰績處於上風,而兩國間的千年恩怨,似乎在2012年秋有可能擦槍走火,甚至箭在弦上一觸即發。讓我們來回顧下千年來的五次中日之戰——

第一次:白江口海戰——初唐時期(公元663年前後)

唐帝國一統中華後,其東北邊境的朝鮮半島卻仍然呈現三分天下的局面:於是爆發了以唐新羅聯盟為一方,而高勾麗百濟與日本聯盟為另一方,為爭奪東北亞的主導地位而進行的戰爭。 中日歷史上的第一次戰爭是663年8月進行的白江口之戰。唐新羅聯軍以170艘戰船大破日本增援盟國百濟的400餘艘戰船,取得決定性勝利。百濟國滅亡。之後唐滅高勾麗,朝鮮半島落入對唐表示友好的新羅之手。 白江口之戰的慘敗,使日本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尚不足以與中國抗衡,於是此後的幾百年間,他們一直與中國修好,並派遣十幾批「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政治、經濟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技術,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續九百餘年,其間雖有蒙元入侵,但和平基本上被維持,直到豐臣秀吉一統日本。而這一切,都是由於白江口中日一戰,創建了全新的朝鮮半島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經戰爭失敗後而對唐朝尊敬有加的雙重原因。 戰前實力對比:中國強於日本。 戰爭結局:中國勝

第二次:元軍「登陸戰」——元朝初期(1270—1282)

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建立起了歷史上罕見的超級大帝國。朝鮮半島的高麗也對元朝表示臣服。元世祖忽必烈的眼睛瞄準了隔海相望的日本。1270年,蒙古使者第五次向當時僅18歲的日本執政者北條時宗傳達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貢,蒙古即將出兵。日本堅決拒絕了這一要求。1274年和1281年,被激怒的忽必烈兩次組織元朝軍隊跨海東征日本。然而,在陸地上所向無敵的蒙古人的不敗神話卻在海上破滅。日本異常頑強的抵抗和天降的「神風」葬送了忽必烈的艦隊和他征服日本的夢想。這是蒙古勢力擴張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也使日本遊離於東亞大陸體系之外,並保持著相應的入侵大陸的力量。 戰前實力對比:中國強於日本。 戰爭結局:日本勝

第三次:龍戰三千里——明朝萬曆年間(1592—1597)

日本歷史上的一代梟雄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戰國時代大名紛爭的日本後,自認實力強大,迫不及待的開始了他「圖朝鮮,窺視中華」的計劃。 公元1592年,也就是明朝萬曆二十年,朝鮮李朝宣祖二十五年,日本的文祿元年,豐臣秀吉悍然下令發動侵朝戰爭,這一打就是7年,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中國則稱為「萬曆朝鮮戰爭」,朝鮮稱之為「壬辰衛國戰爭」。 面對15萬經過日本戰國時代廝殺磨練的百戰精兵,號稱20萬之眾的朝鮮軍隊毫無鬥志一觸即潰。儘管朝鮮乃至世界歷史上不世出的水軍奇才李舜臣在海上依靠他的「龜船」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卻仍然無法阻止陸軍的一再潰敗。短短3個月,日軍連下漢城、開城,直逼平壤。朝鮮國王李昖無奈倉皇北逃新義州,並遣使向明朝求援。 萬曆皇帝此前雖已久不上朝,但卻似乎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昏聵。他仍然敏銳的認識到「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並派出以遼東鐵騎和江南戚家軍為主力的中國軍隊援朝抗日。經平壤大捷(我認為此戰可比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一舉扭轉了朝鮮局勢。此後雙方談談打打,戰爭成了比拼國力的消耗戰,而彈丸之地的日本自然不是大明的對手。一代梟雄豐臣秀吉鬱鬱而終。最後的露梁海戰,中朝艦隊重創日本海軍,並將日軍完全逐出朝鮮。日本的對亞洲大陸的侵略野心被中國大軍鐵拳粉碎。 此戰對中日朝三國都影響深遠。對中國,明朝稱其為「東洋大捷,萬世之功「。但是戰爭耗費錢糧無數,張居正十年改革的積蓄消耗殆盡,並間接導致了滿洲的崛起和明朝的最終滅亡。對朝鮮,中國實同父母之邦,有」乾坤再造「之功。對日本,則暫時收斂了對亞洲大陸的侵略野心。豐臣之後的德川幕府意識到日本與中國作戰的時機尚不成熟,於是又採取對中國表面上睦鄰友好的政策。 戰前實力對比:中國強於日本 戰爭結局:中國勝

第四次:甲午悲歌——晚清(1894—1895)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逐步走上了強國之路,對外擴張的矛頭指向了朝鮮和以前的老大帝國—中國。甲午戰前其實雙方實力基本相當,日本雖處在上升勢頭但是其絕對實力並未明顯強於中國。北洋海軍的「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更是令日人畏如虎豹。戰爭結果卻令雙方都吃了一驚,中國早已腐朽不堪的陸軍一敗再敗,丟失朝鮮,丟失遼東半島不提。即使是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艦隊,在和日本聯合艦隊打了一場表面轟轟烈烈其實卻得不償失的黃海海戰之後,也一心做起了縮頭烏龜,最後被日軍海陸夾攻在威海衛劉公島被全殲。甲午戰敗後,中國失去了屬國朝鮮和領土台灣,20年來「洋務運動」造成的「中興」假象被徹底戳穿。更重要的是,中日兩國的國運和國力對比從此有天壤之別。日本挾戰勝之勢,10年後又擊敗另一個老大帝國沙皇俄國,成為了亞洲的代表和列強的一員。而中國則內憂外患不斷,沉淪為「東亞病夫」,徹底失去了崛起的機會與可能。「甲午悲歌」成為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楚。 戰前實力對比:中日兩國實力相當 戰爭結局:日本勝

第五次:「十四年抗戰」——民國(1931—1945)

50年前的甲午戰爭使日本嘗到了侵略的甜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走上了軍國主義對外擴張的道路。而孱弱又分裂的中國,無疑是最好的目標。中國在甲午戰爭後國運急轉直下,清政府因失去人心而徹底壽終正寢。民國雖然建立,但是各地仍然是軍閥割據戰亂頻繁。 面對中國這樣的局面,日本認為有機可乘,於是先在1931年借「九一八事變」佔領了整個東北,成立了「偽滿洲國」。之後又染指華北窺測蒙疆,欲一步步實行它「蠶食」中國的計劃,進而征服亞洲稱霸世界。 面對日本的步步蠶食,此前內戰不斷的中國各路軍閥(毛蔣也可算是兩路軍閥)終於覺醒並團結在一起。自「西安事變」後,全中華民族範圍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步形成,的確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少,皆有守土抗戰之責」。1937年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拉開了日本全面侵華的序幕。雖然由於雙方在工業實力和軍事機器上的巨大差距使得中國軍隊在戰爭中一敗再敗喪失失地,但由於採取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持久戰正確戰略方針,日軍雖然佔據了中國半壁河山但卻始終無法殲滅中國軍隊主力從而達到以戰迫和的目的。戰爭進入了長期的相持階段。 此時,日本的國力和野心急劇膨脹,其與英美的矛盾不斷上升。終於日本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戰略決策,在徹底解決「中國事變」前就發動了太平洋戰爭。這無疑是給正在苦撐待變的中國送上了一份大禮——中國由此終於和強大的英美結為盟國,從而得以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此後雖有豫湘桂的喪師實地(中國自身國力軍力與日本相比仍處於劣勢),但終於依靠盟友美國的兩顆原子彈和蘇聯的出兵等來了815抗戰全面勝利的那一天。 十四年抗戰(前六年的局部抗戰後八年的全面抗戰)的勝利是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首次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中國並因此躋身聯合國五常之一,從東亞病夫蛻變成一個舉世矚目的大國。之後又經過數年內戰的浴火重生,從此走上了民族復興的強國之路。其非凡意義是如何形容也不為過的。反觀日本,在戰爭中賭輸了百年國運,從戰前的亞洲第一強國世界五常(聯合國的前身國聯)之一淪為美國的半殖民地,可謂是輸光了老本。而且這也是唯一一次中國在實力弱於日本的情況下取勝。 戰前實力對比:日本強於中國 戰爭結局:中國勝

五次中日戰爭,如同一場男子乒乓球決賽,三比二就是贏家。中國三比二贏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