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996”工作制持續刷屏網絡。馬雲等大佬持續發表觀點,更是將其引向了新的熱度和高度。在這場全社會的大討論中,你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支持“996”的往往是老闆們,他們一邊說不會強制員工“996”,一邊表達觀點:“996是巨大的福氣”、“每個人都必須有拼搏精神”,而反對“996”的人則多爲普通員工,吐槽“工作996,生病ICU”,一場關於奮鬥和生活、工作與健康的討論,引發了人們的共鳴。

互聯網大佬激辯:勤奮VS耗時間

996工作制近日火了(早上9點到崗,晚上9點下班,每週工作6天)。該話題肇始於全球最大的社交編程及代碼託管網站GitHub上,一羣程序員發起了一個叫做996.ICU的項目,希望理性探討,短短几天內,該項目獲得大量程序員的關注和支持。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至少有80多家互聯網公司被指實行"996工作制",其中包括華爲、阿里、螞蟻金服、京東、百度、騰訊、小米等一衆互聯網公司。

互聯網巨頭紛紛對996工作制發聲,更是將996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馬雲近期以來三次談論996。

4月11日,馬雲在阿里巴巴內部交流活動上談到了對“996”的看法:“能做996是一種巨大的福氣,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沒有機會。如果你年輕的時候不996,你什麼時候可以996?”

4月12日,馬雲在《爲996辯護,但向奮鬥者致敬!》一文寫道:任何公司不應該,也不能強制員工996;阿里巴巴從來也都提倡,認真生活,快樂工作!但是年輕人自己要明白,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4月14日,在《再談996:理性討論比結論更重要,週末愉快!》文章中,馬雲先表示,自己在發表上一篇關於“966”的文章前,就被人勸阻過稱這是在自毀”形象”,而對於網友的迴應,特別是“罵貼”,他個人也表示理解。

接着,他表示,在一個強制996的企業工作,既不人道,也不健康,更難以持久。同時又強調,“996對不對”,法律自有規定擺在那裏,這個問題並不是關鍵。找到喜歡的事,不存在996這個問題;如果不喜歡不熱愛,上班每分鐘都是折磨。

無獨有偶,近來處於輿論漩渦的劉強東也加入了辯論,劉強東稱,京東永遠不會強制員工995或者996,但是每一個京東人都必須具備拼搏精神。劉強東自稱能做到8116+8,即早八點開始,工作到晚上十一點,一週工作六天,週日工作八小時。

劉強東舉例自己曾經創業時期的艱辛,在朋友圈亮出《地板鬧鐘的故事》一文,直言:“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我是要爲18萬兄弟背後那18萬個家庭負責,還是要留下那1%混日子的人,向他們負責?我沒有選擇餘地!”

與馬雲和劉強東賦予996勤奮、拼搏的光環相比,噹噹創始人李國慶、OPPO副總裁沈義人等直接站到了反對陣營。4月12日,李國慶在微博中直言:“一批老闆倡導996……我堅決反對。”

“爲提高國際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我贊成擼起袖子加油幹,那是實幹、巧幹、苦幹,不是低效率的耗時間。”李國慶還列出了六大理由。他提出:“每天不算路途,11小時工作時長,那戀愛、家庭、社交無暇,而這是生活的目的,還是爲工作高價值的調節,正是一張一弛啊。”

李國慶指出,每週在家辦公一天,對文案,編輯很有效。不坐班,彈性工作時間都更適合一批工種。

隨着關於996工作制在互聯網上引發熱議,4月14日下午,360公司董事長兼CEO周鴻禕也談到了自己對於“996工作制”的觀點。周鴻禕強調:“996一定是自願的……但朝九晚五一定發不了財。”

周鴻禕贊同馬雲關於996工作制的論述,認爲都是創業者,做的都是創造性活動,一個設計花40分鐘和4天做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周鴻禕認爲,996是一種市場行爲:“勞動法沒規定一定要給人發股票,大家知道互聯網公司員工都是靠拿股票掙的錢,我沒聽說過都是拿工資掙的錢,我認爲996是一種市場行爲。”

有芯片公司副總裁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如果想要高薪,就要對得起高薪,如果不在乎,可以選擇穩定但相對低薪的工作,這是市場經濟的行爲。

網友:996不能強制和免費

在中國,加班文化一直非常盛行。特別是在一些互聯網科技公司中,“996”更是一種普遍現象。毫無疑問,馬雲的觀點不能說不正確。馬雲說這些話出發點是好的。“想要獲得成功,就必然得先付出”,但不少網友仍然評論認爲,馬雲是在偷換概念,把“996”描述得過於理想化了:

@ 益達不加糖:偷換概念了喲,爲事業奮鬥的科學家,和爲企業主的事業奮鬥的普通員工,非要劃等號嗎?

@ 甄kat:您說的太理想化了,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爲之奮鬥甚至獻身的工作。

不過,有部分網友表示認可“996工作制”:

在諸多評論中,有相當大部分網友認爲,“996”沒有問題,但不能免費加班。甚至有人算了下:年薪20萬算下來時薪才50元,性價比與年薪10萬的955(朝九晚五一週上五天班)並無區別。

有IT從業者坦言,“主動996和強制996不一樣,主動996可以收穫很多。”這位從業者經過一輪循環:在上一家公司,他從主動“996”,到被動“996”;離開公司後接私活,還是要加班,又變成了主動“996”。

也有IT業內人士指出了行業現狀,做“碼農”幾乎沒有一天是不用加班的,996已經是最基礎的情況:“個人看來,長時間的加班肯定是不合理的,但這已經成爲了行業內不爭的事實。在不換行業的前提下,很難改變現狀。”

某車聯網創業公司負責人:雖然沒有要求員工996,但是在必要的時間,還是希望員工能夠接受加班以及有創業精神和準備。每天早九晚五肯定不適合我們公司。

就在996爭論得不可開交之際,各大央媒都已在此事上站定了立場。

4月7日,央視就在節目中指出指出:“996”這個工作時長,不管是否有加班工資,都已經違反勞動法了!

4月14日,《人民日報》也發表評論《崇尚奮鬥,不等於強制996》指出,進行理性分析前,需要在價值觀層面澄清一個誤解,即對996有爭議,並不是不想奮鬥、不要勞動。

這與有些互聯網員工的觀點不謀而合:“我們不想讓公司認爲996、乃至徹夜加班是件應該的事情,不加班就是懶惰、不勤奮的一羣人,如果這樣付出就變得沒有價值。”

996需要平衡付出與回報

“996”並不是一個新話題,“吃得比豬少,幹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雞早”,中國職場人如此調侃自己。

之所以現在引起熱議,或與互聯網紅利消失有關,背後是暗潮涌動的互聯網裁員潮。此前,58同城的“996工作制”也被員工爆料是“變相裁員,逼員工辭職”。近日,京東也被爆出取消快遞員底薪以及背後的裁員危機。甚至有人直言:“按時下班的互聯網公司今年都死了。”

作爲工作制的996,肯定是非法的,《勞動法》規定,“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週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勞動法》旨在保護和平衡勞動者和企業的權益,期望做到既保護勞動者身心健康,也避免過勞導致勞動事故。

實際上,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7月份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爲46小時,比上月增加0.1小時。武漢科技大學勞動經濟研究所曾發佈一份職場調查報告則顯示:12.9%的人平均周加班時間超過10小時;53%的勞動者有時或者經常在深夜仍然工作。

而來自瑞銀集團的調查顯示,在每週工作時間最短的國家和地區中,即便是排在第17位的倫敦,也只有33.46小時。

過度加班員工幾乎沒有個人休息和家庭生活時間,對於自己的家庭關係和身心健康都有不利影響。據《金融時報》報道,工作過度會對員工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每週工作超過55小時的人中風、患冠心病的風險高於每週工作35-40小時的人。

過度加班也會誘發更多的跳槽現象。根據某招聘平臺發佈的《2018年年輕白領跳槽調研報告》,35.8%的年輕白領正在考慮換工作,這其中,加班現象比較嚴重的計算機/互聯網/通信行業也屬於高頻跳槽的行業,工作不到一年就跳槽的頻率高達33.3%。

實際上,正如網友施海鷹所言:996本身的好壞是相對的,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企業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選擇。對於年輕人來說,在沒有資歷、沒有背景也沒有能力的情況下,適當“996”,在工作中磨鍊自己,可能給實現未來的理想生活,儲備更多底氣。但以犧牲健康和幸福爲代價,這種“奮鬥”是不可能被認可的。

同時付出與回報也需要平衡,吃苦的前提是自身合法權益、待遇得到充分保障。目前一線互聯網公司的薪酬結構大都是“打包的”,即工資結構中沒有明確基本工資和加班工資,這也是導致996工作制引發爭議的重要原因,沒有相應的回報,加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應該樹立結果導向和效率導向,糾正依靠增加員工加班時間、壓低員工工資水平發展的錯誤觀念。努力與加班並不能劃等號,即使有些需要加班,公司也要有相應的政策措施,讓企業發展和員工幸福之間得到優化纔是健康發展的長遠之計。

更多數字經濟相關信息,請關注公衆號“通信信息報”(ID:txxx-news)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