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孝感)孝廉文化研討會專家學者觀點摘編
發布時間:2013-02-21來源:湖北省紀委監察廳閱讀次數:38【字體:大中小】

  蕭 霽

  張希清 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孝廉」是官員應有的最基本品格,也是選拔和考核官員最基本的標準。古代是如此,在我國兩漢至南北朝700多年的歷史上,曾經長期實行過「舉孝廉」這一選拔官員的制度;現代也是如此,認真研究和宣傳「孝廉文化」,對當前反對貪污腐敗、加強廉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提倡和創建孝廉文化,應當將「孝廉」落實到黨政官員選拔和考核的過程之中。可以把「孝廉」作為選拔官員的最基本標準,不孝、不廉就不能進入公務員隊伍的行列之中,更不能擔任領導職務。還應該把「孝廉」作為考核官員的最基本標準。不孝、不廉,根據所犯的不同情況,予以降職、處罰、開除直至追究刑事責任。對於貪贓枉法、腐敗至極者,必須嚴懲不貸,以至於處以極刑。對於「孝廉」的選拔和考核,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有明確的、可操作性的法律規定,如公布官員財產的制度、懲治不孝不廉的法律等等,而不能僅僅停留在道德宣傳、教育感化上。

  肖群忠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

  孝在中國古代不僅被看作是一切道德之基,而且被看作是中國人的人文性宗教,對祖先與家族的責任感是中國人一切行為選擇的價值基礎。孝與廉是密切聯繫、相互支持的;不辱其親的孝道責任感使人產生清廉為官的責任意識;只有真正的「廉」才能保證完全行「孝」。廉潔,不僅能保證官員一生平安,而且還能保證官員行孝,做到「大孝尊親,其次不辱」。

  借鑒孝廉文化建設的經驗,在加強幹部與公務員的廉德廉政建設中,既要用傳統孝道提高公務員整體道德素質,喚起他們對父母親的責任感,以此來防範貪腐;還要堅持對幹部進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職業道德教育,加強人生觀、價值觀、義利觀教育,讓幹部樹立清廉為政、一生平安,為政清廉、幸福安康的意識,也就是要加強幹部的全面道德素質教育而不僅僅是孝道孝德教育。同時,要加強立法、檢查、監督、懲處的力度,加強人民群眾對貪腐官員的監督,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化進程,把廉政廉德建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推動廉政建設不斷進步。

  吳懷祺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當前進行孝廉文化建設,一方面,把孝與廉作為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以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內容,傳播孝廉文化,創建孝廉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加強理論研討,從思想理論高度上,思考研討孝廉文化的內涵精髓、實踐價值和現代孝廉文化的創建、傳承途徑等。既充分體現了文化強國的理念,又完全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孝感的孝廉文化活動,從實踐到理論,都是有特色的,體現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的要求,開拓出廉政文化建設的新境界,彰顯出孝廉文化的正能量。孝廉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不懂孝廉文化,就難以理解中國歷史的變動;討論歷代興衰治亂原因,孝廉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孝與廉是歷代政治家和思想家總結歷史、彰往察來、治國理政的兩大關注點,關係到和諧社會的構建、中華盛世的再造。從這個意義上講,孝廉文化建設與小康社會建成息息相關。

  王傑 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外哲學教研室副主任

  孝廉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永恆的歷史意義。然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過於注重經濟發展,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使得當前的物質空前繁榮,但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不知不覺間流失了。在我們引入西方科技思想和經濟理念的同時,忘記了自身文化的傳承,破壞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使得當前的文化凸顯一種「沙漠化」現象。文化的「沙漠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帶來了當前社會思想的混亂,使得人們失去了自身的精神家園。官員作為國家的管理者,本來應該在倡導社會風氣、修身做人方面作出表率。然而近年來屢屢出現「建起一片樓房,倒下一批幹部;修成鐵路公路,查獲貪官無數」的情況,一大批黨和政府長期辛苦培養的幹部走向了仕途的終點、人生的末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有些官員對傳統文化沒有溫情和敬意,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扭曲,甚至將做官等同於發財。

  孝廉文化對於當今社會具有尤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倡導「孝」,形式上是對父母的贍養尊敬,實質上體現的是對人的來源的一種敬畏,這種敬畏有助於促進形成社會秩序,而社會秩序正是任何一個國家社會得到治理的基礎。倡導「廉」,要求官員重視自身操守,不為外界事物所誘惑,保持對修身做人的清醒認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政績觀,才能成為治國安邦的可靠棟樑之才,才能承擔起經世濟民的重大責任。在運用孝廉文化加強「官德」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認識到,孝廉文化建設的基礎是修身做人,孝廉文化建設的前提在於提高社會大眾的文化教育水平,孝廉文化建設的關鍵在於上級領導示範,孝廉文化建設的開展應當從加強整體文化建設上著眼。

  張順洪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

  孝廉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貢獻

  「孝」與「廉」是兩個概念,但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孝廉」常並用為一個概念,如漢代「舉孝廉」,即推選孝敬父母、清正廉潔之士。「孝」的觀念,據專家考證,產生於原始社會父系氏族社會階段。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涵也在發生變化。孝的精華是養親敬老;而「孝廉」的基本含義則是孝敬父母、行為清正廉潔。

  孝廉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封建時代孝廉文化極為發達,形成了系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孝廉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貢獻。

  開展孝廉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研究孝廉文化是文化傳承的需要。傳統文化是我國重要的精神寶庫,而孝廉文化則是這一寶庫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研究孝廉文化必將推動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利於文化傳承,有利於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使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2.研究孝廉文化是弘揚家庭美德促進社會和諧的需要。我國仍然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由於社會生產力還不夠發達,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不能充分滿足人民的需要。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善。我國廣大農村老年人和部分城鎮老年人尚不能完全依靠國家提供社會保障,若經濟來源不足,客觀上需要子女贍養。今天,我國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也處於矛盾多發期,家庭的穩定和諧受到很大衝擊,離婚率上升,青少年犯罪增多。因此,提倡「孝道」,弘揚「家庭美德」,不僅是文化建設的需要,更是維持社會和諧的緊要之舉。

  3.研究孝廉文化是反腐倡廉建設的需要。「反腐倡廉建設」是黨的五大建設之一,是現階段黨面臨的艱巨任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和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近年來,腐敗現象呈蔓延之勢。正如十八大報告指出的,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而腐敗問題的出現無疑深受社會大環境和大眾文化的影響。加強孝廉文化研究,推進具有新的時代特點的孝廉文化建設,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大環境,將有力推動反腐倡廉建設,防止腐敗蔓延。

  關於孝廉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1.對傳統的孝文化要取其精神,去其糟粕。中國傳統的「孝」觀念,產生於原始社會,發展於奴隸社會,成熟於封建社會,帶有濃厚的舊時代特徵。今天提倡孝道,決不能照搬傳統的「孝」觀念。

  2.要推陳出新,賦予「孝」「廉」新的時代含義,形成新的「孝廉觀」。「廉」這個概念已成為我們黨和國家文獻中的重大概念,不可或缺,如反腐倡「廉」建設、建設「廉」潔政治、「廉」政文化建設等等。雖然「孝」這一概念不多見於黨和國家重要文獻,但其內核也體現在重要文獻之中。如,十八大報告把加強「家庭美德」教育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而「孝」無疑是「家庭美德」的應有之義;十八大報告提出「老有所養」,也是傳統「孝」觀念的新體現。今天,我們完全有理由唱響新時代的「孝廉觀」。

  3.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民的基本行為準則。孝敬父母是人之常情。不孝敬父母,不尊老愛幼,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公民。有能力贍養父母而無故拒絕贍養父母者,不僅要受到公眾輿論的指責,嚴重的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廣大黨員幹部應該做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模範。不贍養父母者,連合格公民都不是,決不應提拔重用。

  4.共產黨人應該追求更高境界的「孝」。如果說孝敬父母是個人之孝,是「小孝」的話,那麼共產黨人應該講「大孝」。「大孝」就是心中想著人民,做事為了人民。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的大孝,是更高境界的孝。從深層看,孝與廉的確是分不開的;沒有清正廉潔,就不可能做到為人民服務。今天,共產黨人的「孝廉觀」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陳瑛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倫理學會名譽會長

  孝是人類道德的起點,是進行道德教育的起點;而道德教育是廉潔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弘揚孝文化,對於促進廉潔文化建設是有裨益的。

  首先,這要由道德,亦即善的本質決定的。我們知道,道德和善不是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是人類頭腦里所固有,正如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所指出,它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歸根到底,它是由社會關係,特別是社會經濟關係決定,在人們的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用來調整人們之間彼此關係的原則和規範。恩格斯早就指出,生產有兩種:物的生產和人的生產。每個人生下來,首先遇到的便是家庭關係,尤其是母子關係。愛家庭、愛母親,是人類的共同品德,然後才是其他的社會關係和道德規範。家庭關係在中國還有另一層意義,即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和組織結構來說,我們的古代屬於東方式的,而非古希臘羅馬式的,是從亞細亞生產方式進入文明社會的——血緣關係和宗族制度沒有被徹底打破,而被長時間地保存了下來,有著「家國同構」的特點和傳統。家庭,特別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成為最基礎的、最重要的社會關係,這一點,決定了我們中國人特別重視父母的撫育和教育恩情,以及由此產生的報效之情,報恩之舉,在思想道德上格外重視孝。

  其次,從人類道德的內容來說,在一定的社會歷史階段和一定的階級、階層中,道德和善的本質和內容都是統一的,其內部各種規範之間也總是密切相連著。它們都是圍繞著個人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係而展開,都是要調節這些關係,例如孝與忠、與廉就是這樣。孝和忠、廉,均為人的操守,都是嚴格要求自己,忠於職守和他人。孝是忠和廉的基礎和核心,忠和廉是孝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孝的延申。它們的核心和關鍵都是要「盡已」,即克制自己不合理的利益和慾望,服從大局,努力為父母,為鄉親父老,為人民群眾做事,克盡自己的職責,以忠誠於社會和國家。我們的前人之所以一直強調「移孝作忠」,「移孝作廉」,就是因為他們察覺到,它們之間有著密切聯繫,在根本上有著相通和一致之後,能夠「移」。這樣一來,從道德的內容上,人們就從孝擴大到其他方面,從孝敬自己的父母,到孝敬他人的父母,到孝敬國家和人民。

  再次,人的道德成長和教育規律的歷程,也是根據客觀規律和順序,從「孝」開始,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低向高,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以孝為先」,「施由親始」,「本立而道生」。當然,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私有制和國家的發展,血緣關係和宗族制度的影響日漸衰微,中國人民從自身的實踐中漸漸地懂得了,家庭雖然重要,但她不是唯一的,國家和社會有時更重要;孝雖然最先,但也不一定至高無上,有時,還有其他更高尚的道德規範和道德品質。在「忠孝不能兩全」的情況下,「義不得顧私恩,毀忠節」。要像東漢時的趙苞那樣,甚至犧牲自己的父母妻兒,也要履行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在道德境界的評議上,確立國大於家、公勝於私的方針。

  中國人民歷來重視孝,但是從來沒有止於孝,總是強調孝要發展,對於孝要「善推其所為」,要「擴而充之」,「充類義盡」,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天,我們要把孝擴充和上升到愛祖國,愛人民,愛我們的黨,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還要熱愛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清白為人、乾淨幹事,這才是「大孝」。因為這些比個人的父母更重要,它們關係著億萬人民的安全和幸福,關係著祖國的前途和命運。而孝,則是貫穿這一過程的起點和紅線,是由此達彼的橋樑。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孝的美德,乃是我們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必要內容。

  當前,我們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腐倡廉對全國人民,特別是對我們的執政黨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我們的反腐倡廉工作也遇到特殊困難和挑戰,這就是市場經濟的「自我中心」、「金錢至上」,正在剝蝕和削弱著傳統的孝德和廉政。如何繼承古代優秀的道德傳統,與時俱進,將孝與廉結合,發揚集體主義精神,發展和創新孝和廉的美德,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郝雲 上海財經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

  一、傳統孝廉文化的作用機制分析

  1.孝是廉的動力因

  孝的動力因可以分為三個內容。一是天然情感的驅動。孝源於人的動物性,孝是人的天性的一種表達,這種天性既是中國文化生成的自然前提,也是孝道傳統的人性論基礎。二是信仰的驅動。「孝感天地」就是對孝的信仰所產生的巨大能量的表現。董永及天仙配的神話傳說在民間傳播所起到的正能量就足以說明這一點。三是社會規範的驅動。從社會性的角度看,孝是由人的天然親情轉換成社會性的父母與子女關係的一種規範和道德理念。中國傳統的聚居習慣和生產方式,以及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等級社會使孝獲得了生存的社會基礎。尤其是孝文化在家國同構的古代中國, 經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推演, 由純粹的家庭倫理而轉化、升華為愛國主義的內核。

  孝者知恥,深受孝文化熏陶的人在文化價值取向上較能明是非、辨善惡。一個善事父母,重視人倫關係的人一定是一個在家庭中充滿仁愛之心的人。由家及國,由個體推及社會,小的仁愛之心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擴展和表現,這樣在處理各種社會關係的時候就能夠更多地偏向於誠信、廉潔、公平和正義,較為自覺地服務於人民群眾和民族國家。可見,孝有促進廉政建設的作用。

  2.「廉」是「孝」的外在實現方式

  廉是孝的外在形式。孝的外在體現形式很多,有「孝忠」、「孝廉」、「孝敬」等等。具有孝廉品德的人必定是內外兼修者。如果用孝來否定廉,或用廉來否定孝,或孝廉不統一,就會導致自身的人格分裂。譬如:有的為政者通過腐敗來養父母,這其實只達到了物質上的養,本質上是一種偽孝,偽孝不是孝。因為,以貪污腐敗的形式來贍養父母,將會受到世人的唾棄而使其父母的尊嚴受到損害,反倒是對父母的大不敬。如果沒有看清孝與廉二者的統一性,認為孝不一定廉,不廉也可以是孝,是沒有看到「真孝」與「偽孝」的區別。

  孝必定是去功利的,是一種義務,要出於義務心去履行。按照康德的道德原則,孝要達到道德的標準必須是遵循「絕對命令」,要「為義務而義務」,我們盡孝不是為了功利心,而是要出於善良意志。同理,如果孝達到了這個境界,黨的領導幹部就會一心為公,廉政愛民。只有這樣才是真正地孝廉結合。

  二、孝廉文化的當代價值

  1.孝文化所受到的衝擊

  孝在現代社會遭遇強烈的挑戰。傳統社會的孝的經濟基礎、社會結構和文化氛圍與當今社會有很大不同。現代社會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平等、自由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子女越來越獨立,家庭觀念越來越淡漠,孝的觀念日漸式微。由家庭宗族的長老禮教統治,轉向現代契約關係。交往領域越來越寬廣,社會使人更多的相信契約的力量,伴隨而來的是權利意識的增強。小孩對父母的依賴性減弱,家庭的結構不太穩定,離婚率上升,單親家庭增加。父母對子女的包辦溺愛使子女沒有感恩的心理,與父母的長期分離導致情感淡漠,老人的贍養也出現問題等等。

  2.孝廉文化與當代廉政建設

  十八大報告多處強調廉政、公正,其中強調「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這符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者,正也」的要求。在這裡我們不能只重外在的要求,更要與內在的道德修養相結合。「以孝治天下」「百善孝為首」,「廉者,政之本也」,可見,清正廉潔的道德品德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底線。如果這種文化得以推廣,對當今的道德治理、廉政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當今的廉政建設是要靠兩者雙管齊下才能起到實際的作用。廉政作為職業準則和道德規範,要時刻謹記。從另一方面看,制度建設好了,孝德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實現。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