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歷史遠比以色列悠久,多數時期影響力也更大。

古埃及作為一個王朝國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古埃及編年史家曼內托(前3世紀),把埃及古代史分為31個王朝,第1、2王朝習慣上被稱為早王朝時代(約前3100~前2686),古王國時代(第3~6王朝,約前2686~前2181)古埃及實現真正的統一,形成了統一奴隸制國家,確立了以官僚體製為基礎的、君主獨裁的專制統治。農業、手工業、商業、建築業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同時期的猶太人只是邊遠地區的一個人口稀少的普通游牧民族。他們很可能作為奴隸參與了古埃及的建設事業,後來因為不堪奴役,逃離埃及,這才有了《聖經》中「出埃及記」的傳說中。

公元前1200年,埃及國王麥倫普塔屠戮迦南居民,殺死猶太人祭司。這是以色列首次見諸史冊。

此後,兩河流域先後崛起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強大帝國,以色列人的小王國處於埃及和這些古代大帝國的夾縫中,不得不像牆頭草一樣,隨時兩頭搖擺,以求生存,保住他們的宗教信仰。猶太教歷史上的所謂第一聖殿被毀和第二聖殿重建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公元336年至166年,亞歷山大帝國時期,埃及和以色列都被併入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部將托勒密在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建都亞歷山大城,一直延續了300多年,直到羅馬帝國崛起時的克里奧帕特拉女王時期。實際上,托勒密王國建立後,古埃及文明就從此湮滅了。

在羅馬時代,埃及和以色列都是羅馬的附庸。

這以後,包括埃及和巴勒斯坦地區在內,中東大部分地區都被阿拉伯化,埃及和以色列都暫時退出歷史舞台,猶太人更是家國盡毀,流散至歐洲各地。

直到1922年,埃及再次取得獨立,1953年建立共和國,但它已經是一個阿拉伯國家了。

埃及與以色列再次交集,已經是2000多年後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埃及作為阿拉伯國家的領袖,帶頭對抗新興的以色列,先後進行了四次中東戰爭,這四次戰爭埃及軍隊都是絕對的主力。

到1979年3月,當時的埃及總統薩達特決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阿拉伯國家中第一個與以色列達成和平條約,承認了以色列。

現在,埃及是以色列周邊的阿拉伯多家中,唯一與以色列有正常外交關係的國家。與歷史上多數時期不同,當今以色列仍是世界上的熱點,最近在敘利亞戰場又與俄羅斯、伊朗處於尖銳對峙狀態,後續仍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而埃及則似乎鉛華洗盡,大徹大悟,地位和影響力大不如前了。


1979年埃及與以色列簽署了和平協議,和平協議使整個西奈半島返回埃及,將所有以色列人趕回他們的家園。各國同意將外交關係正常化,西奈半島將在多國部隊(主要是美國)的監督下保持非軍事化。

多年前,兩國關係出現了流動和起伏,埃及大使多次被召回國內抗議長達2 - 3年的時間。但這種關係從未因外交交流而惡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穆斯林兄弟會主席期間的短暫任期內,這種關係仍然可行和有效,即使在騷動期間也表明了穩定的關係。 在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期間,以色列大使館被一群暴徒襲擊並被洗劫一空。幸運的沒有人受傷,埃及安全部隊很快就恢復了秩序。由於以色列根據和平條約批准了該地區的其他部隊,目前的埃及政府正在西奈半島對伊斯蘭國派系發動戰爭。由於哈馬斯與伊斯蘭國在西奈山進行恐怖合作,埃及人也在加沙的哈馬斯施加壓力,沒有與以色列協調。因此,埃及人從海上挖出一條護城河,淹沒並坍塌通往埃及的大部分地下隧道,恐怖分子通過這些隧道向伊斯蘭國提供武器。

埃及堅定地呼籲以色列採納兩國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辦法。但是,正如多個埃及領導人自和平條約以來所說的那樣,他們不願意為巴勒斯坦事業犧牲更多的埃及青年。至於文化和民事關係,兩國的關係是無緊密交流,自和平條約以來就是這樣。埃及的精英,學術界和領導人一直抵制以色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