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東莞第一家民營「無人工廠」開始投入建設的消息驚起波瀾。在廣東東莞、佛山等地,似乎沒有比工業機器人更能讓製造業感興趣的了。這個「沒有任何脾氣」的機器人,除了能高效率替代人工、節約成本外,還能為製造業提高產品質量,贏得口碑。因為「用工荒」的出現,機器人技術剛剛起步的中國,頓時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厲以寧在《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中認為,廉價勞動力優勢和舊人口紅利消失後,熟練勞動力優勢將取而代之,新人口紅利將成為發展新階段的特點,經濟將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而繼續發展。

具有敏銳嗅覺的製造業商人們意識到,或許「機器紅利」時代即將來臨。

一臺機器人20萬,不到一年回本

5月7日,記者踏進東莞厚街鎮汀山村的一個工廠,發現腳下踩的是歐洲、美洲、大洋洲的地圖,廠房牆上,貼著法國埃菲爾鐵塔、悉尼大劇院等圖片,並有「GMT+1」「GMT+10」的標註,還有多數人並不熟悉的鐘錶始祖蘇頌的信息。

這是僑運表業公司打造的一家充滿了與時間有關的鐘錶展覽廳和觀光工廠。在講解員的介紹下,參觀者會恍然大悟,原來「GMT+」表示東時區,「GMT+1」即東一區。

僑運表業經理陳盟凱告訴記者,僑運表業是一家臺資企業,最早名叫臺灣派迪爾,1998年進入大陸成立東莞派迪爾,2004年成立東莞僑運。進入大陸市場就是看中大陸勞動力價格低廉。

這家公司雖為臺資公司,卻是大陸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企業樣本。公司生產手錶,出口中東,工人最多時一度達到800人,手錶產量達到200萬隻。

從2008年開始,廣東出現用工荒,僑運錶廠也面臨工人頻繁跳槽或不辭而別的情況。

陳盟凱說,在沒有主動辭退工人的情況下,工廠的工人逐漸減少,到2014年只剩下100多人。「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從事製造行業,對福利、工資要求越來越高。工廠的打工者主要來自廣西、湖南、四川,隨著內陸經濟發展,很多人選擇留在了家鄉,來廣東打工的越來越少。」

面對情況的變化,僑運表業也做了適當調整,提高留任工人收入和福利,加強績效考覈。2014年,僑運表業上了兩臺機器人,負責壓鑄和搬運。種種努力之下,僑運表業的年生產量勉強維持在150萬隻左右。

「一臺機器人花了20萬,不用一年就能收回成本,而且不用看工人的臉色。」陳盟凱說,不斷減少的工人促使僑運將剩餘的兩層工廠出租給其他工廠,並在2014年6月將一部分廠房改成觀光工廠。

「這在臺灣非常普遍。」陳盟凱告訴記者,觀光工廠運營後,已經接待了200多人,並免費教學。「開觀光工廠有利於品牌宣傳,很多人觀光完順便就在這裡購買手錶了。」

僑運表業80%的產量出口,其餘20%用於內銷,雖然具有一定知名度,但售價並不高,利潤微薄。「在一些生產環節,目前還不能完全用機器人代替人來操作,因為機器不如人工快。」陳盟凱期待更廉價、更高效的機器人的誕生,「機器人會越來越先進,逐漸代替人工,機器人幫助我們提高質量,更加贏得消費者的口碑。」

「用工荒」倒逼創立機器人公司

陳盟凱告訴記者,在厚街鎮,並不只是僑運表業面臨用工荒的問題,「這是製造業普遍的問題」。就在僑運表業安裝了兩臺機器人後,接連有四五家生產鞋子、女包的工廠前來考察。

距離僑運表業80多公里的利迅達鋼材加工有限公司,則是因為用工荒問題而成立了利迅達機器人有限公司。

利迅達總經理助理、人力資源總監謝其峯向記者介紹,不鏽鋼加工面臨用工荒、工傷等諸多問題,公司被迫考慮使用機器人。利迅達董事長霍錦添身兼佛山不鏽鋼協會會長,此前有很多企業向他反映同樣的問題。

廣東東莞利迅達機器人研發車間

2008年,霍錦添看到了其中的商機,同義大利INTEC機器人系統公司達成戰略合作。INTEC是全球最頂尖的機器人表面處理系統供應商,80%以上系統供應給世界500強企業,包括通用汽車、強生、蘋果、勞斯萊斯等。合作之後,INTEC派出人員到中國輔助技術開發,並培訓本地人員。

「2008年開始籌備,2010年正式成立利迅達機器人公司,前三年都是搞開發研究。2013年開始對外銷售產品,當年產值為1000多萬元。結果一年後,公司的機器人訂單暴漲,達到1億元左右。」今年,利迅達把銷售目標定為3億元。

謝其峯告訴記者,公司的工業機器人訂單以國內為主,珠三角企業佔到80%以上。客戶包括富士康、格力、東風日產、OPPO等公司。

「格力是我們的大客戶,目前一直處在合作中。」據謝其峯介紹,格力對機器人的使用和自動化改造已經達到非常嚴苛的標準,「整個格力集團的理念都變了,能用機器人做的就不用人工。格力有款機器人叫貼標機,這個完全可以由人工去做,也不會有粉塵危害,但格力一定要採用機器人。」

2013年以來,通過對機器人的使用和自動化改造,位於珠海的格力空調注塑廠,人員從最初300多人減少到100多人,生產效率卻提升了20%。2014年,格力聲稱要在2015年前實現70%的自動化生產率。

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認為,使用機器人主要是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提升產品品質的需要。通過使用機器人,她希望能達到人均200萬產值的水準,並提高員工收入待遇。

「格力已經把自動化系統當做了核心技術。」謝其峯說。

政府扶持

相關報道顯示,2015年,預計佛山的勞動力缺口達8萬人,而東莞的缺口甚至超過10萬人。東莞計劃到2016年,完成相關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機器換人」應用1000—1500個。

市場對機器人的需求催生了大批機器人公司,位於佛山南海區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入駐的機器人公司就有6家,其中5家為2013年之後成立的。

5月6日,記者見到了新鵬機器人公司董事長秦磊。8點40分,剛剛與記者寒暄幾分鐘,秦磊就忙著與研發人員討論遞交的數據性以及生產線佈局問題。

「今天下午有客戶要過來,合作已經談了1個月了,必須拿出讓客戶滿意的方案來。」討論了40分鐘後,秦磊對等候已久的記者解釋說,上班探討技術類問題,已成為工作中的常態。

秦磊是河北人,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博士畢業後,選擇留在佛山工作。「上學時,哈工大和佛山有些合作,對佛山和佛山企業也有所瞭解。」從2008年起,秦磊開始組建產品開發團隊,陸續開發了瓷磚自動包裝碼垛生產線、潔具自動化噴釉生產線等。

2013年成立的新鵬機器人公司,2014年的銷售額就達到3000萬元左右。「新鵬業務主要面向廣東衛浴行業,佛山擁有衛浴企業2000多家,行業年產值達500億元,而廣東整個衛浴行業佔國內整體70%的市場份額。「秦磊認為,做好行業細分就足以賺夠利潤。

然而,衛浴產品生產使用的機器人在國外並不少見,「老外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使用了,但國外的價格比新鵬價格貴兩三倍,這只是設備的價格。」秦磊說,機器人能在易患職業病的崗位發揮作用,並能提高精確度,確保產品安全。

5月6日,記者來到新鵬的客戶新明珠衛浴廠房,戴著口罩進入噴釉車間,仍能聞到刺鼻的氣味。在一部分老生產線上,噴釉工人工作時需要戴上防毒面具。

新明珠衛浴總工程師焦裕文告訴記者,噴釉環節容易產生塵肺病,對人體傷害很大,按照廣東的規定,相關賠償金額較高。採用機器人後,不必擔心職業病的問題,生產效率和合格率都提高了,成本不足兩年就能收回來。「每噸釉3000多元,每件產品基本上用4公斤釉,每年生產50萬件產品,採用機器人生產的話,能節省10%的釉,光這一項每年就能節省約60萬元。」

5月7日,佛山頒布了《佛山市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5-2017年)》(意見稿),明確提出,至2017年末,佛山將培育年產值超億元智能製造骨幹企業18家。三年將累計推動34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而佛山、順德還計劃5年內統籌安排35億元資金,對工業機器人及裝備製造業進行綜合扶持。

相關報道顯示,江蘇、上海、浙江等地政府也不同程度對機器人產業進行扶持,機器人已成為政府和商人的「香餑餑」。

人才培養科班化

在僑運表業,一個長約3米、寬1米多、高1.5米的機器人自動壓鑄並自動感應將鑄件取出存放。這個機器人無需看管,它的維護則由41歲的初中學歷工人夏國才負責,「維護工作非常好學,根據說明書就能簡單維護,普通維修也會,日常維修則需要交給機器人製造商。」

「我們對機器人的驗收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試用一個月,廠家會專門派人過來。第二階段為中試,就是將使用量逐漸增加。中試結束後,就完全可以投產。如果遇到複雜的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尋求新鵬的幫助。」新明珠衛浴總工程師焦裕文告訴記者。

對於維護人員的學歷和技術要求,焦裕文說,只要有大專學歷或電工本就可以。「因為程序都已經設定好了,只需要將具體參數輸入進去就行。在機器人上馬過程中,他們就能跟著學習。」

5月6日,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負責人正與秦磊商談合作事宜。

在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盧飛躍的描述中,番禺學院開設有關機器人方面的專業課程籌劃已久。他告訴記者,他們曾前往江蘇的博世機器人公司進行考察,因博世與新鵬有合作,因此與秦磊結緣。機器人在中國剛剛興起,在機器人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可以從新鵬獲得很多技術上的輔導。

秦磊告訴盧飛躍,他希望那些畢業生一畢業就能從事機器人系統集成方面的工作,相關的教學在學生上學期間就能解決好,而不是參加工作後再開始學習。

番禺學院計劃今年在自動化方向下開設有關機器人方面的專業課程,2016年新設機器人專業。「與德國等國家相比,中國機器人發展差距非常大,人才需求也非常大。」盧飛躍對記者透露,學院本計劃將重點放在玩具專業教學機器人方向上,但工業機器人發展前景很好,所以做了調整。

像番禺學院這樣做出調整的學院,在廣東並不少見。佛山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副主任朱秀娟告訴記者,今年學院增設了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這門專業只招收理科生,招收人數預計為80人。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