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雜談 分類: 收藏愛好及古玩收藏知識

楊實老師的一篇文章「三不買」

目前,全國各地正掀起一場文物收藏的熱潮,社會上常常舉辦各種形式的鑒寶活動,每當有知名專家親臨現場為收藏者免費鑒寶時參加者更為踴躍,鑒寶會場會出現節日般的熱烈場面,眾多的收藏愛好者手拎肩扛各種「奇珍異寶」,排著長龍般的隊伍等候專家鑒定。鑒定結果卻非常令人遺憾,真品率不到百分之二、三,真品中的精品更是微乎其微,眾多持寶者帶來的「國寶」、「傳家寶」只不過是一些中低檔的仿品,這種現象說明瞭民間收藏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 收藏愛好者希望淘到有價值的藏品,這種願望是好的,但不能急功近利,不要夢想靠「撿漏」而一夜暴富。目前,市場情況特別複雜,狡滑的不法商販已為收藏者設置了陷阱和冷槍暗劍,初學者明槍不易躲,暗箭更難防,稍不留神就會落入圈套,造成嚴重損失。筆者以三十年的經驗為廣大藏友提供一個「三不買」的經驗,不知對藏友是否有啟發作用。「一不買」:不懂行不要買 古玩收藏分為古陶瓷、青銅器、玉器、木器、書畫和雜項等幾大門類,每件古玩都屬於一個門類,如果收藏者對此門類的知識不夠瞭解,沒有進行過深入研究,千萬不要去買。文物收藏是件非常有魅力而又會給收藏者帶來極大樂趣的文化活動。但成功的難度很大,失敗率非常高。不少收藏愛好者低估了它的難度,致使收藏界總體狀況極不理想。僅以收藏古陶瓷者為例,百人之中最多能有一二人成功,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收藏狀況可用二十四個字來形容和概括:既「辛辛苦苦、贗品為主」,「全軍覆沒、慘不忍睹」,稍好者也是「起早貪黑、破爛一堆」(破爛是指無價值的低檔物,「精殘」、「高片」不包括在內)誤入這種歧途者不是個例,從北京到全國,從海內到海外大有人在,其數量難以統計。能夠成為收藏成功者靠的是有天賦加勤奮才能完成。不是僅靠看幾本書,多翻幾本圖錄,多看幾期收藏節目就能成為合格的收藏者。有一些收藏愛好者在收藏界奔波了一輩子,外行人看他像內行,內行人看他卻是一條腿邁進收藏大門,而另一條腿還始終留在門外,他們根本就未入行,這樣的人雖然已病入膏肓,自我感覺卻是無病健康,這正是最悲哀之處,這就是不入行就要撿漏而造成的後果。老古玩行流傳著這樣一些警示語告誡人們:「不入其行,不撿其利」、「隔行不撿利」等。「二不買」:有懷疑的不要買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為了繼承發揚傳統的民族工藝,國務院下達文件倡導恢復傳統的工藝品製造,在陶瓷業首先恢復了鈞窯和磁州窯兩窯的試燒,經過了半個世紀的經驗積累。目前的仿造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隨著仿造技術的發展,一些不法商販利用先進的仿造技術製作出可以亂真的仿品牟取暴利,其不法行為嚴重破壞了收藏市場的秩序。這些仿品是「三結合」的傑作,它們以傳統的工藝為基礎,結合現代的科學技術,又以先進儀器相輔助來製造,高仿品的相似率能達到真品的百分之九十九,還有百分之一、二的差距,僅憑這百分之一的差距就可以作為辨別真偽的依據。在鑒定古玩時要敢於對古物百分之一的懷疑推翻百分之九十九的肯定,只要不是內行人都認可,都認為是「大開門」的收藏品就不要買。 舉一例來說明,一位收藏愛好者準備買一個宋代磁州窯的剔花罐,他請一位資深藏家為他掌眼把關。這位藏家指出剔花罐存在的疑點:一是它的器型與真品相比有微小差別,二是剔出的花紋缺乏真品的神韻,另外胎和釉與真品相比也有微小差距,根據上述觀察可判斷它是高檔仿品,不是「大開門」的東西。因此勸他不能買。收藏者以此理由給賣家打電話說明決定不買的原因。那位賣家說:「你找的這位專家只會看『大開門』的東西,不會看特殊的藏品」。此話讓人費解,難道世上真有看著「不開門」而實際上是「開門」的特殊東西嗎?真東西永遠是「大開門」的,「不開門」的永遠成不了真品,鑒定中絕對沒有雙重標準。這個例子說明瞭只要有一點點的懷疑,不是行里人人認可之物,堅決不能買。「三不買」:不符合市場價位的不買 現在古玩市場裏的真品已經不多,真品中的精品更是少之又少。這些高品位高價值的藏品都在少數資深收藏家和有經驗的商人以及大拍賣公司手裡,他們絕對不會把價值賣錯,初學者根本沒有機會撿漏,如果在市場上出現一件低價位高品質的藏品,就像大草原中出現一隻肥兔,天空中已有上千隻雄鷹在等待捕獲。在初學者連兔子的影子都沒有見到時,就已成為有經驗獵手的戰利品了。所以,對於初學者來說,一定要買符合市場價位的藏品,真品要用真品的價格來買,沒有經驗的收藏者就是用真品的價格也不一定能買來真品,如果用撿漏價買來的就一定不會是真品。 不論是收藏愛好者還是資深藏家,希望在古玩收藏的漫長過程中始終都要切記這「三不買」。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