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鋒倡議當局加快重建「年老」屋邨。

【星島日報報道】公屋輪候時間早前創出五點一年的歷史新高,反映覓地建屋刻不容緩。針對不少舊屋邨都沒有用盡地積比,關注問題的經民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林健鋒倡議當局加快重建「年老」屋邨,料可在原有面積上增加幾成單位,提升土地使用效益,縮短市民輪候公屋年期。他直言,這比起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的十八個選項中任何一個,都來得實際、快捷,以及更能滿足各方需求,亦可避免處理一些不着邊際、破壞社會和諧且不切實際的諮詢方案。

經民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林健鋒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全港有不少的高齡屋邨,房委會於二〇一三年完成評估二十二條非拆售高齡屋邨的重建發展潛力,可是至今拍板重建的只有白田邨、美東邨和華富邨,比例相當低,包括石硤尾邨在內的其餘大多數舊邨皆重建無期,令數以萬計的居民終日置身於有安全隱患的住屋中,問題不容忽視。

他說,多年來坊間渴求加快重建公屋的聲音不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重建後的公屋可透過增加樓宇高度及地積比率,將單位數目大幅增加,容納更多「無殼蝸牛」。

他以美東邨的兩座公屋為例,重建後可由現時六百六十五個單位增至一千九百個,增幅接近兩倍;白田邨四座公屋重建後增加二千四百個單位,增幅亦是接近一半,估計其餘十多條舊邨若都能重建,除可應付原居民原區安置之外,更有助紓緩現時公屋輪候冊上超過二十七萬宗申請等上樓的需求。

對於當局過去一直指本港缺乏接收重建屋邨居民的土地,擔心推動公屋重建反而增加輪候公屋的時間,但林健鋒卻指出,本港現時不少公共屋邨,已具備各種社區配套,例如交通、行人系統、休憩設施等,只要有計畫地重建,可仿效新加坡的做法,在原址先借用球場或棄置球場的空間先建公屋,應付原區安置,然後採取「拆一棟、安置一棟」做法,增大地積比率,「重建起來亦不是難事,比起由零開始建設,相對容易得多,花費的時間亦更少。」

他指出,本港公屋重建進度一直緩慢,當局甚至覺得是不可行,很大原因是沒有想到可以借用現有屋邨「空地」進行重建,相信只要講清楚這是為了推動原區安置,日後可在其他地方補回社區設施,不難說服居民接受。

他又認為,政府應以開放思維,思考如何做好公屋重建,而不是想一些不着邊際、破壞社會和諧且不切實際的諮詢方案,「重建公屋既能還舊邨居民一個安全的住屋環境,又能趕回『三年上樓』的公屋輪候承諾,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