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只有真正的問題學生才逃學故意缺課;可是,時至今日,情況已大有變化。曾經或常常逃課的學生未必是無藥可救的壞學生,他們有些是因為承受不了考試和來自父母師長的壓力,或對某個學科產生厭惡和恐懼感,因而選擇以「一逃了之」的下策!

目前教育最大的盲點是,把灌輸書面知識視為唯一的目的,而鮮少著重教育的方法及過程。知識沒什麼不好,不過,書面知識是死的,生命卻是活的。然而,許多家長和教師卻愛用死的來侷限活的,這正是導致目前教育出現問題的其中一個因素。

我見過一位家長,她似乎對補習「情有獨鍾」,為孩子請了不下5名補習老師,差不多每項必考科都補。結果,孩子一放學扒了幾口飯後又要趕赴補習中心了,這不但導致那些孩子頗顯疲態,他們的考試成績也不見得標青。

更糟的是,從孩子的言談中,筆者聽出他們極不喜歡他們母親的安排,甚至有叛逆和企圖逃學的傾向。這是誰的錯?這不是孩子的錯,是功利燻心的父母之錯,也是現今被扭曲了的考試製度的錯!

孩子各有興趣潛能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各別的興趣和潛能。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多上補習中心。反之,真正關愛孩子的父母應留心觀察孩子的潛能天賦是什麼,再加以發掘和培養之,而不是逼孩子去加強對「熱門」或必考學科知識的記憶,否則物極必反。

所謂的潛能教育是內在的往上拉,而非外在的往下壓。對孩子諸多要求反而加重他們身心的負擔,甚至可能把他們逼上逃學的歧途。除非孩子本身自動改變,不然,不要強行改變他們。

師長只需繼續用愛心、耐心和包容心去接受、理解和引導他們,孩子才能在沒有太大壓力的環境中成長學習,再慢慢地開竅和自我改變。而這一來,孩子也肯定能從中體會到親情的溫馨和可貴。

可是,人就是老愛跟別人比較的動物。由於「怕輸」,不少家長便不斷強迫自家的孩子學習不同的技能,指望自家的孩子樣樣拿第一。考試成績在潛移默化下皆成了比較的尺碼,孩子也成了被自家父母用來跟別人比較的「用品」。

這種因怕輸心態所致的人為競爭,可能導致孩子對學習感到迷茫,甚至不知道上課求學考好成績是為了什麼。孩子可能質疑:難道努力念書只是為了與其他同學競爭較量?難道考好成績只是為了當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強迫學習帶來恐懼

強迫孩子學習可能會為他們帶來恐懼感,恐懼中沒有愛、沒有活力。目前,很多家長在功利主義的指引下,紛紛把孩子送去名校接受「一流」的教育,也不理會孩子願不願意、有沒有能力。有者甚至不惜以重金聘請「明星」老師上門為孩子補習。而今,教育的主角在潛移默化下竟成了學校和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生呢?

現今為數不少的學子不過是活在父母指揮操縱下的應考機械人,他們逐漸失去快樂、沒有童年、沒有一己的理想和選擇,更缺了生活和求學的樂趣。由於校園外的世界還有很多誘人的新奇事物,於是,某些不甘寂寞或不甘被束縛的孩子便長期逃課,溜到外頭「享受」自我解放的玩樂時光,結果落到需要由警方來逮捕逃學學生的地步。

其實,真正愛孩子的方式是尊重、關懷和接受他們,並多給他們一些能自由自我發揮的時間和空間,而不是強制性地替孩子安排他們不喜歡的人生,畢竟孩子纔是真正的主角,而父母不過是陪伴他們成長的配角罷了。

另外,校方在注重學生的學術表現的同時,也應該積極推動有益身心的課外活動,讓在籍學生(尤其是學業成績不佳者)能按照本身的長處發揮和施展另一方面的才能。這樣一來,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就不會因覺得自己沒用而轉向能夠發揮自我的電玩中心。(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