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所謂的金融科技(FinTech)嗎?你對最近火熱的「區塊鏈」怎麼看待?你如何看待金融監管的問題?

在環球人物年度盛典暨金融科技領軍人物榜單發布會上,金融界人士曹彤、郭宇航,計葵生、秦誼等人,對這一系列問題進行了頭腦風暴。

編輯|高良典

來源|正和島(ID:zhengehdao)

金融發展的兩大趨勢

理財科技是大機遇

曲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財經評論員):我們今天有幾個話題跟大家頭腦風暴一下,金融在這樣一個新常態下有什麼趨勢?加入科技元素之後又有什麼新機遇?

曹彤(廈門國際金融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對於中國來說,金融有一大一小的趨勢,大就是金融市場的建設,小的就是普惠金融。我們講了很多年所謂的金融融資,怎樣讓金融發展跟實體經濟、千家萬戶的百姓結合在一起,其實總結起來就是這兩個方向。

歷史上,這兩個方向的解決是通過金融在推進,只不過走到今天,出現很多新技術。信息技術和金融技術相結合,有可能在解決一大一小兩個方向上找到突破點,從而加快實現的周期。

計葵生(陸金所聯席董事長):其實我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未來十年中國會累計全世界最多的資本,會累計大量的理財需求。在這樣一個發展當中,金融科技扮演什麼角色?會帶來什麼價值?金融科技這個帽子很大,覆蓋很多方面,所以我們認為,未來很大的機會是可以細分到金融科技的其中一點,就是理財科技。

理財科技是什麼概念?就是我們怎樣讓中國這麼大的資源做更好的分配,怎麼讓很多的中國人做投資可以有更好的結果。中國未來發展會利用科技的手段,不管渠道優勢、數據優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透明度、分散風險,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其實已經算是全世界、在FinTech的領導者。未來,中國在理財科技上也會做到第一。

從比特幣到區塊鏈

「Tech」降低中間成本

曲強:能不能介紹一下金融科技是怎麼幫助我們實現打通「大」和「小」趨勢的?能不能再講個具體例子?

郭宇航(點融網創始人):實際上金融和科技的結合可以說在五六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時間有發生了。為什麼金融科技這兩年這麼火熱?以前是科技加強傳統金融機構,而現在的金融科技,跟之前的形式相比,獲取利潤的能力更強、賺錢的效率更高。

這輪金融科技以P2P、比特幣、眾籌為發展,讓下面的底層人有了享受金融服務的基礎,這樣的平權思想使得這輪金融科技帶有天然積極的意義。現在美國市場,還有四千四百萬人沒有享受到金融服務,在中國,有被傳統金融覆蓋到的數字更多,大概有7、8億左右。那麼在這樣一個情況下,金融科技就有了用武之地。

可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沒有享受到金融服務呢?實際上,中國和美國一樣,都是因為缺乏信用記錄,而大數據可以讓非金融數據成為判斷信用的標準。但是在美國,現在也都認為非結構化的數據,譬如GPS信息、水電煤費不能判斷信用,監管還不允許嘗試。

萬喆(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實際我一直覺得FinTech這個概念比較好,因為它的後綴在Tech,落在科技上。

當時大家提出互聯網金融,我一開始提出反對意見,我認為互聯網金融不應該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產業或者概念,因為它從來沒有超過金融的範疇本質。但FinTech不同,我認為它最重要的創新點就是降低成本。傳統金融中三個成本非常重要,而且佔據非常大的成分,但是FinTech可以降低。

第一個成本就是物質成本。就是手續費或者流動性產生的錯位。我們現在通過科技創新,降低了人工成本,這也是未來的趨勢,儘管人工不可能完全被取代。

第二個最重要的是信息成本。無論是金融市場或者其他的市場,我們通常的理論上都是講它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以及講裡面的人是理性人,有了這個前提假設我們才能講市場規律。

但是事實上是達不到這一點,除了理性人這一點偶爾不理性。還有就是信息獲取極度不足,信息的流通存在著故意或者是說無意的不對稱性。然而在互聯網興起之後,尤其我們現在講的FinTech,它實際就是去中心化,它使得信息流通變得更廣泛、獲取更容易。所以說市場的真正規律或者市場的完全競爭狀態是有可能形成的。

第三,就是風險成本或者風控成本。

這個成本無論你的信息多麼暢通和透明,你總歸有一個延遲或缺失。包括道德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你都需要進行控制,這是成本和效率的平衡。這個方面我們發現互聯網或者FinTech幫助我們解決一部分,包括從大數據判斷是否對一個人授信。過去你對他的了解可能比較單向,但是現在可以從多層次,比如資金流、物流來了解這個人,轉而又能知道到底該不該給他這個資金,到底這個融通是不是有這個基礎?實際上是利用這個降低風險。

秦誼(德勤合伙人):案例從生活中舉例比較貼切。

從支付的角度來講,剛才講的跨境支付本來就是一個傳統的經常發生的一件事情。我從1993年開始一直在美國居住,居住了十幾年。那時候從家裡匯一點錢到上海,如果從銀行打款,手續費收1%-1.5%,我寄一千塊錢,就要15、20塊錢。

所以從現在的支付角度來看,中介機構的作用就是保證這個交易能夠實施,因為跨境支付用法幣來做牽涉兩個國家的主權貨幣,也牽扯到貨幣問題。但是中介接入越多,時間越長,手續費越長。

那麼比特幣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全球範圍內個人對個人實時到賬,當然不是一秒之內,也至少網路正常的時候十分鐘能夠完成這麼一筆交易。當不經過中介、不經過這些手續機構的時候成本就大幅度的降低。那麼在這個上面發展起來的基於區塊鏈的手機跨境支付,就能夠保證一筆交易在五秒之內能夠完成,這是什麼概念?

今天我們把手機全部打開我從微信匯給你十塊錢,從你的賬本角度來講十塊錢馬上收到也能夠使用。但是如果微信綁定的卡是中國銀行的卡,你綁定工商銀行卡,銀行就要清算交割,所以還是銀行承擔支付背後的風險。但是基於區塊鏈的場景,支付和清算場景可以直接完成。也就是說我把十塊錢打到你微信上面,你銀行帳戶實際上已經收到了。

監管的「沙盒」與「鳥籠」

FinTech最大的壁壘是自身

曲強:有了新科技自然也有來自傳統金融行業的監管,金融科技下一步怎麼應對?

曹彤: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關於對於金融科技的監管,我覺得這裡的本質也是一個悖論,金融技術的發明者和推動者,本質是這樣一個問題:信息技術的發明者和推動者能不能做金融業務?你說能做,他不持牌、你說不能做,但是這樣一些技術沒有辦法普及出去,沒有辦法提高現有機構的效率,這就是現在最核心的監管悖論。

對於這個悖論的解決,英國提出了一個沙盒監管的辦法。其實這個理念跟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陳雲講的鳥籠經濟是一個概念,在籠子里可以飛但是不能出了籠子。沙盒也是這個概念,你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從而提高技術的傳播效率,我認為這樣的監管原則是比較適合這樣的行業和時代特徵。

郭宇航:以比特幣為例,我們的監管讓它暫停了,但可以以區塊鏈作為討論的重點。有兩點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和監管站在一起共同看待市場,教會他看清市場和產品的本質。很多時候監管不是我們想像中事無巨細都在掌握的。

第二個從監管和金融科技角度來說,有很多科技金融本身是有它的先天問題,為什麼英國有沙箱,實際上對於金融科技的過度使用造成的消費者權益的侵害應該引起警惕。這個過程中從業人士也要把握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要覺得有漏洞所鑽就肆無忌憚追求高利益,這個結果不會太好。

最後一點,對於監管者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溝通。實際上我們監管有KPI,對於中國的監管,不出事、為穩是首要的,同時還要加上發展的KPI,在穩定的前提下還要求發展,就像我們銀行的風控一樣,他們不願意放新型貸款,因為壞賬率是它的指標。如果把壞賬率和業務率加一起,他們就會考慮怎麼穩中求發展,所以不在於監管而是頂層設計能不能讓他們換一個思路求發展。

萬喆:FinTech將來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自身的突破。

從三個方面說一下,首先要進行技術突破,這個突破主要和監管層有一個共享、共贏和融合的方向。我認為無論FinTech本身還是監管層,都會把風險控制住,提供更好的服務。監管層在未來也可以運用FinTech的各種技術來實現自己治理能力的提高,所以這是第一個突破也是第一個融合。

第二個突破我認為是一個服務的突破,FinTech將來會大面積和傳統金融融合。我們知道的傳統金融和銀行,他們也在開發創新,以及運用FinTech的技術。我知道有一些銀行自己開發了FinTech系統,使得別的銀行和一些希望投融資的商業機構,能夠在較為公開和較為互利的平台進行相互的選擇,就像眾籌或者P2P一樣。所以這是將來最重要的一點,實現大的融合化和常態化,這才是未來的發展前途。

第三個是概念突破。中國雖然在所謂互聯網金融或者FinTech這一方面發展的如火如荼,甚至在全球占非常高的地位。但是在概念突破上,除了區塊鏈還有很多地方,現在無論中國國內還是全球經濟都面臨很大的困難。

而每次解決危機的方法是提高生產率,提高生產率一定有一場科技革命,這場科技革命方興未艾,開始了但是沒有達到最鼎盛的時候,因此FinTech在未來大有可為,會在概念突破達到一個新的台階。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