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着火了。

早晨起來看新聞,略感惋惜。結果翻了一遍朋友圈,我被刷得不淡定了。

有的好友悲痛欲絕,有的痛哭自己還沒來得及見這座教堂一面。

痛心疾首有三個意思:形容痛恨到極點;形容悲傷到極點;猶言狠下決心。

這就到極點了?

一個感情豐富的大姐發了一長串:最終還是被時間打敗,淚水止不住的流了下來,哭了一整晚,止都止不住,燒掉的是我曾經的記憶與感情,火焰裏散落的灰燼是永遠無法替代的人生,哀嘆這一世,想念這一生,Au revoir 。

不明真相的還以爲她離了。

我第一反應是:她也跟卡西莫多談戀愛了?

微博上有的人是“理性派”——

事實上每一個大型知名建築都能找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或者磨難,但是真正有價值的歷史遺蹟,不會因爲一場火,就失去了光澤。這場火將在1000年後成爲文明和歷史的一部分。最大的文明是時間,這一點毋庸置疑,而時間永遠不會被焚燬。

算了吧……這也太裝了

燒燬的要是國內建築,怕不是還要說管理不善、工人素質問題、體質問題等等等等吧。

別找存在感了。

去年巴西國家博物館也是失火,裏面百分之八九十的珍貴藏品付之一炬。

相比較巴黎教堂,那纔是人類歷史文化的重大損失,可又有多少人知曉和關注呢?

讓人反感的不是觀點,而是姿態。

不只是朋友圈,還包括媒體。

因爲有的人觀點偏激,大呼這把火燒得好,因爲100多年前法國參與燒燬了圓明園。

然後就有媒體疾呼:中國這一代人的價值觀怎麼了?

巴黎可以重建聖母院,我們能重建價值觀嗎?

這都能行。。。

幾個胡言亂語的人就代表中國這一代人了?

蹭熱點也不是這個姿勢吧。

很多事情是沒那麼多引申含義的,強行找存在感往往起到反效果。

霍金去世時,滿屏悼念,我無動於衷。

楊絳去世時,滿屏悲痛,我無動於衷。

常寶華去世時,滿屏緬懷,我無動於衷。

並不是不難過,就是沒有任何感覺。立場不同感受也不同,我就是普通羣衆,我接受這個角色安排。

找不到意義的時候,我看熱鬧。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