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過去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很生動逼真的一隻蝴蝶,感到多麼愉快和愜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莊周。突然間醒過來,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我是莊周。不知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莊周與蝴蝶那必定是有區別的。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與變化。

莊子夢中幻化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記了自己原來是人,醒來後才發覺自己仍然是莊子。究竟是莊子夢中變為蝴蝶,還是蝴蝶夢中變為莊子,實在難以分辨。

這是一個浪漫的寓言故事,它揭示出一個道理:許多虛幻的東西也許是真實的,真實的東西也許是虛幻的。就像生命,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生命的情境,也許有許多刻骨銘心的愛戀,也許是痛苦流涕的傷心,但事過境遷之後,一切都像是昨日的一場夢,終是虛幻一場。生命,經歷如此,名與利,得與失無不如此。到不如拋卻心靈的樊籬,留一方寧靜的天地在心,感受人生平和的喜悅,何樂而不為呢?

莊周夢蝶,典出《莊子·齊物論》,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莊子所提出的一個的哲學命題。在其中,莊子運用浪漫的想像力和美妙的文筆,通過對夢中變化為蝴蝶和夢醒後蝴蝶復化為己的事件的描述與探討,提出了人不可能確切的區分真實與虛幻和生死物化的觀點。雖然故事極其短小,但由於其滲透了莊子詩化哲學的精義,成為了莊子詩化哲學的代表。也由於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豐富的人生哲學思考,引發後世眾多文人騷客的共鳴,成為了他們經常吟詠的題目,而最著名的莫過於李商隱所言「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莊周那時還是漆園吏,沒事時就在家中空想。一日睡覺時突然做了一個夢,夢中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於是莊子就開始思考,最終成就了一本「逍遙遊」。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