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5日傍晚18時許,位於巴黎市中心、有着800多年曆史的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整座建築損毀嚴重。着火位置位於聖母院頂部塔樓,大火將整座建築物的後半部分映得通紅,滾滾濃煙衝向天空。大火迅速將聖母院塔樓的尖頂吞噬,很快,尖頂如被攔腰折斷一般倒下,圍觀人羣發出驚呼。(4月16日人民日報海外網)

消息傳至中國,公衆紛紛表示惋惜和追悔莫及。但與此同時,部分網民、自媒體發表的評論和文章也引發了大量爭議。微信流傳的一篇文章《哀悼個屁!巴黎聖母院大火,我很欣慰!》(現已刪除)直指此次大火是法國人應有的報應,因爲英法聯軍曾在1860洗劫圓明園後還加以焚燒。但筆者看來,在人類文明的災難來臨時將之稱爲“因果報應”,無不是狹隘民族主義的表現。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佔領、掠奪、焚燬,在文明毀於一旦之時,更是給中華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傷痛。英法聯軍當年所犯的滔天罪行固然不可饒恕,這段歷史同樣不能被遺忘,但應當明白的是,這絕不能成爲今日用來嘲諷巴黎聖母院起火的理由。

昔日的不幸是有意的破壞,我們應當銘記於心,但畢竟出錯的是歷史和人,而非無辜的建築與文明。若在此刻擅用一種惡去攻擊另一種惡,這不是人類文明下該有的態度,甚至可以說這是一種存有偏誤的愛國。

隨着突發的大火,人類文明古蹟又消逝一處,這讓人扼腕嘆息。而今後,還會有多少大大小小的文化在不經意間被破壞?而無論是哪種文明遭受損壞,這對於全人類來說都是“有形的”損失。雨果曾爲圓明園的燒燬而悲慟,如今的我們爲何不能爲巴黎聖母院的燒燬而感到惋惜呢?

愛國情懷不該是狹隘、無知的,而是應當懷着包容之心,去善待那些屬於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過去犯下的錯誤,不應讓現在僅存的璀璨文明來爲其贖罪。經千萬年而建立起的人類文明,萬不能隨着一場大火的燃燒而輕易崩塌。

文/趙笠鑫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