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茶語網(www.chayu.com)的年度重磅「千款茶評榜」的放榜時間。從2014年開始,這已經是第四個年頭了。

首先要抱歉,2017年的「千款茶評榜」來晚了。

原因在於,在總結了前三年發榜後茶友和消費者的意見反饋,以及2017年茶葉消費市場的亮點和變化後,我們在保持評分規則不變的基礎上,調整了2017年度的掛榜規則。

往年,我們始終遵循的是「找好茶」的唯一標準,即選出各個茶類里,最好的那幾款茶進行掛榜。

這些茶雖然是這個品類里的最高水準,但它們同時普遍也偏高的價格,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所以,為了對更多普通消費者的日常品飲有更多幫助,2017年的主榜單,將以消費者為中心主體展開。

為此,全新的榜單,是以每個茶葉品類各自的價格梯度,把各個茶類劃分為入門級、日飲級和品鑒級,這三大榜單體系,每個榜單最多排前5名。

讓大家看到每一個茶葉品類的最高水準,同時又能在裡面找到符合自己購買能力的好茶,以求對消費者在茶葉購買選擇上具有更高的指導性。

除此以外,2017年度千款茶評榜的另一掛榜原則為——只選取茶語評分高於8.5分的茶,低於8.5分的,全部不上榜。

在這裡,需要解釋的是,「8.5分以上」在茶語的評分標準中,是指選料等級較好,在工藝、存放上基本不存在太大的問題缺陷,香氣滋味已經有一些明顯優點的茶。

低於這個水準,我們寧可空缺。

讓更多的人,多喝茶,喝好茶。這是茶語網一直為之努力的目標,也是「千款茶評榜」存在的最大的價值和理由。

除此以外,2017年千款茶評榜,不僅將在茶語網各個埠(網站PC端、WAP端、微博、微信、APP)發布,還將在《人民日報》兩微一端(微信、微博、APP客戶端)、界面、吳曉波頻道等主流媒體平台,以及多家茶媒體微刊掛榜。

——2017年千款茶評榜(部分)——

2017年度的「千款茶評榜」,共涉及六大茶類、國內外品牌、以及再加工茶的1000款茶品。

茶語網專業評茶組、數十名領銜茶葉專家、上千名行業達人、以及近萬名的網友共同參與了這場跨度整個2017年、覆蓋全國茶界的茶評活動。

評審辦法上,我們始終倡導的是,「以指導茶葉廠家進行生產」的專業審評方式為基礎,建立「以消費者口感需要為導向」的新秩序。

2017年茶語網千款茶評榜主榜排名分數,只採用2018年2月15日之前的分數。之後的分數變動將不再納入本榜。

綠茶榜榜單解讀:盛名之下無虛士

茶語審評的綠茶以春茶為主,而8.5分以上的春茶,價格都偏高,所以綠茶的入門價格是600元/斤以內。而綠茶也是產茶區域最廣的茶,審評時各級產區都有兼顧,但「盛名之下無虛士」,品鑒級依然基本都出自江南片區。

紅茶榜榜單解讀:新工藝紅茶佔主流

2017年的紅茶榜,產區分布頗廣,不僅各名優產區都有上榜,不少原產綠茶的嶄新產區也開始突圍。但產品中,絕大多數還是以新工藝紅茶為主,傳統工夫紅茶只佔少數。可見,即便紅茶市場熱度已高,工藝難度頗高的傳統工夫紅茶做法,依然不是那麼容易掌握的。

白茶榜榜單解讀:新興產地開始湧現

在過去幾年,白茶榜單基本以福建白茶為主,而今年雲南白、廣西白、廣東白都有上榜。但品鑒級榜單,依然是市場活躍度最高的福鼎白茶「包場」,依然是嫩度最高的「白毫銀針」表現突出。

黃茶榜榜單解讀:品類特徵開始凸顯

一直到2016年,「黃茶綠做」一直是這個茶類的最大扣分點。再加上黃茶品牌少,可選擇面少,往年黃茶榜單一直有「勉強」之嫌。但2017年的黃茶上榜茶,基本都具有黃茶的典型口感特徵。而產區上,主要是蒙頂黃芽、霍山黃芽、君山銀針,呈三分天下之勢。

黑茶榜榜單解讀:更多價值空間尚待發掘

在六大茶類里,黑茶的價格區間標準是最低的,單斤100元以內即可入門。但在入門款里,能達到8.5分的適口標準的,只有一款。可見,這個茶類的品質與價值都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間。與此同時,黑茶的產區,2017年也大大拓寬,往年不容易找到的產區,現在大眾市場上都能買到其產品。

烏龍茶榜榜單解讀:好茶真的還是貴

烏龍茶是工藝成熟度最高、市場成熟度最高、也是價格最高的品類之一。2017年度整體表現一如既往的穩定,四大烏龍產區均有上榜,而且有常青樹,也有新品牌。

生普榜榜單解讀:品鑒級還是看原料

每一年的生普評下來,都能很切實地感覺到該品類在工藝上的逐年改善。市場的推動和持續的熱度功不可沒。而在品鑒級里,大眾的消費傾向也非常清晰——小產區茶、大樹茶,是近幾年高端消費的主要需求。

熟普榜榜單解讀:入門級熟普有待提高

這是一個典型的「門難進」的茶類。對於企業的技術要求、生產要求、資金要求,都比生普要高得多。所以即便「品鑒級」熟普的成長,已經超乎想像,但茶語品評到的能過優秀口感關的「入門級」熟普,卻只有一款。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市場上絕大多數的熟普消費者,其實都是在喝「入門級」熟普。

花茶榜榜單解讀:真正好茶不會便宜

往年都是以茉莉花茶為主打的花茶榜,在2017年,湧現了相當一部分的非茉莉花茶。而入門級花茶缺位較多,同樣是由於其過高的生產成本和技術難度。所以,真正好喝的花茶,不可能太便宜。

袋泡茶榜榜單解讀:國內品牌越來越多

這是所有品類中,唯一一個允許有添加劑存在的茶類。2017年的突出現象之一是國內袋泡生產企業越來越多。而袋泡的單品價格雖然不貴,但摺合到單斤價格其實並不便宜。但袋泡品牌,不管價格高低,跟它的原料等級都關係不大。

珍品發燒榜榜單解讀:真正等級高、數量少

珍品發燒榜只有一個榜單,且不打分、不排序。但上榜茶品一般要滿足這些條件:第一,等級足夠高;其次,原料和工藝難度所形成的足夠稀有的存量;第三,有一定範圍的公共認可性。

註:2017年度的千款茶評榜沒有「柑普榜」,主要是因為在茶語網採購的幾十款柑普類產品和品牌中,除少數品牌如「歲月知味」、「大益」的少數幾款產品外,絕大多數柑普類產品表現不佳,無法達到上榜標準,而僅這幾款產品,亦不足以成榜,故2017年度「柑普榜」空缺。 (資料來源:茶語網)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