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維湖在當地尼昂加語中是火焰的意思,原來並不叫這個名字,殖民時代歐洲人稱之為尼亞薩湖(Lake Nyasa),我在2016年7月,自北向南,沿著坦尚尼亞的伊通吉,穿過坦尚尼亞和馬拉維的邊境到達馬拉維的卡龍加、奇隆巴、恩卡貝塔、恩科塔科塔,在最南端曼格切結束了行程,所走過的西岸都是在馬拉維境內,湖的南端和東岸分屬於坦尚尼亞和莫三比克。

程曦中的馬拉維湖畔 東非大裂谷 馬拉維 攝影:王武

19世紀初,英國向東非地區擴張勢力,成立了東非聯邦,東非聯邦地盤很大包括了現在的烏干達、坦尚尼亞、肯亞,還包括了馬拉維、莫三比克、尚比亞的一部分地區。德國殖民者D.利文斯敦在 1858~1863年 4次到達馬拉維湖地區,他把該地稱為尼亞薩蘭,因此馬拉維湖當時就被稱為尼亞薩湖,意為大水或湖泊,屬於東非聯邦的內陸湖,現在歐洲的一些地圖還仍然標註為尼亞薩湖,常常讓人糊塗。1964年7月6日尼亞薩蘭取得獨立,改名馬拉維共和國,並加入英聯邦。1965年尼亞薩湖改為現在的名稱馬拉維湖。這一點也是較容易使人糊塗的地方,很多資料都說是馬拉維的國名是因湖得名,這實際上是不準確的,馬拉維獨立在前,湖的名字改在後面,應該是因國得名。1984年馬拉維湖國家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馬拉維湖由斷層陷落而形成,湖面積30800平方公里,南北長560公里,東西寬長24~80公里,平均水深273米,北端最深處達706米,馬拉維湖湖面海拔472米,屬非洲第三大淡水湖,世界第四深湖。馬拉維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奇異湖泊。據報道,上午9時左右,馬拉維湖的泱泱湖水開始消退,直至水位下降6米多才中止;大約「休息」兩小時,湖水繼續消失,直至出現淺灘才漸漸停息。4小時後,「退避三舍」的湖水絡繹返回「家園」,使馬拉維湖又恢復了原有的豐盈姿容。下午7時,湖水開始騷動,只見水位不斷上升,直至洪流漫溢,傾瀉八方;大約兩小時後,馬拉維湖才風平浪靜。經各國地理學家多年探究,至今仍未完全解謎,地質學家判斷馬拉維湖的下面可能還有一個暗湖存在。

馬拉維湖還以魚類豐富而聞名於世,被生物學家們稱之為世界上研究脊椎動物的最好場所,是難得的天然實驗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