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相片

电影是时间艺术,拉脱维亚国宝级导演莱拉巴卡尼娜(Laila Pakalnina)以「时间之河的垂钓者」自居,捕捉每个耐人寻味的片段。

莱拉身兼编剧、导演、制片,将近30年的创作生涯里,拍出约40部作品,涵盖纪录片、短片与剧情片。小到近乎零预算的极短片、大到4国合制的时代长片,无论规模大小,均因清楚自己的艺术创作定位,成绩亮眼,屡屡入围柏林、坎城、威尼斯等国际影展。

球场一隅,球员们一字排开搭肩站著。等待的时刻,有人垂头、有人张望。哨音响起,他们随即出现别过头去、高声叫喊等不同反应,寄望再来的一球…。

这是莱拉巴卡尼娜《关于人生的短片》(Short Film About Life)里的情节,短短两分钟,道尽竞技场上的期盼、失落、友谊、团队精神等,且任由球员或观众入镜、出镜,摄影机始终固定不动。莱拉认为,影片长短就像是绘画的大小,没有固定标准,每部片都有它的长度。「如果两分钟里已有一个小型电影,那两分钟就够了。」尽管该片拍摄经费是零,后来不但有德国电视台买下版权,更在捷克伊赫拉瓦国际纪录片影展赢得欧洲最佳短片,持续在各影展放映。

检视相片
莱拉纪录片以固定摄影机与镜头的方式拍摄出独特风格。(TIDF提供)

1991年莱拉第一部纪录片《麻布日记》(The Linen)即入选坎城影展,「影片讲一个儿童医院,我想呈现其中痛苦、哭泣的氛围,但我没去医院里拍,反而在外面拍收病床床单的司机,因为这是我的观点。我思考如何看待所在的地方、我的声音是什么?如何沟通?用什么工具?」莱拉从旁观者角度,保持距离、凝视生活,在日常中看见社会现象与诗意况味,一步步建立影像特色。

  1. 1994年纪录短片《渡船》奠定莱拉作品风格,并获坎城影展最佳短片费比西奖。(TIDF提供)
  2. 《关于人生的短片》短短两分钟,道尽竞技场上的期盼、失落、友谊、团队精神等面向。(TIDF提供)

1994年莱拉透过在拉脱维亚与白俄罗斯间的渡船头定点观察、长期记录,完成获坎城最佳短片费比西奖的纪录短片《渡船》(Ferry)。该片确立她固定摄影机的拍摄方法,此风格也一路延续到近年的《瀑布》(Waterfall)、《哈啰!马》(Hello Horse!)。

检视相片
2012年莱拉以电影《披萨》获罗马影展评审团特别奖。(东方IC)

拍纪录片是等待事情发生,拍电影则是架起设计好的舞台,虽然不同,但声音、气氛等元素相通。

《瀑布》拍下拉脱维亚境内、欧洲最宽的闻遝瀑布游客百态;耗时一年的《哈啰!马》呈现小镇道路的四季与景观变迁。由于摄影机始终不动,拍摄过程里,更需要时间与等待。莱拉常将摄影者与好的素材比喻为钓鱼者与鱼,并说:「我相信钓鱼的人都知道鱼在哪里,生命中总会发生什么事情。」

检视相片
曾获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片的《梦之地》,以废弃物掩埋场为背景,拍出生命的循环。 (TIDF提供)

莱拉分享有关「钓鱼」的工作方法时,常以曾获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片的《梦之地》(Dream Land)为例。该片以废弃物掩埋场为背景,许多这类纪录片都是讲依靠此地维生的边缘人,但莱拉却是拍生命的循环。「那里有昆虫、猫头鹰、蛇、老鼠等,像动物园一样,可是我们刚到时,什么都没有。」靠著等待观察与两年的追踪,拼凑出这里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老鼠吃垃圾、猫吃老鼠、鸟吃猫尸、人类再用枪射鸟…。

《梦之地》的摄影师擅长拍摄鸟类,开始拍摄时看到鸟的精彩画面,忍不住跟拍,但莱拉却要求镜头不能动,以免顾此失彼、毁掉构图。「我不会去追我拍摄的对象,这是拍摄风格的规则,我和摄影师后来决定,如果鸟飞走,就等另一只飞进来。这边拍不出就换个地方,也许有其他事情发生。」这些坚持,都让她的纪录片格外纯粹、写实与珍贵。

热衷于纪录片的莱拉,也拍了4部电影。她说,拍纪录片是等待事情发生,拍电影则是架起设计好的舞台,声音、气氛等元素相通,「两者都喜欢,当我拍剧情片时会想念纪录片,反之亦然。」为了拍摄第一部电影《鞋子》(The Shoe),莱拉在1997年成立哈格拉(Hargla)制片公司,和德国、法国片商合作,并且身兼制片。

  1. 代表拉脱维亚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黎明公社》,由拉脱维亚、波兰与爱沙尼亚跨国合制。(TIDF提供)
  2. 耗时1年的《哈啰!马》呈现小镇道路的四季与景观变迁。右为导演莱拉。(TIDF提供)

莱拉表示,提案、筹资等制片工作她都想请别人帮忙,「但我知道如果不自己来、没人可以做。因为一般制片多半希望在商业上成功,才能赚钱,如此就得拍商业取向的影片,但我对电影艺术更感兴趣,所以自己当制片。」她笑说自己的制片公司没办公室,「只有电脑和一个帐号,而且只制作我的作品。」

哈格拉制片公司因莱拉明确的艺术片定位,几乎每部作品都获国际影展肯定,但莱拉坦言,仍得向拉脱维亚政府或一些欧洲投资艺术电影的基金申请补助。「就算只补助一部分,仍有很大帮助,毕竟都不是高预算的影片。」而规模较大的剧情片,莱拉都会找国内外公司共同合制,分摊风险。她也常为宣传交流与递案媒合,出席影展。

拉脱维亚人口仅200万,观众不多,因此需要跨国合制,不只可以扩大资金与市场,更是创意的结合。

莱拉的足迹遍及全球各大影展,且是今年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焦点影人。「影展很重要,尤其是我这类影片。」她的作品在海外备受好评,在故乡拉脱维亚则透过艺术电影院或特别活动放映,近两年因拉脱维亚国家电影中心也是共同出资者,所以影片会放上网路供该国民众免费观赏。

检视相片
莱拉(左)出席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大师讲堂」。右为策展人林木材。(TIDF提供)

跨国制作经验丰富的莱拉表示,拉脱维亚是只有两百万人口的小国,意味著观众不多,即使对商业电影来说也非常有限,更不必谈艺术片,因此需要跨国合制。但莱拉强调,跨国合制不只可以扩大资金与市场,更是创意的结合。

检视相片
《黎明公社》请到曾获柏林影展摄影银狮奖的波兰摄影师沃杰赫斯大隆掌镜。(东方IC)

例如莱拉代表拉脱维亚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黎明公社》(Dawn)就由拉脱维亚、波兰与爱沙尼亚合制。「波兰对我而言很重要,因有波兰共同制片,才能请到曾以《奖牌》(El premio)获柏林影展摄影银狮奖的波兰摄影师沃杰赫斯大隆(Wojciech Staron)。跨国合制不是只共同投资,更重要的是让艺术家、创意人共同合作。」

零预算拍出得奖片 莱拉巴卡尼娜 Laila Pakalnina

生日:1962年6月4日(56岁)

学历:莫斯科电影学院电影导演系毕业

代表作:

  • 1994年 《渡船》获坎城影展最佳短片费比西奖
  • 1998年 《鞋子》入围坎城影展「一种注目」
  • 2005年 《梦之地》获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片
  • 2006年 《水》入围柏林影展最佳短片竞赛
  • 2009年 《静》入围坎城影展最佳短片竞赛
  • 2012年 《披萨》获罗马影展评审团特别奖
  • 2015年 《黎明公社》代表拉脱维亚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