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備三虛,其病死暴疾也。 平按:《靈樞》、《甲乙》「卒死」作「暴死」。《甲乙》無「暴病」二字。「何邪使然」《靈樞》作「何也」。注「暴疾」,袁刻「疾」誤作「死」。 黃帝曰:願聞三虛。少師曰:乘年之衰, 人年七歲,加於九歲,至十六歲,名曰年衰。如是恆加九歲,至一百六,皆年之衰也。非歲露年,以其入實,邪不傷,故人至此年,名曰乘也。 逢月之空, 月郭空時,人具虛,當此虛時,故曰逢也。 平按:注「虛」上所空一字,據上文應作「八」。 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故論不知三虛,工反為粗。 攝養乖於四時和氣,非理受於風寒暑濕,人之有此三虛,故從沖後髮屋折木揚沙走石等賊風至身,灑然起於毫毛,發於腠理,即為賊風傷也。 平按:「和」下,《甲乙》有「人氣乏少」四字;「賊風」下有「邪氣」二字。 黃帝曰:願聞三實。少師曰:逢年之盛, 逢年,謂不加年衰也。 遇月之滿, 十五日時也。 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 攝養順於四時和氣,人之有此三實,縱有賊邪,不能傷也。 平按:「不能危之」《甲乙》作「不能傷也」。注「不能」上,袁刻有「定」字。 黃帝曰:善乎哉論!明乎哉道!請藏之金匱,命曰三實,然此一夫之論也。 子之所論皆善者,以其內明於道,故請藏而寶之。此舉一夫之論,以類眾人也。 平按:「命曰三實」,《靈樞》在「黃帝曰」上。 八正風候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十二第七十九《歲露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六第一。 黃帝曰:願聞歲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 前章言人有攝養乖和,遇賊風之失;此言同受邪風,俱有傷害,以為問也。 平按:「何因而然」《甲乙》作「何氣使然」。 少師曰:此八正之候也。 八正候者,八節之正虛邪候也。 黃帝曰:候之奈何?少師曰:侯此者,常以冬之至日,太一立於汁蟄之宮,其至也,天應之以風雨。風雨從南方來者,為虛風,賊傷人者也。其以夜至者,萬民皆臥而弗犯也,故其歲民少病。 《九宮經》曰:太一者,玄皇之使,常居北極之傍汁蟄上下政天地之常起也。汁蟄,坎宮名也。太一至坎宮,天必應之以風雨,其感從太一所居鄉來向中宮,名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若風從南方來向中宮,為沖後來虛風,賊傷人者也。其賊風夜至,人皆寢臥,不犯其風,人少其病也。 平按:「冬之至日」《靈樞》、《甲乙》作「冬至之日」。「為虛風」《甲乙》作「名曰虛風」。「夜」下,《靈樞》、《甲乙》有「半」字。注「其感」,「感」字恐系「風」字傳寫之誤。 其以晝至者,萬民懈惰而皆中於虛風,故萬民多病。虛邪入客於骨而不發於外,至其立春,陽氣大發,腠理開,因立春之日,風從西方來,萬民又皆中於虛風,此兩邪相薄,經氣絕代。 懈惰,謂不自收節。情逸腠開,邪客至骨而不外泄,至立春日,復有虛風從西方衝上而來,是則兩邪相薄,至經脈絕代以為病也。「骨」,有本作「胃」也。 平按:「相薄」《靈樞》、《甲乙》作「相搏」,袁刻誤作「兩薄」。「絕代」《靈樞》、《甲乙》作「結代」。 故諸逢其風而遇其雨者,命曰遇歲露焉。因歲之和而少賊風者,民少病而少死;歲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民多病而多死矣。 露有其二:一曰春露,主生萬物者也;二曰秋露,主衰萬物者也。今歲有賊風暴雨以衰於物,比秋風露,故曰歲露焉。是以實風至也,歲和有吉;虛風至也,歲露致兇也。 黃帝曰:虛邪之風,其所傷貴賤何如?候之奈何? 以下言候虛風所傷貴賤,故因問起也。 少師曰:正月朔日,太一居天溜之宮,其日西北風不雨,人多死。 以下具言虛風也。 平按:「溜」《靈樞》作「留」。 正月朔日,平旦北風,春,民多死者也。正月朔日,平旦北風行,民病死者十有三。[平按:「民病死者」《靈樞》、《甲乙》「死」作「多」。]正月朔日,日中北風,夏,民多死者。正月朔日,夕時北風,秋,民多死者。終日北風,大病死者十有六。正月朔日,風從南方來,命曰旱鄉,[平按:自「終日」以下至「旱鄉」,《甲乙》無。]從西方來,命曰白骨將將,國有殃,人多死亡。[平按:「命」《甲乙》作「名」,上有「而大」二字。「將」字,《靈樞》、《甲乙》不重。]正月朔日,風從東南方來,髮屋揚沙石,國有大災。正月朔日,風從東南行,春有死亡。[平按:《靈樞》「南」下有「方」字。《甲乙》無此二條。]正月朔日,天和溫不風,糴賤,民不病;天寒而風,糴貴,民多病。[平按:「天和溫」《甲乙》作「天時和溫」;無「糴賤」、「糴貴」四字;「不病」作「無病」;「而風」作「風疾」。]此所以候歲之虛風賊傷人者。[平按:《甲乙》無此句。《靈樞》無「虛」字;「者」下有「也」字。]二月醜不風,民多心腹病。三月戌不溫,民多寒熱。四月巳不暑,民多病癉。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諸謂風者,皆髮屋,折樹木,揚沙石,起毫毛,開腠理。[平按:《甲乙》「寒熱」下有「病」字。《靈樞》、《甲乙》「病癉」作「癉病」;「諸」下有「所」字。《甲乙》「樹」下無「木」字。「開」《靈樞》、《甲乙》作「發」;「理」下均有「者也」二字。] 痹論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逢濕則縱。黃帝曰:善」,見《素問》卷十二第四十三《痹論篇》。自「黃帝問於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至「陰陽之病也」,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七《周痹篇》。自「問曰:人有身寒」至「不相有也曰死」,見《素問》卷九第三十四《逆調論篇》。自「風痹淫病」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自篇首至「故不為痹黃。帝曰:善」,見《甲乙經》卷十第一上篇。自「問曰:痹或痛或不痛」至「逢濕則縱。黃帝曰:善」,見《甲乙經》卷十第一下篇。自「黃帝問於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至「轉引而行之」,見《甲乙經》卷十第一上篇。自「問曰:人有身寒」至「是人當攣節」,見《甲乙經》卷十第一下篇。自「問曰:人之肉苛者」至「不相有也曰死」,見《甲乙經》卷十二第三。自「風痹淫病」至末,見《甲乙經》卷十第一下篇。 黃帝問岐伯曰:痹安生?岐伯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風寒濕等,各為其病。若三氣雜至,合而為一,病稱為痹。 平按:「痹安生」《甲乙》作「痹將安生」,《素問》作「痹之安生」。「雜至,合而為痹」《甲乙》作「合至,雜而為痹」。 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 若三合一多,即別受痹名。故三中風多,名為行痹,謂其痹病轉移不住,故曰行痹。三中寒多,陰盛為痛,故曰痛痹。三中濕氣多,住而不移轉,故曰著痹。著,住也。此三種病,三氣共成,異於他病,有寒有熱,有痛不痛,皆名為痹也。 問曰:其五者何也?[平按:《素問》、《甲乙》「其五者」作「有五者」。]答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冬時不能自調,遇此三氣以為三痹,俱稱骨痹,以冬骨也。餘四仿此。至陰六月,脾所主也。 問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 五時感於三氣,以為五痹,其義已知;而有痹病內舍臟腑之中,何氣使然也? 答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內舍其合。[平按:《素問》「不去」下有「者」字;「內舍其合」作「內舍於其合也」,《甲乙》作「內舍於合」。]故曰: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 五臟合者,五臟五輸之中皆有合也。諸脈從外來合五臟之處,故合為內也。是以骨、筋、肌、皮等五痹,久而不已,內舍於合。在合時復感邪之氣,轉入於臟,入臟者死也。平 按:注「入臟者死也」,袁刻「臟」誤作「腑」。 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寒溫之氣也。[平按:「寒溫」二字,《素問》、《甲乙》作「風寒濕」三字。又《素問》此下有「凡痹之客五臟者」至「痹聚在脾」一段,新校正謂:「全元起本在《陰陽別論》中,此王氏所移。」本書在《陰陽雜說》中。]諸痹不已,亦益於內。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所謂五痹不已者,各以其時而重感賊邪寒溫之氣,益內五臟之痹者死。益風者,易已也。 平按:「亦益於內」《素問》、《甲乙》作「亦益內也」。注「而重感」,「而」字袁刻無。 問曰: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痹之輕重,無過此三,故為問之也。 平按:《素問》「曰」下有「痹」字。 答曰:其入臟者死, 以臟有神,故痹入致死也。 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 膈著相系,在於筋骨之間,故筋骨疼痛也。 其流皮膚間者易已。 流行在於皮膚淺處之間,動而又淺,故易已也。 平按:「流」《素問》作「留」,《甲乙》作「留連」二字。 問曰:客六腑者何也?答曰:此亦由其食飲居處而為病本,六腑各有輸,風寒濕氣中其輸,而食飲應之,循輸而入,各舍其腑。 以上言痹入臟,以下言痹入腑所由。風寒濕等三氣外邪中於腑輸,飲食居處內邪應,內以引外,故痹入六腑中。其輸者,亦腑之合也。 平按:《素問》、《甲乙》「此亦」下無「由」字;「輸」作「俞」,下同。 問曰:以針治之奈何?答曰:五臟有輸,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治其遇,則病瘳已。 五臟輸者,療痹法取五臟之輸。問曰:療痹之要,以痛為輸,今此乃取五臟之輸,何以通之?答曰:有痛之痹,可以痛為輸;不痛之痹,若為以痛為輸?故知量其所宜,以取其當,是醫之意也。療六腑之痹,當取其合,良以臟腑輸合,皆有臟腑脈氣所發,故伺而誅之。 平按:「各治其遇」《素問》作「各隨其過」,《甲乙》作「各治其過」,袁刻「遇」作「道」。 問曰:營衛之氣,亦合人痹乎?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