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為什麼要自毀長城?這裡的長城指的大約是岳飛吧?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武大郎開店,比自己高的一律辭退。這個問題不能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上來評論,要站在武大的角度上來考慮。宋高宗趙構

宋高宗是大宋王朝的領導人。做為領導人,必須具備領導人的素質,也就是說,他必須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政治家的基本素質是能調動各方面的人才為自己所用。而宋高宗大約是一個不錯的文人,書法家,他繼承了前輩優秀的文化基因,但是,離一個一流政治家的水平,還差了一大截。宋高宗書法

漢高祖劉邦就是一個一流的政治家。他能把一流的行政後勤組織者蕭何、與一流的謀略家張良以及一流的軍事家韓信收為己用,所以,他平定天下,成為漢高祖。

漢韓信與宋岳飛有相似之處,他們都是一流的軍事家,二三流政治家。他們最後的結局也是一樣的,都是被主子殺掉了。主子殺他們的目的也是一樣的,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裡的璧,就是他們的軍事才能。因為有了軍事才能,就可以推翻主子,自己上位。有沒有這樣的心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這樣的能力。岳飛

韓信和岳飛的死是一樣的,對主子的效果是不一樣的。韓信是典型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而岳飛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如果,岳飛真的駕長車踏破了賀蘭山闕,那麼最終得益的人是誰呢?毫無疑問是宋高宗。但宋高宗為什麼不支持岳飛呢?最大的問題在於,他自己對北伐的勝利沒有信心。漢武帝時為什麼能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能將出現,就是因為漢武帝自己有雄心壯志。他自己有敢打必勝之心。這就是所謂的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宋高宗自己是一個懦弱文人。沒有把握和預測戰爭的能力,也沒有拚死抗爭的決心。在他的算計中,投降了,可以保有半壁江山,自己仍然不失榮華富貴,可是,如果岳飛失敗了呢?自己連半壁江山也沒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如果岳飛成功了,他造反奪權怎麼辦呢?權衡利敝之下,還是讓岳飛消失吧。

我們從這裡也看到了漢高祖,漢武帝這樣有雄強之氣的領導人與宋高宗這樣的文弱書生的差別。漢高祖之所以敢用韓信,是他有自信隨時可以收拾韓信,這背後是個人能力的支撐。而高宗不敢用岳飛,是他沒有自信在岳飛壯大之後,能夠制住他。宋朝之後,中國開始了文人統制的模式,領導人身上的雄強霸道之氣,漸漸的消失殆盡了。宋高宗殺岳飛,自毀長城,在這方面,還是有點標誌意義的。

岳飛的價值在於,面對外敵入侵時拚死抗爭的決心。而宋高宗和秦檜們,是把個人利益置於國家和民族利益之上的。所以,前者永遠受到後世尊重,而後者會被永久鄙視。


"自毀長城"是指殺岳飛吧?在人民看來,岳飛抗擊金兵,是民族英雄,但在高宗看來,岳飛很有可能要造反,取代趙宋,具體理由如下:

一、岳飛還是一個下級軍官時,僅因作戰意見不合,就敢率眾嘩變,脫離主將王彥的領導,這件事,按現代的軍法論處,也是死罪;

二、有次對高宗的決定不滿就撂挑子,擅自離職上廬山去了,皇帝再三派人去請才勉強回來;

三、金兵攻順昌,劉錡率領王彥的舊部"八字軍"浴血苦戰,朝廷連下詔書命岳飛援救,岳飛卻乘金人後方空虛,進兵河南收復失地,又一次抗命;

這樣一來,皇帝就感到這支軍隊不好控制,起了要殺岳飛的心了。其他如想迎回二帝,建議立儲,不過口頭說說罷了,不是大問題,訓斥一頓,以後不說也就行了。

本來,朝廷還想依靠岳軍抗金,下不了殺手,但拓皋一戰,王德、楊沂中等部大敗兀朮率領的金兵,高宗至此徹底放下心來:行,沒有岳飛也可以!

就這樣,他把"長城"拆了:內城已夠堅固,還要長城幹什麼?

孝宗即位,為了北伐,鼓舞人心,才為岳飛赦罪復官(不是平反,仍認為岳飛有罪,只是寬大處理了),謚號武穆;直到寧宗時才為岳飛昭雪,改封為鄂王。


趙構胸無大志,又受了奸臣秦檜的蠱惑,所以才殺了岳飛。玩在有很多人把趙構撥高到了一代中興之主,但南宋是先由廢后孟蟬,貶臣李綱等人立朝,再迎趙構登基。而趙構位子還沒坐熱,就罷黜了宰相李綱,而原因就是御史中丞顏岐說:「李綱為金人所惡,不宜為相。」右諫議大夫范宗尹說:「李綱名浮於實,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上任僅七十七天的一代賢臣便被廢棄。所以說趙構是最堅定的主和派首領,而岳飛在堰城大捷後說過「直搗黃龍府,與諸君共飲」的豪言,不折不扣的主戰派。兩人在對金的立場上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兩個原本就政見不合的人,中間再混進一個絕頂聰明,卻心懷鬼胎的人,結果可想而之。岳飛因為軍功很大,趙構在西湖邊給他造了一個豪華的府邸,岳飛拿西漢霍去病的典故據絕了趙構的好意。趙構望著岳飛的身影說了句「岳飛是忠臣」。在一旁的秦檜接了一句「太祖也是忠臣」。可見秦檜的陰險與補刀的精準,三人可成虎,一個人的壞話聽多了,就成真話了,更何況是秦檜這種絕頂聰明的人。而從後來孝宗剛登基就給岳飛平反來看,高宗趙構明顯己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了,但英雄己逝。


悟空,你胡咧咧什麼呀?什麼叫「自毀長城」?殺個岳飛就自毀長城了?那叫加固長城好不好?好不好,加固長城!重要的話只說一遍!!岳飛不是死於北伐抗金上,而是死於違法違紀中。愛國主義沒有錯,民族大義也沒有錯。錯的是走極端,違反軍紀,屢屢抗旨,嚴重阻礙趙構的軍事改革!趙構殺岳飛是依法治國,從嚴治軍。秦檜不是一個好官,但岳飛也不是省油的燈!!!


岳飛之死,確實是冤案一件,趙構與秦檜,同樣是罪責難推。但歷史有許多事需要客觀的分析,在歷史的長河中,江山的更迭不是我們想像的如此簡單,從各方面講,岳飛活著,是趙構無法接受的結果。

起因一,岳飛插手了皇權交替的事情。岳飛向宋高宗趙構提議,立其養子趙昚為太子。這在宋孝宗登基後為岳飛平反,追封岳飛為鄂國公,謚號為「武穆」的這些事中,可以看出一些蛛絲馬跡。孝宗應該是欣賞岳飛的,岳飛的提議也許只是心存感激的心理,但這個立儲的提議,卻為自己埋下了禍事的起因。

趙構沒有親兒子,對皇儲的這件事上尤為看重,甚至說很敏感,一個武將表明態度支持一個皇子,難道是要聯合起來造反不成,皇帝的敏感不需要理由,殺一個武將,更不需要理由。這時我們可以再來看岳飛必死的第二點:宋朝對武將的提防。

自太宗立國起,宋朝便柄行抑武揚文的策略,雖然這個策略有失偏頗,葬送了北宋的江山,但老趙家的基因里的陰暗面,在趙構的身上體現無遺,岳飛在軍隊中的影響力愈發明顯,這是趙構無論如何都不願接受的結果,一旦武將做大,趙構的身家性命無法自保,這也是岳飛悲劇上演的重要原因。

趙構殺岳飛的第三點原因,是出於對金國的恐懼,他經歷了靖康之變的全部,對金人的強大有著自己的理解,對於現狀他很滿意。主戰派的鋒芒畢露,如果惹惱金國的執政者,大軍來襲的場面,讓趙構感到恐懼,當年他被金兀朮追到海上避難的遭遇,讓他再也不想往日重現,只有讓主戰派的聲音消失,才能讓他有與金國議和的條件。

所以,岳飛必須死。

公元1142年1月27日,秦檜在趙構的授意下,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父子及部將張憲,一代英雄慘死刀下。

或許秦檜只是一個執行者,但歷史只會闡述最原始的結果,任你秦檜在執政能力上多麼優秀,也改變不了南宋人心中奸臣的定論。

趙構對秦檜夠意思,把朝政與軍事悉數交給了這個得力幹將,並加封了眾多的頭銜於他,在長達幾十載的合作中,秦檜無疑是趙構最信賴的臣子。這種信賴持續到秦檜死後,公元1156年,秦檜去世,趙構追贈其為申王,謚忠獻。

可以肯定的說,在岳飛的故事中,趙構清楚的知道秦檜的後果以及身後的罵名,但這種後世的謾罵,是每一個帝王都會忌諱的,他之所以厚待秦檜,無非就是給自己找一個背鍋的,趙構清楚,難道秦檜就不清楚嗎?

岳飛的死,徹底的斷絕了南宋北伐的路,在求和派大權獨攬的朝廷中,南宋子民,只能忍受如此的切膚之痛。


自毀長城,這是普通百姓的看法。於宋高宗來說殺岳飛不是自毀長城反而是鞏固自己的皇位,維護自己的統治。因為岳飛觸犯了一個皇帝的底線,龍之逆鱗觸之必死。主要是一下兩點。

一、岳飛要迎二聖(高宗的父親和哥哥)。犯了宋高宗的忌諱。古代是三綱五常,兒子不聽父親的話是忤逆,父親打死兒子都沒人說什麼。高宗一想,他們回來了那我幹什麼呢,肯定只能讓出皇位了,我不是皇帝了會有好下場肯定沒有。就算我還是皇帝,我(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也只能做老三了。底下的人也有可能有異心,老大老二指不定什麼時候也想弄死我。反正只要他倆回來,我絕對不得好死。誰想讓他倆回來,誰就是亂臣賊子,老子就弄死他。最後岳飛很光榮的上了高宗的黑名單,必死的那種。

二、岳飛干涉太子之選。皇位之爭父子相殘比比皆是,所以從皇帝這一職務誕生之初,皇帝本人就最忌諱帶兵大將和皇族之交往過密。「一個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一個掌控軍隊,他倆勾搭上了,明天會不會為了皇位謀朝篡位?不行朕太危險了,總有刁民想害朕。他們必須死」。這應該是每個皇帝的內心想法。畢竟他們老趙家的江山要是謀朝篡位來的。

這麼一看岳飛在高宗眼裡就是狼子野心、無法無天,大大的奸臣,死有餘辜。岳飛不死,天理難容。這兩件事是往死里得罪高宗,一個不小心,就把高宗拉下馬了。除非宋高宗是智障,不然岳飛吃棗藥丸,很顯然高宗很聰明。找了個背鍋俠把岳飛弄死了。自己沒什麼責任(朕真是聰明絕頂)。


題主的自毀長城我不知道是不是說的是「殺岳飛」的事件,按照我的理解是的,所以我就說說宋高宗為何殺岳飛,自毀長城。

宋高宗趙構因父親徽宗、哥哥欽宗,宗室成員又全部被大金虜去北方,自己當時又是天下兵馬大元帥,才順勢稱帝。本來他是沒有機會稱帝的。所以,他的自毀長城應該是有兩方面的考慮:

一:擔心徽宗、欽宗回來影響自己的帝位。

宋高宗本來就是在宋朝權利出現真空的情況下才繼續為帝的。如果,岳飛他們真的打到金國,迎回徽、欽二宗,那麼宋高宗他的皇位的合法性就不存在了。所以,他是擔心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脅。這不是我的憑空猜測,而是據史書記載,當時徽宗死後,兩方正在議和,宋欽宗找到當時議和的人讓他轉告高宗,自己只想回故土,回去之後只想去皇家寺廟做個和尚。只求高宗能讓自己回去。但是,高宗最終還是沒有答應他,在迎回韋後的時候,欽宗貴在韋後前,希望她帶他回去,但是沒有高宗的命令,誰敢?就這樣,欽宗眼巴巴的看著韋後離開了金國,而終其一生,欽宗再也沒有回到宋土,於公元1156年客死他鄉。所以高宗是真的怕。

二:猜忌,怕武將威脅自己的地位。隨著抗金戰爭的逐步深入,國家形成了一支支只聽命於主將而不聽命於其他任何人的軍隊(包括皇帝),這裡又以「岳家軍」最為突出。縱然岳飛沒有造反的念頭,不能保證他的每個部下都沒有這個念頭。先祖趙匡胤的例子就放在那裡,趙構不可能冒險。於是,趙構就肯定抱著「寧可錯殺,不能放過」。

所以,究其原因宋高宗自毀長城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


秦昭襄王殺白起,秦國依然稱霸。宋高宗只殺岳飛一人,便有人稱之為自毀長城。國家大事,豈能只寄託一人之上。


趙構自知駕馭不了岳飛等各路諸侯,也知道宋太祖江山如何來的,將帥擁兵做大一旦有變,危機比金來的更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