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onen Philharmonia Tseng NTT 2017

英国爱乐管弦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
2017/5/11 7:30pm
台中歌剧院

这次英国爱乐管弦乐团来访两天,5/11与曾宇谦合作西贝流士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贝多芬第一号交响曲。(5/12的曲目也是非常吸引人,但碍于时间和经费不得不割舍......)耳闻台中歌剧院的音响效果很干,这次买到的座位又偏前,在演出前处于不知该如何「自行调教听觉」的心情。但回归作曲家音乐的本质与音乐家们执行表演的水准,这场音乐会令人感动。

经过几个月前奥斯陆管弦交响乐团的西贝流士交响曲,内心对西贝流士留存的感受想像还在 - 芬兰大地、印象派、深沈的情感。今年第二次在现场听西贝流士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有其「困难」的声誉,不论是技巧或是艺术性表现,对演奏家都是一大挑战。

与音乐会开场曲目贝多芬壮丽恢宏音响效果的序曲对比,协奏曲第一乐章一开始由弦乐揭幕,让人惊讶的微弱轻柔,美如晨雾,宁静的氛围下,小提琴的声响如风般吹入。开头的独奏就是一系列超高难度技巧奏法,在极高音和极低音中快速滑跳,曾宇谦演奏的技巧与音色表情,立刻捕获人心。

旋律听来冷冽理性,乐团加入齐奏后打开视野,就像飞过山头后ㄧ望无边的大器景致。接著的段落中,独奏小提琴和乐团不同器乐对话,衔接行云流水,特别是一段和中提琴的唱和,美妙而细致。不同于一般协奏曲安排在接近尾声的位置,第一乐章的装饰奏(cadenza)在中段就出现,担负乐曲发展的角色,无比精彩又炫技,其中的主题旋律(motif)是那种捂心口压抑著的美丽哀愁。曾宇谦在速度上相对规矩地表现,但音色充满表情但不滥情,一路带进coda,在有力的和声中结束。

有别于第一乐章的冷冽理性,第二乐章有更多抒情、温柔的情感流动著。漂亮表现的木管与法国号,烘托出仿若北国阳光映照下的景象,浪漫情调涌现。但中间出现小插曲,曾宇谦的琴弦突然断了,小提琴首席立刻与他换琴,然后将曾宇谦的琴送到后台。观众目睹台上的危机处理,乐曲衔接倒没太大问题,只是凸显了乐团琴与独奏琴的差别,高下立见。奇美出借的名琴,高音的细致度与低音共鸣的厚实温润,果然价值非凡。

第三乐章时,琴回来了。舞曲的节奏塑造出「矛盾」的情绪,是种既奋起热情又悲愤的参杂,尤其到了后段大量乐团齐奏所营造的厚重交响效果,激发出征战般的气势。

这首协奏曲改变了我之前对西贝流士的如「长镜头」、「印象派」式的感觉。富旋律性与抒情感的美丽乐段编织于曲中,乐章结构与和声组织如此强烈的抑扬顿挫,充满张力。摆在贝多芬的乐曲后,更是立即感知他在交响技法的创新(别问我细节我无法陈述......)不过,乐曲仍充满温情、开朗、忧郁、内敛之间的矛盾,以及挣扎前进(moving forward)的心情。沉著内敛的坚实力量,或许是种意志精神(willpower)的呈现。

全曲从头难到尾,大量高低音、大幅跨弦、八度奏、双音、三音、四音奏这种技巧,也许是因为曾宇谦的关系,让我带著浓厚的感性滤镜欣赏这首曲子。


曾宇谦,台风稳健,没有多余的动作和脸部表情(不像某些演很大的独奏家),纯粹专注而谦逊的神情,音准、饱满、干净,情感真诚自然,节奏掌握自然,和乐团搭配默契十足。他的才华,连乐团的音乐家在他独奏时,都掩不住深受感动的表情,而指挥沙隆年对曾宇谦的呵护之情更让人动容,在乐曲结束时给了一个直接大大的拥抱。


不知为何,这首乐曲与音乐家们的演出让我有种被「爱」环绕的感觉:西贝流士对芬兰与对小提琴的爱,音乐家们对音乐的爱,沙隆年和乐团对曾宇谦的爱,曾宇谦对乡亲们的爱,乡亲们(特别是许多相助他的贵人们,像是奇美许文龙,这断弦换琴插曲实在是太震撼写实了)对他的爱。

而跟西贝流士喝一样水、呼吸一样空气长大的沙隆年果然是懂西贝流士的。比较几个月前奥斯陆管弦乐团的演出,特别在协奏曲第三乐章那种舞曲的节奏感和整体西贝流士作曲交响细节与幽微情感的表现上,沙隆年所展现的西贝流士精神与其音乐独特性让我感官大启而有不同内心的触动。层次分明与大鸣大放的能量之外,令人非常惊艳的是乐团在微弱声量时的细致流转。另外,他让乐团不只是「伴奏」而已,在当交响曲般奏与在协奏曲伴奏之中取得平衡,在很多段落上扮演抗衡对话的角色。

更别提安可曲悲伤圆舞曲,沙隆年完完全全表现了不一样的气氛故事性和情绪,引人入胜。

但我也非常喜欢沙隆年对贝多芬的诠释,就个人认知,这就是很「贝多芬」而不是谁谁谁的贝多芬。他忠实展现音乐的细节,速度掌握稳定流畅,不负第七号交响曲独特的节奏性。在第三、第四乐章,他稍快的步伐带动出贝多芬那股强大坚韧不放弃的精神,恢宏大气。

因为音乐厅音效特性和座位过前的缘故,美中不足之处是无法充分感受到贝多芬音乐中丰厚低音和扎实多彩交响融合的效果。但也因为音乐厅的特色让所有细节一清二楚,特别在大众所熟悉的第二乐章,稍慢的速度下,每个器乐声部如何进入乐曲、互相交叠、不同节奏模式(长短短与三连音)之间的唱和,无比清晰。整体来说,在这支乐曲中木管和铜管的吹奏有极高的水准,尽管音质圆润感打了折扣,却消除残响效应,而清楚听到音乐家们高超的吹奏技巧和完美精准度。听到更多音乐的细节,让人更加敬佩贝多芬的才华与其音乐感染人心的力量。而沙隆年的指挥风格,干净有力的肢体,如冰河切割的峡湾般,超级搭配这首乐曲,帅气感满表,结尾的处理格外漂亮,留下意犹未尽之感。

这场为了曾宇谦而得坐高铁往返的音乐会,让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天龙国人终于体会到外县市乐迷必须奔波的辛苦,以及无法留下来排队签名的遗憾。但也再次印证美好音乐真的激励疗愈人心,值得远行亲聆。

延伸阅读:
短记奥斯陆管弦交响乐团

延伸影音:
曾宇谦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赛决赛影片(自选曲Sibelius、指定曲Tchaikovsky)

比较之下,今年的曾宇谦更加成熟了。乐团实在差很多,沙隆年让人感受到芬兰的空气和景观氛围的,美美温暖地照顾著他,但Moscow的乐团就很硬派....

参考资料:
NTT-TIFA节目网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