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苓甘露散

出自《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組成】 茯苓一兩(30g) 甘草二兩,炙(60g) 白朮半兩(15g) 澤瀉一兩(30g) 桂去皮,二兩(15g) 石膏二兩(60g) 寒水石二兩(60g) 滑石四兩(120g) 豬苓半兩(15g)

【用法】 上為末,每服三錢(9g),溫湯調下,新汲水亦得,生薑湯尤良。小兒每服一錢(3克),用如上法。(現代用法: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 清暑解熱,化氣利濕。

【主治】 暑濕證。發熱頭痛,煩渴引飲,小便不利,及霍亂吐下。

【方解】 本方主治既受暑熱所傷,又有水濕內停之證。暑熱內侵,故發熱頭痛;熱盛傷津,則煩渴引飲;濕盛 於裏,膀胱氣化不利,故見小便不利;暑濕俱盛,內傷脾胃,升降失司,清濁相干,則為「霍亂吐下」之證。治宜清解暑熱與化氣利小便並用之法。方中重用滑石清解暑熱並利水滲濕為君。暑濕在裏者邪留臟腑,非用重劑清熱利濕,終歸無濟,故又配伍大寒質重的石膏、寒水石,以加強清暑解熱之功,為臣葯。豬苓、茯苓、澤瀉以利水祛濕;白朮健脾而運化水濕;官桂助下焦氣化,使濕從小便而去,以上五味共為佐葯。甘草益氣調葯,既可助苓、術健脾,又可緩「三石」大寒重墜之性,使清利而不傷正,為使葯。諸葯配合,其奏清暑解熱,化氣利濕之功,使脾胃升降之機得復,則暑消濕去,諸證自愈。

本方與六一散同為清暑利濕之劑,均可治療暑濕為病。但六一散葯僅兩味,藥力單薄,宜於暑濕輕證;本方是六一散合五苓散(見祛濕劑),再加石膏、寒水石而成,清暑利濕之力較大,宜於暑濕俱盛,證情較重者。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是祛暑利濕的常用方,臨牀應用以發熱頭痛,煩渴引飲,小便不利為辨證要點。因本方清暑利濕之力較強,故主要適用於暑熱盛、濕邪重之暑濕重證。若一般的傷暑輕證,或汗瀉過多,氣液大傷均不宜用本方。

2.加減法:如暑熱較輕,可減石膏、寒水石的用量,或去之以西瓜翠衣、蘆根、竹葉代之;若水濕中阻,嘔惡腹脹者,可加藿香、佩蘭以芳香化濕;若水瀉暴注可去豬苓,減三石用量,加人蔘、藿香、葛根、木香等。

3.現代運用:中暑、尿路感染而有上述證候者,可加減使用。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6:「治傷寒中暑,冒風飲食,內外一切所傷,使濕熱內甚,頭痛,口乾煩渴,間小便赤澀,大便急痛,霍亂吐下,腹滿痛悶,及小兒吐瀉驚風。」

 2.方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3:「夫暑濕一證,有傷於表者,有傷於 裏者。在表者邪留經絡,當因其輕而揚之;在裏者邪留臟腑,非用重劑清熱利濕,終歸無濟;石膏、寒水石大寒質重,直清肺胃之熱;滑石寒能清熱,滑能利竅,外開肌表,內達州都;豬苓、茯苓、澤瀉導濕於下,從小便而出,然濕為陰邪,無陽不能化,雖利濕而濕亦不能盡除,故用肉桂之辛熱,以散陰邪;加白朮扶土和中,安內攘外。此方用三石以清上焦,五苓以利下焦,甘草以和上下,亦治暑之大法耳。」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