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爾碰到一些很久不見的親戚,寒暄之餘,總會問到我現在收入多少之類的話題。

正常情況下我會根據這個親戚的身份特徵回答。

一些遠房親戚,我會把收入說的高一點,突顯自己混的不錯,也給家長增點光。

一些比較熟的,我就會把收入說的低一點,自嘲一下生活無法自理,進而轉到其他話題。

只是久而久之,三番五次,我開始真正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收入多少就能夠代表混的好壞嗎?我腦子裡勾勒出了許許多多的可能性,我想寫下來,下次就不要去思考類似的問題,套用這次寫的,又省事又裝逼。所以我想,或許可以這樣回答。

「其實我不知道你問我這個問題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如果只是寒暄不知從何說起,拋磚引玉的話,那麼我覺得這個話題並不是我想要回答的,因為我的收入多少,並不代表我現在過得好不好,我只想告訴你我現在過得還不錯,僅此而已。

而如果你是真的對我這個人、對我從事的行業好奇,那我很願意和你分享一下我對『收入』這個詞的理解。而同樣的,結果就是我也不會去告訴你我到底目前的收入是多少,因為這個詞,太過片面,至於為什麼,原因如下:

1、社會:我現在告訴你的收入,只是能夠體現出我在你心目中的社會地位,比如說我這個人在你所有打工的朋友中,收入算是處於哪一檔。但今時早已不同往日,社會瞬息萬變,十年前如果作為教師的你告訴朋友你一個月賺3000,人家會覺得這人還可以,但十年後這個人再見到你,你還是會告訴他你一個月還是3000,人家會覺得 這人真可憐,喫飯都不敢多點兩盤肉的。是的,這顯然是不公平的,當前的收入數值並沒有蘊含它的成長性,更不能體現我個人的成長性。

2、行業:行行出狀元,就拿我從事的銀行業來說,幾乎每個人都在因為績效考覈、任務壓力而怨聲載道,然而總是有人能夠在其中遊刃有餘,在你沉淪苦海殫精竭慮拿到7000工資偷笑的時候,人家拿著好幾萬的工資習以為常。就像我們處在同一個重點高中,外人看來這個學校裡面的學生都是明日之星,但他們不知道,其中品質參差不齊。我可能是你眼中的高收入人羣,但我過得不好,同樣,我可能是你心目中的低收入人員,但我過得很好。

3、價值:這是我最想表達的,其實『收入』是一個自帶黑暗屬性的詞。如果你覺得收入是直接匹配一個人能力單位的話,我不認同。你認為為公司、個人工作,你的勞動力直接轉化為了你的收入,我不認同,這裡面遺漏了一個重要環節。工作,無論是正常上班還是創業,都是人們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創造價值的過程,收入只是客觀體現其價值的一個方面。而我認為,只有通過自己的奮鬥,在工作的過程當中樹立實用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能夠最大的為自己、他人創造經濟價值,以此為戒,纔不會在紛繁的來往中迷失自己。

今天在飯桌上,一個長輩對著自己的孫子孫女說,銀行賺的多,但是很累,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出於社會人的使命感,我打斷他們的談話,我盯著那初中的小男生和高中的女生,別讓行業選擇阻礙了你的前進方向,平均收入5000的行業裡面,多得是人賺得盆滿缽滿。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讓自己更加強大,不要看不起任也不要盲目崇拜任何行業,在日後的工作中力爭上遊。你的能力能夠創造的價值,遠遠重要於你能夠與人提起的收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