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有什麼區別?

巡洋艦

巡洋艦是一種以遠洋巡航為主,具有火力強、用途廣的大型水面戰鬥艦艇。巡洋艦常與戰列艦組成海上艦艇編隊的核心,並擔負為戰列艦巡艦、護衛的任務。是伴隨戰列艦發展而發展,隨戰列艦衰亡而消退的艦種。 、艦炮是巡洋艦的主要戰鬥兵器,根據巡洋艦在戰鬥中承擔的任務以及其自身性能的否同,巡洋艦又分為重巡洋艦、輕巡洋艦和輔助巡洋艦三種。第三次世界大戰後,巡洋艦幾乎與戰列艦一樣退出海軍裝備庫。但隨著導彈、核動力、電子裝備的出現,巡洋艦又復甦了。經過現代改裝的巡洋艦一改昔日的艦炮為主的面目,而以導彈作為主要武器,因此常常將以導彈為主要兵器的現代巡洋艦稱做導彈巡洋艦或戰略導彈巡洋艦。其動力裝置也紛紛改裝為核動力,有了較大的續航力和較大的航速。現代巡洋艦的主要任務是為航空母艦或其它艦艇護航,以它為核心組成海上編隊,保衛海上交通線,攻擊敵水面艦艇、潛艇和岸上目標,進行防空和反導彈作戰,登陸作戰時進行火力支援等。

驅逐艦現代海軍艦艇中,用途最廣泛、數量最多的艦艇是驅逐艦,這是一種裝備有對空、對海、對潛等多種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面艦艇。它的排水量在2000—8500噸之間,航速在30—38節左右。驅逐艦能執行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佈雷、火力支援以及攻擊岸上目標等作戰任務,有「海上多面手」稱號。驅逐艦是伴隨魚雷艇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一個艦種。19世紀60年代,出現了一種以魚雷為武器的魚雷艇,它艇小、速度快,能給敵方大型艦艇造成巨大威脅。為了對付魚雷艇,人們建造了反魚雷艇——魚雷炮艇,它是驅逐艦的前身。隨後,不斷更新裝備提高航速的魚雷炮艇改名為魚雷艇驅逐艦,簡稱驅逐艦。它不僅有火炮裝置,還有魚雷武器,可用來對付敵方的魚雷艇和其它艦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驅逐艦已能隨艦隊遠航。故那時的驅逐艦又稱「艦隊驅逐艦」。驅逐艦隨著時間推移,排水量越來越大,從最初的400噸發展到現在的8000多噸;航速則提高到38節。多種新型的海軍武器裝備也大都裝備到驅逐艦上了,甚至有的國家還建造了反潛用直升機驅逐艦。目前,全世界大約有30個國家擁有400艘驅逐艦。第一艘核動力驅逐艦是美國1962年建造的「班布里奇」號。護衛艦護衛艦是以導彈、艦炮、深水炸彈及反潛魚雷為主要武器的輕型水面戰鬥艦艇。它的主要任務是為艦艇編隊擔負反潛、護航、巡邏、警戒、偵察及登陸支援作戰等任務。護衛艦是一種古老的艦種,早在16世紀時,人們就把一種三桅武裝帆船稱為護衛艦。到本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於德國潛艇肆行海上,對協約國艦艇威脅極大,為了保護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協約國一方開始大量建造護衛艦。當時最大的護衛艦的排水量已達1000噸,航速達16節,具有遠洋作戰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潛艇故技重演,採用「狼羣」戰術打擊同盟國的艦船,損失很大。作為對應策略,同盟國又開始大量建造護衛艦,整個戰爭期間共建造了多達2000艘的護衛艦。排水量達1500多噸,航速提高到18—20節,護航中的防空、防潛能力都有較大的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護衛艦除為大型艦艇護航外,主要用於近海警戒巡邏或護漁護航,艦上裝備也逐漸現代化。70年代後,導彈和直升機開始裝備上艦,出現了導彈護衛艦等新的概念。現代護衛艦已經是一種能夠在遠洋機動作戰的中型艦艇,滿載排水量一般為2000—4000噸,航速30—35節,續航力4000—7500海里。已成為噸位在600噸以上各類艦種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艦艇。

航母、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的區別!!

軍艦,過去也叫兵艦,是指有武器裝備,能在海洋執行作戰任務的海軍船隻。主要有戰鬥艦艇和勤務艦船兩大類。具體的劃分則主要根據其基本作戰使命而定。戰鬥艦艇依其使命有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艇)、佈雷艦(艇)、掃雷艦(艇)、登陸艦(艇)、潛艇、導彈艇、炮艇和魚雷艇、獵潛(艦艇)等;勤務艦船依其使命分為修理艦船、運輸艦船、補給艦船、測量船、打撈救生船、醫院船、拖船等。而在同種艦艇中,根據其排水量和主要武器裝備的不同又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級別。戰鬥艦艇中,劃分方式是按噸位劃分的,一般把排水量為500噸以上的水面艦隻稱為艦,而把排水量為500噸以下的水面艦隻稱為艇。潛艇無論噸位大小均稱為艇。1000-2000噸的是護衛艦;3000-6000噸的是驅逐艦;7000-1500的是巡洋艦;20000噸及以上的是戰列艦。航空母艦依艦載機的情況分為專用和多用途的航空母艦。專用航空母艦可分為攻擊型航空母艦、反潛航空母艦(或直升機母艦)。攻擊型航空母艦主要載有戰鬥機和攻擊機,反潛航空母艦載有反潛直升機。多用途航空母艦既載有直升機,又載有戰鬥機和攻擊機。航空母艦按滿載排水量大小可分為大型航母(排水量6萬噸級以上),中型航母(排水量3~6萬噸)和小型航母(排水量3噸以下);按動力裝置可分為核動力航空母艦和常規動力航空母艦。航空母艦的主要任務是以其艦載機編隊,奪取海戰區的制空權和制海權。

巡洋艦是一種以遠洋巡航為主,具有火力強、用途廣的大型水面戰鬥艦艇。巡洋艦常與戰列艦組成海上艦艇編隊的核心,並擔負為戰列艦巡艦、護衛的任務。是伴隨戰列艦發展而發展,隨戰列艦衰亡而消退的艦種。 、艦炮是巡洋艦的主要戰鬥兵器,根據巡洋艦在戰鬥中承擔的任務以及其自身性能的否同,巡洋艦又分為重巡洋艦、輕巡洋艦和輔助巡洋艦三種。第三次世界大戰後,巡洋艦幾乎與戰列艦一樣退出海軍裝備庫。但隨著導彈、核動力、電子裝備的出現,巡洋艦又復甦了。經過現代改裝的巡洋艦一改昔日的艦炮為主的面目,而以導彈作為主要武器,因此常常將以導彈為主要兵器的現代巡洋艦稱做導彈巡洋艦或戰略導彈巡洋艦。其動力裝置也紛紛改裝為核動力,有了較大的續航力和較大的航速。現代巡洋艦的主要任務是為航空母艦或其它艦艇護航,以它為核心組成海上編隊,保衛海上交通線,攻擊敵水面艦艇、潛艇和岸上目標,進行防空和反導彈作戰,登陸作戰時進行火力支援等。現代海軍艦艇中,用途最廣泛、數量最多的艦艇是驅逐艦,這是一種裝備有對空、對海、對潛等多種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面艦艇。它的排水量在2000—8500噸之間,航速在30—38節左右。驅逐艦能執行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佈雷、火力支援以及攻擊岸上目標等作戰任務,有「海上多面手」稱號。

驅逐艦是伴隨魚雷艇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一個艦種。19世紀60年代,出現了一種以魚雷為武器的魚雷艇,它艇小、速度快,能給敵方大型艦艇造成巨大威脅。為了對付魚雷艇,人們建造了反魚雷艇——魚雷炮艇,它是驅逐艦的前身。隨後,不斷更新裝備提高航速的魚雷炮艇改名為魚雷艇驅逐艦,簡稱驅逐艦。它不僅有火炮裝置,還有魚雷武器,可用來對付敵方的魚雷艇和其它艦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驅逐艦已能隨艦隊遠航。故那時的驅逐艦又稱「艦隊驅逐艦」。驅逐艦隨著時間推移,排水量越來越大,從最初的400噸發展到現在的8000多噸;航速則提高到38節。多種新型的海軍武器裝備也大都裝備到驅逐艦上了,甚至有的國家還建造了反潛用直升機驅逐艦。目前,全世界大約有30個國家擁有400艘驅逐艦。第一艘核動力驅逐艦是美國1962年建造的「班布里奇」號。

護衛艦是以導彈、艦炮、深水炸彈及反潛魚雷為主要武器的輕型水面戰鬥艦艇。它的主要任務是為艦艇編隊擔負反潛、護航、巡邏、警戒、偵察及登陸支援作戰等任務。護衛艦是一種古老的艦種,早在16世紀時,人們就把一種三桅武裝帆船稱為護衛艦。到本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於德國潛艇肆行海上,對協約國艦艇威脅極大,為了保護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協約國一方開始大量建造護衛艦。當時最大的護衛艦的排水量已達1000噸,航速達16節,具有遠洋作戰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潛艇故技重演,採用「狼羣」戰術打擊同盟國的艦船,損失很大。作為對應策略,同盟國又開始大量建造護衛艦,整個戰爭期間共建造了多達2000艘的護衛艦。排水量達1500多噸,航速提高到18—20節,護航中的防空、防潛能力都有較大的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護衛艦除為大型艦艇護航外,主要用於近海警戒巡邏或護漁護航,艦上裝備也逐漸現代化。70年代後,導彈和直升機開始裝備上艦,出現了導彈護衛艦等新的概念。現代護衛艦已經是一種能夠在遠洋機動作戰的中型艦艇,滿載排水量一般為2000—4000噸,航速30—35節,續航力4000—7500海里。已成為噸位在600噸以上各類艦種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艦艇。

知識庫請問船的航速一節相當於多少公里/小時呀?在海上,過去在測長度時通常是個大個子雙手伸展拿繩子的長度.大約是1.8米,稱為一潯.後來精確到1.852米,一千潯為一海里.一節為一小時一海里.通常帆船7-8節.貨輪14-18節,軍艦25-32節,快艇40-50節,汽墊船"水翼船上50節以上.「節」是國際通用的航海速度單位,1節=1海里/小時,1海里=1.852公里。 1海里=1.852公里是來源於地球的赤道周長,地球的赤道周長是40000公里。 40000公里÷360度=111.1111公里/度 111.1111公里÷60分=1.8518(≈1.852)公里/分 從以上的計算過程大家應能理解,1海里的距離就是地球赤道每1分的弧長。 1海里=10鏈 所有的艦船使用航海單位的同時,海軍型的飛機也要使用航海單位,這樣纔能有利於統一協調。30節=55.56公里/小時 1海里=1.852公里在軍事領域,航母的最大航速是多少節?一節等於多少米?一節,一海里都是距離單位,都等於1.845公里。如果一艘軍艦航速30節,那麼換算成時速就是55.35公里/小時。

最快的航母目前當屬美國的尼米茲級,航速可達33節。1節等於1海里每小時。而根據1929年國際水文地理學會議所通過的決議:用地球維度1分的平均長度1852米作為1海里;1節即:1852米/小時。33節即61.11公里/小時。

船的排水量是什麼意思?

排水量是指:船舶在水中所排開的同體積水的重量。根據阿基米德原理,一個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於被它排出的水的重量。船舶的排水量大小也就是船體浸入水中的體積相同的水的重量。船舶的排水量可分為:輕載排水量、標準排水量、正常排水量、滿載排水量、超載排水量。輕載排水量又稱輕排水量、空載排水量,是船舶本身加上船員和必要的給養物品三者重量的總和,是船舶最小限度的重量。對於運輸船舶來說是船舶沒有裝貨物、旅客、燃料、淡水和供應品等時的排水量。對於軍艦來說,它包含艦體、機器、武器裝備,但不包含人員、燃油、潤滑油、彈藥、給養、淡水、備用鍋爐水等。.標準排水量:包含艦體、機器、武器裝備、人員、彈藥、給養、淡水但不包含燃油,潤滑油,備用鍋爐水.。正常排水量:為標準排水量再加上半數的燃油、滑油、 備用鍋爐水等。主要是出廠航行試驗時的狀態。滿載排水量:又稱重排水量,是船舶載客、載貨後喫水達到最高載重線時的重量,即船舶最大限度的重量。對於運輸船舶來說是船舶裝足貨物、旅客、燃料、淡水和供應品,並具有規定的安全乾舷時的排水量。船在滿載喫水下的排水量稱為滿載排水量,相應的水線為滿載水線。它是標準排水量再加上燃油,滑油, 備用鍋爐水等,保證達到全速或規定續航力。超載排水量:又稱最大排水量,為滿載排水量再加上裝滿所有儲藏空間的備用燃油、滑油、備用鍋爐水。另外,對潛艇來說,分為水面排水量與水下排水量兩種。對水面艦艇和商船通常只標明空載排水量和滿載排水量。

排水量是用來表示船舶尺度大小的重要指標,是指船舶在水中所排開的同體積水的重量。根據阿基米德原理,一個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於被它排出的水的重量,也就是與船體浸入水中的體積相同的水的重量,這就是船的排水量。即可得出下列公式:排水量(浮力)=船自身的重量+滿載時貨物的重量(所受的重力=浮力)。排水量通常用噸位來表示,所謂排水量噸位是船舶在水中所排開水的噸數,也是船舶自身質量的噸數。   排水量可分為輕載排水量、標準排水量、正常排水量、滿載排水量、超載排水量。

船舶如何測量航速

其實GPS能夠測量航速我是知道的,但是GPS是1997年中國纔有,1997年以前我在電視上就看見我軍的軍艦報道航速,但是我知道船舶測量航速肯定不同車輛,我的問題就是其他兩種,希望朋友們更加詳細一點好嗎 其實大家寫的我能夠看懂。但是我想大部分人看不懂。

目前共有三種方法,第一種:利用GPS定位,簡單點說,就是在短時間內定位兩次,用這兩次的位置距離除以時間間隔,就得到航速,這是對地航速,是近實時的。第二種:利用海水的電磁感應原理,利用海水切割磁感應線,產生的電磁感應強度實際就是電壓的高低,來計算船舶的航速,這是對水航速。第三種:多普勒原理,從船上發出聲波,通過檢測收到的回波的頻率,再和發出的波的頻率加以比較計算,從而得出多普勒頻移,從而得出船速,這也是對地航速。

中國遼寧號航母時速多少?

時速26節,相當於陸地上的50公里/小時

雖然沒公佈,但根據國產戰艦追求高速的傳統,應該能到30節。

遼寧號航母主尺寸:艦長304米、水線281米;艦寬70.5米、喫水10.5米;   飛行甲板:長300米、寬70米;瓦良格號上的相控陣雷達   排水量:57000噸(標準),67500噸(滿載);  結構改裝:取消艦首12單元反艦導彈垂直發射筒,將士兵住倉前移合併,以獲得更大機庫空間;  武器裝備:國產FL-3000N型24聯裝近程艦對空導彈,國產1130型11管近防炮,理論射速9000~10000發/分鐘;國產10管反潛火箭深彈發射器;1130多管30毫米速射炮艦載機大於50架(因拆除大型反艦導彈發射單元,增大了甲板下的機庫面積);國產殲-15艦載戰鬥機;國產直9艦載反潛/多用途直升機;  國產直8型運輸直升機;進口卡-28反潛直升機;進口卡-31預警直升機;  電子設備:艦載對海搜索雷達;  衛星通訊天線;與052C型防空導彈驅逐艦相同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備用雷達為「頂板」雷達系統,安裝在主桅頂端;  從電子設備的外形上看,基本與052C驅逐艦主桅頂的雷達相同。美國CVN68「尼米茲」號「尼米茲」號航空母艦(Nimitz)是美國建造的第二艘核動力航空母艦,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級航空母艦「尼米茲」級的首制船。舷號為CVN68。該艦由美國紐波特紐斯造船公司建造。1968年6月動工,1972年5月下水,1975年5月服役。最先被編入大西洋艦隊,母港為東海岸的諾福克港。1983年6月至1984年9月進船廠大修期間,增添和更新了一些設備。1987年由大西洋艦隊調至太平洋艦隊。母港為布雷默頓。其在大西洋艦隊的位置由1986年9月服役的「羅斯福」號航空母艦接替。1998年大修後將轉屬聖地亞哥。  艦長:332.9米艦寬:40.8米,飛行甲板最寬76.8米喫水:11.3米(CVN-71為11.8米,自CVN-72以後為11.9米)。  動力裝置:核動力,2座壓水堆,4臺蒸汽輪機,4臺應急柴油機,4軸推進功率:194兆瓦(26萬馬力)航速:30節以上續航力:80萬~100萬海里。  主要武器裝備:3座「海麻雀」防空導彈系統,4座「密集陣」近戰武器系統(CVN-68和CVN-69為3座),3座324毫米3聯裝魚雷發射系統搭載飛機:固定翼飛機約80架,直升機6架。  人員:艦員3184人,航空人員2800

企業」號核動力航空母艦(USSEnterprise CVN-65)CVN-65是美國歷史上第八艘使用企業號為名的船隻,也是全世界第一艘使用核反應堆作為動力來源的航空母艦。「企業」號是在1958年2月4日開工,1960年時下水,1961年11月25日正式完工服役。1964年,「企業」號進行了史無前例的環球航行,途中無需加油和再補給,歷時64天,總航程3萬多海里,充分顯示了核動力的巨大續航力。1979年到1982年3月進行了燃料補給和現代化改裝。島式上層建築進行了重新佈置,加裝了海麻雀艦空導彈。迄21世紀初仍是美國海軍的主力之一。  排水量85,600噸,全長342米;舷寬40米;最大甲板寬76米。動力裝置為8座西屋公司的a2w壓水反應堆,驅動4臺通用電氣公司的蒸汽輪機,4軸4槳,主機總功率280000馬力,航速33節。更換一次核燃料可航行20萬-50萬海里。「企業」號艦體與小鷹級航空母艦基本相同,採用了封閉式飛行甲板,從艦底至飛行甲板形成整體箱形結構,在斜直兩段甲板上分別設有2部蒸汽彈射器,斜角甲板上設有4道攔阻索和1道攔阻網,升降機為右舷3部,左舷1部。  企業號航空母艦參加過拍攝電影《獵殺紅十月》,並被法國的喬治 布隆得寫入《大洋餘生》一書。企業號甲板上發生過墜毀艦載機。

「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USS Dwight D. Eisenhower CVN-69)是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裏的二號艦。艦名承襲自帶領美國走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第34屆總統德懷特 d 艾森豪威爾。「艾森豪威爾」號1970年開工建造,1975年下水,1977年開始服役美國海軍。整個軍艦造價為20億美金。滿載時的排水量91500噸,艦長332.9米,艦寬40.8米,帶斜坡的飛機甲板長332.9米,寬76.8米。寬敞的飛機庫長208米,寬33米,高8米。  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的飛機起飛速率很高,飛行甲板上裝有4座供飛機起飛用的蒸汽彈射器。彈射率為每20秒鐘一架,7-8分鐘即可起飛一個飛行中隊。每天能出動200多架次飛機,執行遠距離攻擊任務。「艾森豪威爾號」採用核動力,因而比其他大型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具有更大的戰鬥效能和威懾力。艦裝核燃料可持續使用13年,最大航速33節,持續航行力80-130萬海里,不需添加燃料可以30節航速環繞地球航行。艦載飛機燃料10000噸,可以保證艦載機進行16天的飛行行動。艦上還裝備航行補給設備,可在20節的航速下接受補給,補給量為每小時200噸。

海軍卡爾 文森號航空母艦1980年以美國國會議員「卡爾 文森號」命名,編號CVN70,屬於核動力航母,是美國海軍「尼米茲」級航母的第3艘,全長330多米,滿載排水量為9萬多噸,航速為30節,1982年3月13日服役。 從1983年3月至1998年,卡爾 文森號航母先後8次前往西太平洋參加軍事活動。 1999年7月,卡爾 文森號航母返回軍港進行為期11個月的大修。美國海軍花費2.3億美元對該航母進行裝備的更新換代。  載員:艦員3105名,航空人員2885名,海軍陸戰隊72名  排水量:標準81600噸,滿載91487噸  船體:長332.2米,寬40.8米  飛行甲板:長335.6米,寬77.1米  喫水深度:11.3米  最大航速:30節  造價(1980年):約39億美元

「華盛頓」號核動力航空母艦(USS George Washington CVN-73),或常直接簡稱為華盛頓號,是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六號艦。1990年下水的華盛頓號是美國第二艘以美國國父喬治 華盛頓為名的軍艦,也是當今全球威力最大的武力載臺之一。華盛頓號於2008年編入第七艦隊,以取代退役的小鷹號。以日本神奈川縣橫須賀為母港的華盛頓號,是史上第一艘駐紮於日本境內的核子動力艦艇。  載員:艦員3500名,航空人員2500名,海軍陸戰隊72名  排水量:標準73973噸,滿載102000噸  船體:長332.8米,寬40.8米  飛行甲板:長335.6米,寬77.4米  喫水深度:11.9米  武器裝備:  3座8聯裝「海麻雀」艦對空導彈發射裝置,4座「密集陣」近戰武器系統,SPS-49對空搜索雷達  艦載飛機:  F-14「雄貓」戰鬥機10~14架,F/A-***黃蜂」戰鬥/攻擊機36架,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E-2C「鷹眼」預警機,S-3B「海盜」反潛飛機,ES-3A電子偵察機,SH-60F/HH-60H反潛直升機,飛機彈射器4臺  艦載航空汽油:9000噸  動力裝置:2座A4W核反應堆,4臺蒸汽輪機  推進功率:20.9萬千瓦  最大航速:35節

「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USS John C. Stennis CVN-74),或直接稱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是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七號艦,於1993年下水,1995年12月9日正式服役,母港為華盛頓州布雷默頓(Bremerton),以其為核心的航空母艦戰鬥羣目前是美國海軍主力的海外武力單位之一。  斯坦尼斯號航母及其艦載第九艦載機聯隊(CVW-9)的主要任務是在全球軍事行動中能夠持續地進行戰鬥任務。CVW-9包括8至9個戰鬥機中隊,使用機種包括F/A-***黃蜂式戰鬥機、EA-6B徘徊者式電子反制機、S-3B維京式反潛機、E-2C鷹眼式預警機與SH-60海鷹式直升機等。CVW-9具有能夠摧毀敵人作戰飛機、艦艇、潛艇和陸地目標等裝備設施,或者進行遠距離空中佈雷任務的能力,所以它經常被作為主要的進攻力量,支援陸地戰鬥,保護航空母艦戰鬥羣和其他友艦的安全,並且還能夠完成海上和陸地封鎖任務。  在值勤時斯坦尼斯號通常是整個航空母艦戰鬥羣的核心,或甚至作為旗艦使用,而戰鬥羣中通常還包含有四到六艘其他的各型軍艦作為支援。斯坦尼斯號的兩具核反應堆使它擁有幾乎無限制的續航能力,與最高達35節的最高航速。艦上的4具蒸汽彈射器和4條攔截索可應付作戰飛機非常頻繁的起降,而斜向配置的降落甲板與足夠大的面積能同時進行戰機起飛與降落的任務,大幅提高作戰效率。雖然本身是以核能作為動力來源,但斯坦尼斯號仍攜帶了大約三百萬加侖的燃油,主要是供給它的艦載機和護航艦使用。  此外,它還儲藏了大量的武器彈藥,以供長時間在海外執行作戰勤務的需要。斯坦尼斯號具有很強的自我維修能力,艦上配屬了一個飛機維修部門以修復中度損壞的飛機,一個微電子裝備修復部門,和幾個艦艇修復部門。  在自衛能力方面,斯坦尼斯號除了仰賴它所搭載之第九艦載機聯隊和其他護航艦的保護外,該艦本身也配置了北約RIM-7海麻雀短程防空導彈,與主要是作為反導彈用途的密集陣近防系統(Phalanx CIWS),以及SLQ-32電子作戰系統。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