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們看過同一部電影叫做《少年Pi的奇幻漂流》,無數顆小心靈都受到震撼。除了超級酷炫的視覺效果

和呆萌的主角蘇拉·沙瑪外

更多人在討論孟加拉虎的隱喻

事實上,用動物形象承載形而上的探討是作家揚·馬特爾的一貫風格。這位出生於1963年的加拿大作家,在大學時主修哲學,專業的背景讓他的作品充滿了燒腦的終極探尋。

「少年Pi」大獲成功後,他也出版了其他作品,比如2010年的《標本師的魔幻劇本》,但似乎並沒能引發熱潮。2016年2月,馬特爾出版最新小說《葡萄牙的高山》(The High Mountains of Portugal),國外各大主流媒體均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本書無疑讓人看到了「少年Pi」的傳統——同樣是追尋信仰之旅,同樣藉助動物作為隱喻——它用三個發生在不同年代的故事串聯起二十世紀的葡萄牙,更重要的是有足夠的信心顛覆讀者的三觀。他將文字一次又一次推到你面前,逼迫讀者思考。每一個「前方高能」後面都是「前方超高能」。

為了更好地實現閱讀,讀者需要將自己浸入到作者的情境中——能夠接受有一天一個人突然開始倒著走能夠接受解剖屍體時在肚子裏發現猿猴能夠接受我們以為的並不是事物的本質三條線索

第一個故事1904年一個名叫託馬斯的年輕人,因為妻子兒子和父親相繼死去,開始選擇倒著走路。無意中發現的一本十七世紀的傳教士日記,讓他開啟充滿未知的旅程。根據日記的表述,在葡萄牙的高山中,藏著一件無與倫比的聖物。第二個故事1939年第二個故事基本由法醫歐賽比奧和自己妻子的對話組成,在兩人的談話一次次顛覆讀者認知的同時,到訪的一位女性要求法醫為自己的丈夫進行屍體解剖,而當法醫剖開他的腹腔時,發現裡面竟躺著一隻猿猴。第三個故事1980年五十年後,一位加拿大參議員帶著之前買到的猿猴來到葡萄牙,希望將它送回高山裡的鎮子。在那裡他和猿平靜生活著,直到參議員的兒子來訪,又掀起了故事的另一輪高潮。信仰

馬特爾在特倫特大學學習哲學,「取決於個體憤怒程度的不同,哲學會讓你變成無神論者或是不可知論者。」34歲時的印度之旅讓他開始懷疑,他說自己試圖凝視著上帝和動物的眼睛,從中看到他們的祕密。從印度回到加拿大後,他寫出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少年Pi三種信仰的衝突沒能解決,這本書裏依舊在探討。

「信仰是非常奇特的現象,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理性的時代。沒有人會在生命的盡頭因為一生保持理性而覺得美好。顯然,生命的質量是靠其他東西去衡量的,據我說知,它應該是信仰。一個人無法通過理性抵達信仰。」——揚·馬特爾高山

葡萄牙村鎮的景物不時在書中閃現,「有一種肅穆的美」。那裡有「巨大的露出地面的岩石,矮小耐旱的深綠色蔬菜,成羣漫遊的山羊。」桃花源固然是美好,但作者更願意把重點放在「高山」上。翻山越嶺跋山涉水什麼的,都是為了不斷探尋精神世界。猿

三個故事被巧妙地聯結在一起,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猿猴——或者說是孟加拉虎2.0。它所代表的隱喻是什麼,還是賣個關子,讀作品吧。想要先行挑戰英文版的同學可以下手了,中文版將由「未讀」奉上。Coming Soon...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