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基礎吧:國內CS大二在讀,只考過一次四級560分左右。從今年寒假開始正式備考,當時報名了二姐的口語和聽力,以及另一個機構的寫作課(我好後悔沒有上二姐家的...)(小編:各位線下班可以一鍋端喲(超小聲))第一次考試是二月底,基本是裸考的狀態,連二姐佈置的作業都還沒做完,四級單詞也還沒有看過一整遍,首考R28 L26 S23 W18,總分95。除了成績之後重新認真備考,大約有1個月的時間除了上課、做作業 都在學託福,後續因為期中考擱置了一段時間,期中考結束直接去參加了第二次考試,R26 L30 S25 W25,總分106

01

聽力30分

聽力算是我練的最多的一個part,在上課前第一次託福聽力拿了16分(QAQ),跟著二姐的課程上完之後就基本維持在25+了。

1. 循序漸進

一開始聽不懂是很正常的。還記得我第一次上二姐的聽力課,直接把我聽楞了,完全跟不上speaker的語速,最後沒辦法只能一遍遍的回放,才勉勉強強聽懂了第一節課。

2. 口譯符號

口譯符號簡直太好用了!雖然一開始會很不習慣,每次都不自覺的寫了長長的一串筆記,後來我把所有的符號都抄到筆記本里,每天都要默寫兩遍,訓練多了就很習慣使用了(甚至在學校聽課記筆記都不自覺的想用口譯符號!)

3. 做適合自己的筆記

二姐的筆記量算比較少的,但很多老師會讓學生做很多很多筆記,寫下各種細節。每個人適應的聽寫的方式都不同,對於我來說,在聽聽力的過程中記太多筆記反而會影響我對整個文章框架的理解,所以哪怕別人再勸我記筆記,我聽完一篇聽力也就只有一些符號和十餘行短語,每個人都應該選擇對自己來說最高效的筆記方法

最重要的!不管做什麼筆記,一定要邏輯清晰!二姐的分層法真的非常管用,30分的那次考試我就有一題是依靠分層筆記用題目對應的筆記位置推測(猜)出了答案

4. 多練

一定要有針對性的訓練。因為我學理工科,而且學校的一些課程是英文授課,所以生物等理科的聽力就正確率比較高,但是每次的藝術和歷史都是一錯一大片,後來就每天按照二姐給的難度、類別分類表專練歷史/藝術等等,太累的時候才聽生物和天文來放鬆。

5. 利用一切可能的時間

因為備考時間比較緊張,我有時就用走路的時間練習聽力(尤其適合練習比較簡單一些的題目或類別);每天也都會用手機app邊走邊背單詞,因為我的辭彙量本來就比較少(而且背單詞很慢),所以每天 複習+新詞一共約300個,盡量在等車/走路/排隊的時間裡完成

02

口語25分

聽力是四科裏最重要的,聽力的基礎一定需要打好,利用好碎片時間(比如喫飯)聽四級辭彙和場景辭彙,做到聽到秒反應的話文章一般就都能聽懂個大概了。

1. 段子儲蓄

二姐給的幾個段子真的非常實用,建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一些改編,這樣更容易記憶,也可以舉出更生動的例子來。同時,也可以根據自己做題的經驗再總結出其他的一些段子,收集到一起

2. 珍惜二姐的批改

二姐的批改真的非常認真,交了幾次作業我就發現自己的口語有一些經常反覆出現的錯誤,比如咬舌音發的不準確等等。這些小錯誤都要記錄下來,每天反覆的讀,直到發音標準為止。

3. 增加練習

第一次考口語的時候,除了task1~2,每個task我幾乎只練習過3~4次;第二次考試因為時間緊張,也沒有集中的練習,現在十分後悔QAQ。

03

寫作25分

一直都不太擅長寫作,尤其不擅長把高級辭彙自然的用在寫作中,每次為了構思句式,獨立寫作要一個小時才能寫完,所以寫作也遲遲不能提高。但是在考試前,翻了一下很早以前買的二姐家的寫作範文,就意識到只要邏輯清晰,語言不太花裏胡哨也是可以的!然後第二天就按著自己的思路,用腦海中自然浮現的句式,偶爾修改一下重複使用的辭彙和句式,終於擺脫了18分!

04

閱讀26分

閱讀我認為就是辭彙量+邏輯理解。每段看完我都會梳理一下這個段落的邏輯,理解這個段落的主旨和目的,有時候有比較複雜的關鍵詞/主語,我會記錄在草稿紙上。

閱讀需要保持手感,最好在考前保持每天練習一定的數量(考前幾周都沒做過閱讀...然後第二次考反而降了兩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