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昆曲

作者:子凡shine

昆曲产生于元末明初,是明代四大声腔之一。

最初昆曲叫昆山腔,只是民间小唱、清曲,流传地区集中于苏州及其周边。直到万历年间,才开始流传到了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地区,甚至北上到了北京。昆山腔逐渐发展成为清中叶最富有影响力的声腔剧种。

其他诸如晋剧、川剧、湘剧、桂剧的发展都从昆剧艺术中汲取了营养。因此,昆曲又被称为中国戏曲之母。

在历史上还出现了很多的昆曲名家,如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渔、叶涯等。

直到清朝中叶,昆曲花部产生,昆曲开始走下坡路。花即杂,言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故又有乱弹之称谓,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等。

《红楼梦》中也体现了昆曲花部的特征,例如第十九回,元妃省亲之后,正是年下,贾珍请贾宝玉过去看戏:「谁想贾珍这边唱的是《丁郎认父》、《黄伯央大摆阴魂阵》,更有《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子牙斩将封神》等类的戏文。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甚至于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闻于巷外。满街之人个个都赞:「好热闹戏,别人家断不能有的。」宝玉见那繁华热闹到如此不堪的田地,只略坐了一坐,便走开各处闲耍。」

这几部戏便是昆剧花部中的弋阳腔。清代至康熙时,宫廷仍在唱弋阳腔,不过用该腔演唱的剧目,仅占十分之三,远远比不上昆山腔。苏州织造员外郎李煦还曾经为「博皇上一笑」,「寻个弋阳好教习,学成送去」。而贾宝玉并不喜欢这样的热闹戏,而喜欢《牡丹亭》雅部昆曲,也就是传统的昆山腔。

昆曲的特点如下:

一、声音行腔缠绵委婉,非常优美,在节奏上抑扬顿挫讲究声音的控制。

二、表演上动作细腻,抒情性强。对于表演身段有很高的要求。

三、昆剧的念白有吴侬软语的特点,昆剧丑角念白很有地方特点,如苏白。

四、昆剧舞台美术分为服装、脸谱、色彩、装饰。脸谱主要分净、丑,颜色分红白黑三色。

昆剧基本角色有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种基础角色。后来增加了小生、小旦、小末、小外、小净五个行当,成为十二行。明朝末年的时候,汲取了元杂剧的分行法,把贴所扮演的老年妇女改成了老旦。

清朝乾隆年间,昆剧特别流行,表演艺术飞速发展,角色行当有了新的突破。《扬州画舫录》记载了「江湖十二角色」的说法,分为三类:

第一类男角,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

第二类女角,老旦、正旦、小旦、贴旦

第三类称作杂,只有一个行当角色,负责插科打诨

后来,南方昆剧把小生和旦角作为主要角色,又细分若干类,例如小生分为大官生、小官生、巾生、穷生和雉尾生;旦角分为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昆剧角色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细的分工,以生旦净末丑为基础五大行当,然后将其细分为二十个小行,叫「二十个家门」。

昆剧职业班社一般需要十八个演员,一些较大的社要二十七个演员,只要聚齐十个家门,净生、官生、丑、副、末、巾生、老生、正旦、五旦、六旦。

联想《红楼梦》中的贾府戏班,是从姑苏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子。这十二个女孩子的行当分别是:老旦茄官;小生文官、藕官、宝官;小旦芳官、蕊官、菂官、龄官、玉官;大花面葵官、小花面荳官;老外艾官。

从贾府戏班的设置还看以小生、小旦为主,因为贾府演习的通常是生旦戏,而且每次筵宴并不是整本地上演,而是只演其中的一折或者几出。不过从《红楼梦》的描写来看,角色划分已经很精细了,龄官还因为《游园》、《惊梦》不是本角戏而拒绝出演,一定要演《相约》《相骂》。可见小生、小旦、花面都是有具体而详细的区分的,联想到《红楼梦》成书年代——乾隆年间,或许也可作为一个参照。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