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態度、最接地氣的硬核地產自媒體。

從《蝸居》到《都挺好》

房子是原生家庭唯一救贖

作者:秦聞月

十年前,《蝸居》橫空出世,爆火。

故事男主人公小貝(文章飾)在高房價的大上海打拼,因爲買不起房子而遭到女友海藻(李念飾)的嫌棄。最終女友離他而去,淪爲中年“成功人士”宋思明的情人。

當年,這部劇對80後的觸動特別大,因爲當時橫亙在80後眼前的第一道人生天塹,就是房子。

一晃已十年,當年《蝸居》中的懵懂女孩海藻,如今已變成了《都挺好》中的二嫂朱麗;當年青春活力的80後,如今也已統統步入30歲油膩中年的行列,時間真是一把殺豬刀。

當年,那批《蝸居》的觀衆,如今或已過上有房有車的理想生活,但揹負着高昂房貸默默前行在人生路上的他們,表面光鮮的背後,卻又始終無法掩飾中產階級式的焦慮和危機,就像時下熱劇《都挺好》裏的蘇明哲和吳非這對80後夫婦。

或許,十年前的《蝸居》和十年後的《都挺好》的觀衆,可能不是同一批人,但最感同身受、最瑟瑟共鳴的,我想一定是同一批人。

《蝸居》:海藻

1.

房子,原生家庭戰爭的導火索

最近,我花了一天一夜的時間去觀看熱播劇《都挺好》,這是一部非常有洞察力的良心劇,它真實到令你頭皮發麻,感同身受到主人公就是你身邊的某某,甚至你自己。然而,全劇看下來,給我最大的感想就是:

房子,對於中國城市原生家庭來說,依賴性實在是太強了,就像中國農民對於土地依賴性一樣強。

蘇家老大蘇明哲考上斯坦福大學,爲了湊夠一年高達15萬的學雜費,獨斷專行的蘇家當家人蘇母趙美蘭毅然賣掉了老三蘇明玉的那間房子,雖然解決了困擾這個城市小中產家庭的當務之急,但也深深傷害了蘇明玉的心。

老大蘇明哲如願留學美國,通過自身努力取得了美國綠卡,融入了美國社會,結婚生子並躋身美國中產階級。表面上,蘇明哲是蘇家的驕傲,實際上日子過得並不如意,職場上戰戰兢兢,生活上拮拮据據,但好面子、愛充大頭的他,卻硬是假裝自己很成功,主動承擔與自己能力不相符的義務。

如果我們將蘇明哲所在的城市舊金山,換成中國任何一線二線城市,就會發現老大蘇明哲的人生,簡直就是那些打拼於中國一二線城市羣體的縮影。

蘇明哲代表第一類人,那就是中國中產階級精英羣體。

蘇家老二蘇明成自小便是個“媽寶男”,工作多年沒攢到積蓄不說,還要隔三差五搜刮原生家庭,甚至連戀愛費用都要向家裏伸手,都要依託原生家庭不斷輸血,仰仗原生家庭的資源傾斜才能勉強維持。

蘇明成要結婚,他的新房首付款、裝修款、結婚酒席等一大筆費用支出,都是靠蘇家賣掉一間老房子和父母養老金來實現的,而他卻鮮有愧疚之意,甚至認爲這是父母理所當然的應盡義務。

蘇明成代表第二類人,那就是中國城市典型“啃老族”。

蘇家老三蘇明玉不同於大哥、二哥,作爲女生的她,自小就生活在父母“重男輕女”的巨大的偏見裏,由於從父母那裏得不到足夠的關愛,導致她的性格變得倔強而冷酷。

當蘇明玉得知母親趙美蘭爲了給二哥買婚房而賣掉第二間老房子時,她徹底爆發了,她與自己的原生家庭斷絕了關係。

實際上,她的內心依舊善良,冷酷只是她對抗世界的一張假面具,當遇到自己欣賞或值得的人,她還是會毫不猶豫地摘掉這張冷酷的假面具。

機緣巧合,蘇明玉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成爲了一個現代成功女性、優秀的職業經理人,過起了住豪宅、開豪車的光鮮人生。這種可遇不可求的人生逆襲戲碼,在現實中發生的可能性雖不大,但蘇明玉卻真實代表了第三類人:靠自己努力和能力逆襲成功的生活強人。

2.

矛盾衝突的背後,是家的歸屬

蘇家蘇母離世後,蘇大強暫住在蘇家老二蘇明成家裏,和蘇明成、朱麗三個人臨時組成了一個簡易版原生家庭。然而,在擡頭不見低頭見的蘇明成二室一廳的剛需房裏,由於兩代人生活習慣、衛生觀念的不同,很快便發生了矛盾和衝突。

孤獨寂寞的宿大強,原本以爲兒子的家,就是自己的家,結果證明他還是太天真了。

剛搬到兒子家的蘇大強,由於衛生觀念的不同,身上有味、不愛洗澡,又亂用毛巾,且小便不撩馬桶蓋尿液常濺馬桶上等諸多問題,引起了患有公主病的兒媳朱麗的怨聲載道,這讓年屆六旬的蘇大強越住越不自在、越住越孤獨。

孤獨的蘇大強,邀請了退休老同事前來家裏聚會,遭到了兒媳的冷暴力抗議;孤獨的蘇大強,從外面撿了一條流浪狗回家,再次遭到了兒子兒媳的強烈抗議,並引發了兩代人間的再一次矛盾。

在這之後,畏手畏腳的蘇大強,性格開始變作,這其實與他沒有家的歸屬感不無關係。按說,老二的房子還是他和趙美蘭賣掉一間老房子付得首付款呢。房子理應有他一份,但他卻變成了一個寄宿者。

最終,蘇大強選擇了以“作”的方式來維護尊嚴、維持體面,或刷存在感。但這種"作"的方式,雖能唬得了一時,讓兒子兒媳暫時忌憚,但同時也加劇了對方的厭倦和嫌棄。

矛盾徹底公開後,他在老二家的歸屬感,便蕩然無存。最後只好將唯一的希望,寄託在大洋彼岸的老大蘇明哲身上,他要去美國跟老大一家人生活,他認爲蘇家長子蘇明哲是他最後的救命稻草。

前往美國前夕,蘇大強邀請了昔日老同事共進道別晚餐。席間,他酣暢淋漓地對那些曾經瞧不起他的人說:人老了比什麼?比子女。

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老大蘇明哲這個原生家庭的大孝子,此時卻意外失業了,暫時沒有能力和底氣接自己的老父親到美國安享晚年了。

當蘇大強得知後,猶如晴天霹靂,瞬間不省人事,癱倒在了地上。那一刻,他唯一的希望,破碎了。

3.

買房,一段最艱難的人生旅程

老大蘇明哲重新找到工作後,在和妻子百般商議之後,決定借出差國內之際給父親蘇大強買套房以盡孝心。

此時已經“作”出新高度,集興奮、委屈、激動等多種感受於一體的蘇大強來者不拒,房子也從最初的兩房一廳,升級爲三室一廳。地段要好,配套要好,要有湖、要有公園、要有菜場,再配個保姆……爲了盡孝道,愛充大的蘇家長子蘇明哲只好一一滿足,根本不考慮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妻孩的生活質量。

但是,買房終究是靠實力的,靠真金白銀的。

他們踏上了漫漫買房路。蘇大強自從看上了一套金雞湖畔的全明三居室後,便成天做着早日搬進這套新房的美夢。這樣一來,既可以早日擺脫寄宿在兒子家的種種不自在、不痛快,二來還能在老朋友、老同事面前伺機炫耀一把,挽回之前損失的顏面。

殊不知,爲了金雞湖畔這套三居室,蘇家長子蘇明哲的新生小家庭,早已鬧得天翻地覆、雞犬不鳴。

蘇明哲和吳非這對夫妻,將中產階級的焦慮和痛楚演繹得淋漓盡致。一邊是原生家庭的體面,一邊是新生家庭的窘迫。當兩者發生衝突,夾在這中間的男人,最明智的辦法,最後只能是妥協。

蘇明哲只好向蘇大強如實坦白:如果不賣老房子,自己根本沒有實力買得起金雞湖畔那套價值五百萬的三室一廳。

蘇大強這才如夢初醒,原來他心中唯一的驕傲——一個留洋美國、年薪12萬美金的斯坦福高材生,在中國高房價面前,也無法驕傲地挺起脊樑。

蘇明哲,在高房價面前,惟有強顏歡笑,所有的自尊和驕傲都必須勇敢放下,甚至統統都要丟進下水道。

劇中吳非這個角色,演得非常真實,甚至幾度令人忍不住心疼。在新生家庭和原生家庭之間,她其實已經做得非常到位了。現實中,如能娶到這樣一位識大體的賢內助,也夠中國中產階級男人吹一輩子牛了。

不過,當他們終於賣掉老房,那套價值五百萬湖景三房也已賣掉。取而代之的是,蘇大強看中了另外一套價值520萬湖景豪宅。位置更好、陽臺更大、直面金雞湖,蘇大強很滿意,心情明媚得像一朵花。

但多出的20萬,就像是最後一根稻草,將這個脆弱的原生家庭,壓得喘不過氣來,所有人都在爲這20萬而心急如焚。

蘇明哲打電話給妻子吳非借兩萬美元,兩人在電話裏爲各自的立場據理力爭;吳非打電話給蘇明玉求助,打電話給蘇明成的妻子朱麗求助;朱麗又拉下臉面求助蘇明玉……

爲了這20萬,幾乎所有人都放下了尊嚴,卸下了僞裝。最終,孩子氣的蘇大強如願以償,湖景豪宅總算到手了。

很多人想不通,作爲父親的蘇大強,爲什麼會像個孩子般如此胡攪蠻纏,非要住與自身經濟實力並不匹配的湖景豪宅呢?

其實當我們將身爲長輩的蘇大強換成年輕晚輩,蘇明哲、吳非、朱麗、蘇明玉這些晚輩換成長輩就能充分理解了。編劇只不過是想通過蘇大強這個角色,來影射現實中那些靠長輩“六個錢包”買豪宅的年輕人而已。

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到:人生當中最艱難的一段旅程,就是買房,更何況是豪宅。

4.

房子,原生家庭的唯一救贖

看完《都挺好》,給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房子,是原生家庭的唯一救贖。

在原生家庭每個關鍵性節點,比如子女留學、結婚、老人養老等重要時刻,房子的價值和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可見,房子是中國城市原生家庭最重要的依賴,它的作用真的無法替代。

同時,這部劇之所以如此大熱,我想主要的原因在於它過於真實、十分接地氣,幾乎將中國城市原新生家庭現狀演活了,每一個劇中人物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

簡言之,它十分精準地戳中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焦慮症結”:房子。

2009年,《蝸居》爆火,是因爲房子;2019年,《都挺好》爆火,也是因爲房子。只不過,十年前,買不起房;十年後,房子是唯一救贖。

從2009年到2019年,中國房價在彈指十年間整體已翻了兩三倍,部分城市房價甚至翻了好多倍。好多人都會疑惑,接下來房價會怎樣?

看完這部劇,我想答案已明瞭。最後,讓我們期待下一個十年的《都挺好》,真的能挺好。

全文完,感謝閱讀,請順手點個“好看”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