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社交的形態。而打破時空限制的互聯網社交,也催生出諸多巨頭,比如騰訊、Facebook、Twitter等。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還有很多巨頭或是始終無法在互聯網社交領域分一杯羹,或是到最後不得不黯然離場。如今,谷歌就即將要與互聯網社交揮手告別——4月2日,GoogLe+將正式宣告「死亡」。

讓我們將時針駁回2011年7月29日,谷歌兩名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在總部舉行一場派對,慶祝被寄予厚望的重磅產品Google+正式上線。他們急迫希望能夠加速完成向社交的轉型,甚至想「一口吃掉 Facebook」。但僅過8年多的時間,谷歌就將要關停Google+及與其戰略相通的社交屬性產品。至此,一場聲勢浩大且充滿曲折和激情的社交夢,正式破碎。

Google從熱城到鬼城,成谷歌社交的慘痛失敗品

在谷歌給出的時間表中,4月2日個人用戶創建的所有Google+信息頁將會被關閉,谷歌將開始刪除普通用戶在Google+中的內容。這意味著,Google+屆時將徹底消失。而我們回顧Google+一路走來的歷程,發現它逐漸從熱城變成了鬼城。

Google+剛上線時,迅速受到歡迎。僅僅上線三個月,Gooogle的註冊用戶就達4000萬。按照這樣的速度,正面對抗Facebook看似也並非遙不可及。但讓人訝異的是,Google+的留存率很低。換句話說,用戶在Google+上幾乎不會停留太長時間。2012年1月,數據調查公司ComScore發布報告稱,Google+當月的用戶平均停留時長僅僅為3分鐘——平均每天僅為0.1分鐘左右,而Facebook的這一數據則為7個半小時。天差地別的停留時長,意味著用戶對Google+幾乎沒有產生黏性。

在隨後的時間中,谷歌也是費盡心思去強化Google+的吸引力。甚至谷歌不惜損害用戶體驗,讓旗下的諸多應用為Google+保駕護航。比如YouTube 等谷歌系應用的登陸需要使用Google+賬號,可惜卻沒什麼用。最終,苟延殘喘多年的Google+成為谷歌的累贅。谷歌再也不想在Google+身上浪費時間,索性關閉了事。從熱城到鬼城的的Google,也由此成為谷歌在社交領域的慘痛失敗品。

大公司也有基因病

在Google+出現之前,谷歌其實早就在社交領域做了諸多嘗試,如社交網路 Orkut、兼具社交功能的在線閱讀工具Reader、通信工具 Wave、基於Gmail平臺的Buzz等。但讓谷歌無奈的是,這些嘗試都以失敗告終。甚至谷歌Reader也在2013年7月1日,被強行關閉。

面對Facebook在社交領域的咄咄逼人,谷歌認為自身再不有所作為,就有可能在多條陣線潰敗。Google+的出現,在當時承擔著谷歌向社交領域轉型的重任。但就算谷歌使勁渾身解數並將很多資源、技術集中集中在Google身上,卻終究成為一場空。

資金充裕、技術領先、人才濟濟的谷歌,按照常理說在社交領域站穩腳跟應該十拿九穩。但谷歌接二連三在社交領域受挫,卻反映出很多問題。或許,這與大公司的的「基因病」有直接關係。從谷歌的「基因」來看,其是一家擅長技術的公司,在社交領域的積累並不深厚,運營經驗也較差。

不得不提的是,Google+自身的技術元素滿滿,蘊含著谷歌特有的工程師風範。在技術的支撐下,谷歌為Google增添了很多新功能,比如能夠將內容分享給特定人羣的Circle、實現羣組視頻聊天的環聊、提供強大圖像編輯的照片等。

但這些功能都是谷歌的各個團隊獨立研發而成,並沒有在社交場景中形成合力。而沒有擰成一股繩且整體性缺位的Google+,最終成為了「炫技」平臺,始終沒有形成讓用戶駐留其上的「歸宿感」。也正是這種「技術眼光偏見」的「基因病」,讓谷歌在社交領域始終難有作為。

僅存的古老社交遺產,YouTube或逆襲

其實谷歌在社交領域也並非完全做了無用功,它還有一個古老的社交遺產——YouTube。在2006年就被谷歌收購的YouTube,雖然定位是讓用戶下載、觀看及分享視頻,但其身上的社交元素已經越來越濃厚。

比如早在2016年YouTube就在一部分頻道開通「社區」功能,用戶可查看內容創作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GIF等,類似刷朋友圈的體驗。而在2017年8月上旬,YouTube允許用戶直接在Android和iOS移動應用中與聯繫人分享視頻,強化了社交氛圍。

如今的YouTube,在社交領域的表現已經越來越好。之前皮尤調查中心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最受青年人歡迎的社交媒體平臺中,YouTube超過了Facebook。而伴隨年輕羣體的成長、Facebook自身出現多重問題等,YouTube未來實現逆襲也是有可能的事。或許,谷歌在社交領域的野望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吧。(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谷歌做不了社交,就類似於國內BAT,阿里做不成社交」來往」,騰訊也做不成電商,百度做不了O2O。

一個公司在某一個領域越成功,支撐其成功的基因就越強大,這個基因滲透到公司的各個方面,從組織到流程,以及思維心智,反過來會影響另一不同形態業務的成功。

不過BAT比谷歌醒悟早一些,通過對外投資和外部孵化,來加強自己業務的短板,也形成了強大的完整生態壁壘,譬如騰訊關掉自有電商,投資京東和拼多多,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歡迎您關注我的頭條"智能產品圈",一起交流分享AI智能行業趨勢、產品信息、和管理方法。

非常感謝!


谷歌為了強化Google+的吸引力,歌不惜損害用戶體驗,讓旗下的諸多應用為Google+保駕護航。比如YouTube 等谷歌系應用的登陸需要使用Google+賬號,可惜卻沒什麼用。最終,苟延殘喘多年的Google+成為谷歌的累贅。谷歌再也不想在Google+身上浪費時間,索性關閉了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