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想總結時裝周並穿插新品種草的,但看到已經有很多公眾號一個牌子接一個牌子輪番的寫過來了,就覺得沒必要再囉嗦。

不過昨天在蒐集時裝周秀圖的時,發現了比大牌衣服包包更好看也更有深遠意味的就是秀場佈置了。之前在Diss的New CELINE搞了個多重鏡面,不知是何寓意...

最簡單粗暴的當屬Rick Owens,在秀場裏玩火...

我要是模特走到下面估計很害怕會掉點什麼下來...

另一邊的Saint Laurent則鋪了一條淺淺的小河...模特們踏浪而來

就著這個河還帶來了高叉泳裝系列,各個都是腿精罷了。

不過這個河跟CHANEL相比那就小巫見大巫了,裝潢大師Karl Lagerfeld依舊不負眾望,這一季他將海灘上的沙子運到大皇宮,把秀場打造成了碧海藍天的度假勝地。

還有木屋、海灘救生員和此起彼伏的海鷗聲(腦補),把戲做了全套,不看另一邊黑壓壓的嘉賓,真的就感覺像是在度假。

同一日辦秀的LV也沒在怕的,為了迎合這一季的太空主題,LV在盧浮宮的Cour Carree大廈外搭建起了一個未來感十足的長廊。

模特在長廊的燈光中陸續走過,彷彿像是科幻電影裏的未來隧道,搭配LV新季的「女戰服」可謂相得益彰。

同一公司的Dior,邀請了L-E-V舞蹈團隊為大秀進行表演,模特一邊走秀,Dancer則自行穿插模特間狂舞。

除了舞蹈,還有滿地的粉色花瓣(有的模特差點摔跤),搭配昏暗的燈光,顯得溫柔浪漫。

還在大秀開始前的模特表演和結束時模特謝幕各漫天灑了一次花瓣。

大品牌辦起秀向來都是壕擲千金的砸在秀場上,但一場秀最多也就容納500人左右,秀場上的裝置也基本都是供這一次使用,花了這麼多錢到底值嗎?

當然值。

早年間,時裝秀只是供豪紳富太們挑選、購物的小型私人沙龍。

時至今日,那些有歲月文化底蘊的品牌成為了奢侈品,做起了全球化的生意,時裝秀便不再是私人專享的了。

△模特身後烏泱泱的幾百雙眼睛

除了VIP客戶外,明星、名模、媒體、買手、網紅都共襄盛舉,這一切不外乎網路化的緣故,時裝秀需要媒介將品牌文化、新季產品傳遞給屏幕那端,不能親臨時裝秀的人,引起他們注意併產生興趣。

為了網路曝光率和注意力經濟,大品牌們便豪擲千金的辦秀,最明顯的當屬Chanel了,從火箭到飛機它都玩了個遍。

而後的Gucci也是讓模特抱頭顱,在秀場燒火,在大家把Alessandro的風格看了個遍,新鮮勁兒快過的時候靠秀場博取了不小的關注度。

在網路數字化的時代,極少品牌能夠倖免於此,大都是有錢的秀場搞的大點,沒錢的就搞的小一點,比如同樣加入了航海元素的Thom Browne,就只在場館內搭了簡易的木屋和棕櫚樹。

除了靠秀場賺取曝光率外,秀場上的主題創意也給在場嘉賓帶來了別樣的體驗感,這種體驗感不僅能維繫與VIP客戶們的關係,還能通過各路媒介們傳播出去,讓大家對此產生艷羨與共鳴。

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奢華體驗,逐漸鞏固其品牌在消費者們心中的地位。

此外,有富有主題創意的秀場佈置也能幫助設計師對大眾的表達,比如這季的Dior,沒有舞者在後面跳舞,光看衣服只覺得像江南布衣。

還有近乎每季都長的差不多的GUCCI,如果不是新聞稿裏說明本季靈感來自於70年代派對裏摩登青年,設計師將流蘇、亮片、鴕鳥毛雜糅在設計裏,並在當年巴黎最著名的夜店Le Palace中(原先是劇院)辦秀,致敬法國文化的同時創造了無畏而乖張的懷舊情懷,多種風格和元素打破又融合,誕生出新的復古風潮與藝術。

那你覺得這些衣服到底是在表達啥?

但事實上太少人會認真的去看品牌在秀前鋪墊的新聞稿,它們冗長又不知言狀,相比大串大串重疊華麗的詞藻,大家更喜歡看簡單明瞭的東西。

總而言之,豪擲千金的秀場體驗是需要的,它除了能彰顯品牌文化與地位,也能直接的為品牌與產品增加曝光率。

同時它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社媒一代多數只喜歡粗淺直接的表達,但這往往又與設計師的想法背道而馳,如若遵循了設計師的藝術想法,他們又容易被別的品牌吸引過去。

未來,品牌不僅要在產品上平衡奢侈文化和社媒一代,恐怕秀場也要如此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