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_西乡从道与水野遵

 

牡丹社事件发生于1874年(清同治13年,明治7年),为影响台湾政治发展的一次重要事件。在日本,牡丹社事件则被称为「台湾出兵」或是「征台之役」。这起事件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首次对外用兵,也是清日两国在近代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


1871年10月18日(明治4年,同治10年),有一艘琉球国宫古岛向那霸上缴年贡的山原号,在回航时因遭遇台风而漂流至台湾东南部的八瑶湾(即今之九棚湾)。船上69名乘客除溺死3人外,有66人登岛。不幸的是,几天后他们遇上高士佛社原住民,54人惨遭出草,仍是死于非命。


日本先在1873年事先派遣桦山资纪、水野遵来台调查,搜集情报。后以陆军中将西乡从道(西乡隆盛之弟)为「蕃地事务局都督」,向英、美等国租用轮船,雇用美国人李仙得(C. W. Le Gendre)为军事顾问,并以问罪岛上化外之蕃民为由,向台湾出兵。


日军于1874年5月8日登陆社竂(今车城乡射寮村一带)。5月18日到5月21日,日军与台湾原住民小规模接触,互有伤亡。5月22日,日本陆军中校佐久间左马太率领日军150人进抵石门(今屏东县牡丹乡石门村)遭到原住民强烈抵抗(不知当时佐久间左马太有没有经过四重溪温泉,不过,后来因石门古战场是日本与台湾的重要关系地,是许多日本人甚或皇族参访重点,因此四重溪温泉也就成为重要的宿泊处选择)。最后日军陆战队攀上峭壁,居高临下逆转情势,牡丹社酋长阿禄古父子身亡,原住民因而撤兵。6月1日起日军分三路扫荡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等原住民,沿途只有小规模抵抗。日本占领焚烧村屋后撤回社寮营地。7月1日,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投降。

 

此次侵台战役历程约2个月。日本派出军队约3600名,因为感染热病死亡超过500人,又耗费600万圆以上的巨额军费(尚且未计算添购运输舰的费用)。后来日本政府透过外交手段与清帝国和解,并在该年11月撤兵。


本张图像明信片里的影像为「日本西乡都督、其幕僚及台湾原住民」,由1874年牡丹社事件时由军队随行摄影师摄下。1908年(明治41年),台湾总督府为庆祝始政十三周年,由日本「东京印刷株式会社」印制成「纪念绘叶书」发行。照片中央侧著脸的便是西乡从道。而在其两旁各坐著一位原住民。左侧可能是恒春下群十八社总头目潘文杰,右侧则为isa。西乡从道与排湾族头目谈判时,系先译成中文,再由isa译成排湾语(James W. Davids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p.141.)。斜躺在地的则为水野遵 (1850-1900),为此行日军通译。他曾留学中国,通晓华语,事先又已来过台湾勘察。


1895年日本统治台湾后,上文中提过的桦山资纪担任台湾总督府首任总督,水野遵则出任第一任民政局长。两人都曾经手过总督府于1895年采购新北投温泉场用地的公文。而佐久间左马太则在担任台湾第五任总督,和花莲深水温泉、明治温泉的开发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结。

 

牡丹社事件_大日本琉球蕃民墓
 
明治七年台湾征伐要图_新编日本历史地图
 
石门古战场
 
石门古战场及琉球人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