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23日凌晨,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針對中國知識產權侵權的總統備忘錄,內容包括對總值約600億美元規模的自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

根據特朗普今日宣佈的措施,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將制定新的投資限制條款,用於限制中國投資購買美國公司技術。

↑視頻來源:CHINA DAILY

美方的行為,是赤裸裸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行徑。從美方的舉措看,這已經不僅是單純的貿易摩擦問題,更有一種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的遏制意味,具有濃厚的冷戰色彩。這種行徑如果不能得到糾正,勢必對中美經貿關係帶來全方位衝擊。

中國駐美大使館在第一時間表態:「如果美方執意要打,我們將奉陪到底,並採取所有必要措施堅決捍衛自身合法權益」。

此前,中方已在多個場合表達了有關立場和態度。簡而言之,六個字就能說清:不挑事,不怕事!

今天,商務部發布了針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並徵求公眾意見,擬對自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徵關稅,以平衡因美國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徵關稅給中方利益造成的損失。

結構性貿易失衡和「頭疼醫腳」的藥方

對於中美經貿關係的討論,有兩個要點常常被人提及:巨大的貿易額和巨大的貿易不平衡。

從總量看,2017年中美貿易規模已達5800多億美元。中美建交近40年,貿易規模增長了232倍,雙向投資累計超過2300億美元。這種增長規模和速度是非常罕見的,充分說明兩國經濟互補性很強,合作潛力很大。

從貿易平衡問題來看,2017年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達到3752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引人矚目。美方也常常援引有關的貿易逆差數據,以此來證明在中美貿易關係中「受到不公正」對待。並由此提出貿易救濟、提升關稅等種種保護主義應對舉措。

但是,美方的行動毫無疑問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北京時間3月23日凌晨,在美國華盛頓白宮,美國總統特朗普(前)簽署總統備忘錄。新華社發

從美國自身的經濟結構看,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的產生是利用別國剩餘儲蓄,來維持其超出其自身生產能力的消費水平的必然結果。20世紀60年代後,美國傳統產業逐步外移,逐步形成以服務業為主,低儲蓄、高消費的經濟格局。

這種格局表現為美國國內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美國又不斷利用美元的國際「硬通貨」地位彌補其國內生產不足,最終產生成巨額貿易逆差。

因此,決定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的最關鍵因素是美國自身的經濟結構,美國也因為這種「失衡」不斷享受著全球化帶來的各種便利。

具體就中美經貿而言,中美經貿不平衡還同貿易統計差異,和美國高技術產品對華出口管制有關,而在服務貿易方面,美國則長年保持了對華順差。

在統計方面,中國和美國統計工作組每年就中美貿易統計差異進行一次比較研究。據測算,美國官方統計的對華貿易逆差每年都被高估了20%左右。2017年工作組分析的結果,美國的逆差高估了21%。

在美方高技術對華出口的管制方面,美國研究機構報告顯示,如果美國對華出口管制放寬,對華貿易逆差可減少35%左右。以2017年3752億美元的對華逆差總額計算,如果美國放開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中美貿易逆差將減少1300億美元。

這等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對於剛才說的這幾條,美國卻往往視而不見,乃至於頻頻揮舞貿易保護主義甚至是貿易制裁的大棒來應對。

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這都是「頭疼醫腳」的蠢招兒。

以貿易大棒遏制中國,只能適得其反

種種跡象表明,美國此次對華舉措中透露出濃厚的冷戰色彩,尤其是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的意味十足。

早在去年年底,美國公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之中,就已經將中國定位為美國「戰略上的競爭對手」。特朗普甚至還公開宣稱,中國「試圖挑戰美國的地位,並威脅到美國的繁榮與安全」。

至於美國這次加徵關稅的對象和限制投資的領域,指向性也十分明顯,主要在高科技製造業。

據報道,在這個消息公佈之前,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萊特希澤在參議院作證時透露,「中國產品將受到關稅的衝擊,這些產品包括:航空產品、現代鐵路,新能源汽車和高科技產品。」

聯繫到中國目前正在奮力推進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美國揮舞貿易大棒背後的指向昭然若揭。

那麼,對中國而言這種遏制會產生效果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無論是從貿易角度來看,還是從中美經貿關係乃至於中美關係發展來看,這種遏制都將是徒勞的。

貿易失衡,是結構性原因造成的,而美方卻不願意採用最有效率的辦法——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來扭轉這種失衡。提高關稅的做法,則是一把雙刃劍,一旦揮出,害人害己。

這正如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所言,「如果美方一方面要求中國買它想要賣的,另一方面卻拒絕賣給中國想要買的,而且還就貿易不平衡問題對中國橫加指責,這公平嗎?」

就連美國人自己,也認識到這種貿易戰的荒謬之處。

根據《華爾街日報》等報道,美國商會、全美零售商協會、美國信息技術產業理事會等代表美國大企業的45家貿易協會聯名向政府請願,敦促不要對中國徵收關稅,警告如強行徵稅將損害美經濟、消費者和競爭力。

另有報道稱,芝加哥布斯商學院舉辦的「全球市場倡議」IGM論壇上,43名頂尖經濟學家警告,徵稅無助於改善美國人生計,反而可能損害大部分美國人的利益。

至於貿易戰背後的遏制意味,則更是建立在虛妄的被迫害幻想基礎上的錯誤決定。

這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時的講話中所言,「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中國發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只有那些習慣於威脅他人的人,才會把所有人都看成是威脅。」

中國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更有堅持「以我為主」的戰略定力

對於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問題,中國並不是視而不見。

在兩會閉幕後的總理見面會上,李克強總理就專門談到了這個問題。「我們不願意看見有比較大的貿易赤字,不僅是對美國。我們希望貿易總體平衡,否則的話難以持續。」

不僅如此,總理還就此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我已經講了一些中國繼續推進擴大開放的具體措施,包括在服務業、製造業、商品等領域。美方企業是可以抓住機遇的。但同時我們也希望美方能夠放寬對華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我們會嚴格保護知識產權。希望美方不要丟了這個平衡中美貿易的重器,否則就是丟了賺錢的機會。」

就具體中美貿易問題而言,市場准入問題也好,安全審查問題也好,都是可以交流溝通的內容。

商務部長鐘山在兩會期間就表示,「中美髮展階段、產業結構、社會制度不同,兩國在金融、電信、汽車、農產品等領域的市場准入是存在一些差異的,雙方都各有訴求......中美對網路安全、知識產權、兩用物項等安全的看法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對彼此之間的貿易、投資都產生了影響。」

存在問題沒有關係,只要雙方有合作交流的渠道,就可以繼續談下去,通過合作來解決分歧,實現互利共贏。

但是,如果覺得通過貿易戰來施加壓力,從而獲取不當的利益,這種想法也是打錯了算盤。

就像華春瑩21日說的那樣,「中方不想跟任何人打貿易戰,但如果有人非逼迫我們打,我們一不會怕,二不會躲。」

當前,面對美國揮來的貿易大棒,無論是因為貿易不平衡問題也好,還是出於戰略遏制的考慮也罷,對中國自己來說,最重要仍是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保持戰略定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茉楠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就表示,中國應該牢牢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堅定不移地推進既有的改革路線,擴大對外開放。尤其不能形成「別人出題我們答卷」的狀況。

「只要中國能夠秉持互利共贏,包容開放,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從中國市場獲利,也會讓更多的人理解中國的政策。」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