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章經 第13篇

題圖是Chris Dixon用來解釋「互聯網經濟」的。可以看到,從「用戶」出發,通過「設備」接觸網路,通過「內容產生平台」和「搜索平台」完成交易行為,再經過網路或實體物流完成交付行為。這一整個流程構成了一個閉環的互聯網經濟的主循環,而幾乎其中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白熱化的競爭。

基於這張圖,我也來講講我對當下互聯網的判斷。

一)設備、操作系統和網路介面

1)智能手機設備領域Apple絕對領先,其餘品牌打包跟隨其後。但隨著增量市場減少,存量市場增加,智能手機市場即將窮途末路,創新戰與品牌戰的作用將漸漸降低,Apple也將全面進入價格戰時代。

2)智能手機操作系統領域Apple和Google並列雙雄,其他廠家已經喪失機會。

3)為了維繫高增長,Apple會由硬體售賣向軟體服務轉型,而因其在硬體和操作系統上的領先優勢,長遠來看,主要由Siri串聯起來的AI搜索服務領域中Apple將對Google造成一定威脅。

4)網路介面層面,Google付出最多(光纖計劃,熱氣球計劃等),Facebook緊隨其後,但還都離商用階段有很大差距。

5)VR/AR長遠看來最可能是下一代的計算平台,但那可能是當硬體設備發展到普通眼鏡大小,且成本也降到足夠低的時候,而Mark Zuckerberg認為這需要十年的時間。

二)網頁和APP

1)網頁帶來的是分散的內容,而APP帶來的是端到端的問題解決方式。根據調查目前人們經常使用的APP僅在30個左右(這些APP已經能夠很好地服務人們衣食住行、娛樂、金融、社交等需求),而每個月新下載APP只有1到2個,所以APP市場已經基本飽和,新APP的發現和成長機會已經不多,當人們需要解決某種需求的時候,大多會直接進入某一個APP之中。

2)Apple和Facebook都是站在APP一方,助力推動APP內容的發展,而Google為了維持移動端搜索的市場則是站在Web一方,不斷優化Web內容。目前看來APP已經獲勝(同時APP本身也受到了諸如微信公眾號這類存在的蠶食),而Web雖不至於會滅亡,卻恐怕會持續的被壓榨。所以長此以往,Google還是會面臨移動端變現的壓力。

三)該買什麼和哪裡去買

1)Facebook和Google基本壟斷了美國大部分的廣告市場,Twitter和Linkedin等都因此被看衰。Facebook的目標一直都是產生更多的連接和內容,這主導了人們想買什麼。Google的搜索則仍是壟斷性的,所以主導了人們去哪裡買。

2)Mark Zuckerburg認為視頻內容這一大波潮流甚至於比移動這波潮流要更大,電視媒體的觀眾和廣告花費都將會慢慢分散到各個APP中,所以目前為止Snapchat和Youtube等在視頻領域發展較好的公司對Facebook有一定的影響。但Amazon對於Google的負面影響則更大,Google創始人在2014年就說過,Google的主要競爭對手不是Bing或Yahoo,而是Amazon。因為從互聯網經濟流程圖就可以看出,Google和Amazon在其中扮演的都是「哪裡去買」這個角色,所以從功能性來講,這二者是可替代的關係,當人們習慣了所有東西都可以直接在Amazon找到併購買的時候,人們就會跳過Google,尤其是移動化以後人們可以直接打開Amazon APP,而不是通過Google跳轉至移動頁面。所以對於百度來說,也許京東的崛起和對阿里的牽制是近幾年來發生的最好的事情之一。

3)從Facebook其產品本身,再到其收購的Instagram,Whatsapp都是做的連接和內容產生髮掘的部分,包括如Mark Zuckerberg所說,投資Oculus也只是為了催生VR產業,而最終屬於Facebook的機會也還是在VR相關的軟體中。所以Facebook專註的一直都是該買什麼這個領域(包括現在的很多內容生產者做的都是這個事情),在該去哪買這個領域真正和Google競爭的主要還是Amazon和Apple(也有一些平台,比如社群經濟,做的是該買什麼和該去哪買結合的事情,但是這樣的平台一般是垂直型的)。

4)Google的CEO在最新的股東大會中表示,未來Google會全力發展AI領域,因為當內容都碎片化的產生在各個APP中以後,Google在搜索市場上的地位對於內容發現和引流就會有力不從心之感,而最近美國流行的Bot(文字機器人,類似微軟的小冰在各個業務領域的應用),就是一種新的通過文字實現AI的應用。試想,如果AI足夠發達,所有的搜索和導流其實都在你來我往的對話之中完成,也就跳過了搜索窗口或APP的局限,這就給了Google新的機會。

5)Amazon野心更大,直接推出了Amazon Alexa和Amazon Echo兩款產品,前者是可以嵌入到所有硬體內的語音AI系統,後者是可以作為智能家居終端控制器的具備語音AI系統的智能音箱,基於這兩款產品Amazon可以實現物聯網系統的連接,取代Google成為人們生活中的AI和操作系統,也自然就取代了搜索系統。

四)幹線物流和最後一公里

1)實體的交付體系Amazon遙遙領先,為了競爭,Google也在嘗試各種線下的配送服務。而最後一公里又有各種眾包服務的存在,包括Uber等也在對該領域進行嘗試。

2)工業4.0,倉儲機器人,無人機送貨等機遇都是在實體的交付體系流程之中。

五)其他

1)再次強調視頻內容的重要性和發展性,據預測未來70%的互聯網內容消費的載體都將是視頻。視頻內容的消費門檻最低,是被動消費,無需動腦,但相對於文字和音頻來說,製作門檻又更高,所以視頻領域的創業機遇值得把握。

2)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汽車購買的必要性會大幅下降,整個汽車出行市場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滴滴和Uber作為人們出行的入口會迎來更大的機遇。而人們在車上多出來的消遣時間會給適合車輛出行時消費的音頻內容帶來新的機會。

3)醫療、教育等傳統領域也是能夠明顯受益於AI或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的。

4)內容即渠道,IP即話語權。所有的產品從用戶時間佔有率的角度來講全都是競品。

----------------------

42章經(myfortytwo)是一個有一點野心和太多點好奇心的公號,所以你可能將在這裡看到關於商業、科技、創投、人性等各方面的原創文章。而這些文章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會讓你變得更好。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