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風聞社區作者 徐實

最近,又有一些與外國留學生相關的事件引起關注,對外國留學生政策的質疑也迅速增多。

今年5月,筆者曾在觀察者網發表題為《引進留學生也要追求質量,避免「高衙內」們渾水摸魚》的評論文章,強調我國亟待建立對外國留學生的正向選擇機制。借著最近的新聞,我還想再來說說這事。

例如,東北某大學圖書館別出心裁地設立教師、留學生專用閱覽室,普通學生不準入內。有不少同學表示,自己在進入該區讀書時,曾有被「請」出來的經歷。中部某大學學生在校內給電動車充電的時候,竟然被保安問道「是哪國人?中國學生出去」,還看到了貼有「本充電處僅限國際學生使用」的通知,感到十分震驚和屈辱。

上述事件發生後,輿論場上的多數聲音表達了對現行外國留學生政策的不滿。國家應當正視這些來自人民羣眾的不滿情緒——這些不滿無關民族主義,而實質上反映了對機會平等的訴求。

我國人口基數很大,就整體而言,人均資源佔有量仍然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外國留學生不憑藉自身努力而佔有的資源,以及無端獲得的「超國民待遇」,成為招致羣眾不滿的主要原因。

中國學子要想讀個好大學,現實中可真是不容易。沒能進入省重點高中的學生,基本與高校自主招生無緣。哪怕是市重點高中的學生,考入「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概率都很低。像山東、江蘇這樣的高考大省,一分之差就能壓住上百名考生,競爭就是這樣激烈。

就整體而言,中國學子是非常用功的。

河北省、山西省的許多高中畢業生,學業水平幾乎可以碾軋愛丁堡大學、佩珀代因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的本科生源;然而由於這些省份缺乏「雙一流」建設高校,許多資質不錯的考生可能只能委屈地報個「二本」。客觀地說,教育部提供的高等教育資源遠不能滿足中國人民的迫切需要。

然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雙一流」建設高校卻向外國留學生敞開大門:幾乎沒有設立學業水平的門檻,甚至連專業課考試都沒有。

2017年,清華大學宣佈本科留學生機制全面改革,由筆試轉向申請審核制。也就是說,外籍學生想要報考清華大學,只需要「報」,不再用「考」了。

「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對於中國學生來說,是什麼樣的感受?外國留學生以遠低於中國考生的資質,輕鬆獲得中國頂級高校的求學機會,而成千上萬中國學生卻求之而不可得。人民羣眾當然有權理直氣壯地問一聲——憑什麼?

對中國的年輕人來說,好的機會和上升通道都顯得匱乏。高等教育已屬於僅存的、為數不多的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的機會。

從歷史的視角來說,在經濟增長較快的時期,GDP作為相對易得的政績,常被用於「一白遮百醜」、掩蓋社會發展中積累的矛盾和弊病。然而,當經濟遇到下行壓力、增長速度放緩的時候,羣眾對於社會公平的訴求就會變得非常強烈。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如果一些外國留學生擠佔了本應屬於中國學子的資源、堵塞了社會上升通道,卻沒有為中國作出實質性貢獻,那是肯定要挨罵的。

外國留學生事實上享受的「超國民待遇」,有時候確實讓人難以平衡。

時值盛夏,許多高校的校園中只有留學生宿舍裝空調,中國學生卻汗流浹背地擠在4人間、6人間中。中國學生的研究生津貼,勉強能夠支付學校食堂裏的伙食費,哪怕一個星期下兩次館子都不夠。而且,就連這點每月不足千元的研究生津貼,也要通過在實驗室裏平均每天8-10小時的辛勤勞動才能獲得。

相比之下,外國留學生卻能從地方財政和高校內部預算等途徑,輕易獲得數額不菲的生活補助,甚至不用為此付出勞動。這讓國內的貧困生怎麼想?

從教育部到各省教育廳,出臺所謂「大量吸引留學生」的政策都是本末倒置——不僅造成了事實上「花錢買留學生」的狀況,而且客觀上正在敗壞中國高校的聲譽。

其實,中國高校只要紮實地做好學科研究,用不著上趕著發邀請,留學生自會趕來「西天取經」——美國高校在這方面已經樹立了成功範例。

反過來說,如果中國高校不在研發「真經」上下足夠多的功夫,哪怕為外國留學生出臺再多的優惠政策,也只會吸引騙喫騙喝的「洋高衙內」。

以我在美國留學的經歷來看,美國高校從來不強調「留學生」這個概念,而且在學生待遇和學業要求方面,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無關國籍。留學生能獲得最好的待遇,就是和美國學生們平等地交往、公平地競爭。

而事實上,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由於處於「無陣地依託」的戰鬥狀態,往往要付出比美國學生加倍的努力才能站穩腳跟。

現行的外國留學生政策,不僅對於中國學生不公平,對於真想學本事的留學生也不公平。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現行政策下,許多中國高校沒有為外國留學生設置必要的招生門檻,對其在校期間的學業水平也不作嚴格要求,那麼外國留學生羣體必然存在良莠不齊的狀況。

真想學本事的好學生,自然不願與不學無術、遊手好閒的留學生為伍。但是到頭來,好學生與「洋垃圾」拿到的是同樣的文憑。「洋垃圾」畢業後拿著鍍金文憑招搖撞騙,毀掉的可是「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國際聲譽。文憑的名聲掃地,也會讓好學生臉上無光、跟著受累,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除此之外,「洋垃圾」在中國尋釁滋事,導致一部分羣眾對外國留學生產生普遍的負面看法,好學生們豈不是「躺著中槍」?

和多數羣眾一樣,筆者從不反對中國高校招收外國留學生,而是主張對外國留學生建立必要的正向選擇機制。外國留學生羣體中,確實存在真想學本事的好學生。

例如,中國多年來持續接受朝鮮留學生,而朝鮮留學生幾乎沒有任何負面新聞——倘若有人真敢遊手好閒喝花酒,用不著別人出手,朝鮮政府早就收拾他們了。

又如,2018年6月底,來自烏克蘭的林妮娜在黑龍江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代表留學生髮言,視頻迅速躥紅網路。林妮娜一口極為標準的普通話甚至讓一些網友「自愧不如」。

客觀地說,中文並不是非常容易學習的語言,在5年左右的時間裡將中文學得這麼好,林妮娜必定是下了苦功的。那些白拿了幾年生活補助、卻連中文都說不利索、考試動輒掛科的外國學渣,是否應該自慚形穢?

林妮娜在學業上如此努力,顯然也是希望在中國有一番作為。外國留學生政策理應向林妮娜這樣認真學習、而且學有所成的留學生傾斜,而不應該做成大而無當的「大鍋飯」。對於某些外國留學生來說,來自亞非拉國家當然不是什麼「罪過」,但絕不可以成為不學無術、遊手好閒的理由。

綜上所述,現行的外國留學生政策已造成資源錯配,是不折不扣的弊政。如不果斷革除弊政,就會形成多方共輸的局面:

·人民羣眾因為目睹機會不平等而深感不滿;

·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失去公信力;

·外國留學生羣體出現「劣幣驅逐良幣」,毀了「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國際聲譽;

部分低素質外國留學生給羣眾造成負面印象,對中外交流構成負面影響。

不除舊則無以布新。革除弊政,正是為了中國高等教育長久健康地發展。從實際情況來看,合理的外國留學生政策應當包含以下這些層面

  1. 綱舉目張,導嚮明確。

樹立「高等教育為中國國家利益服務,為中國現代化事業服務」的基本原則。有了基本原則,纔有具體的價值判斷標準,才能說清是非對錯。某些學者和教育官員張口閉口「國際化」,卻連自己都弄不清楚「國際化」的意義何在,這就是典型的思維混亂。將招收國際學生的絕對數量作為高校考評的標準,是錯誤的、荒誕的做法,應當予以糾正。

2.機會平等,量力而行

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仍處於相對稀缺的狀況,因此招收外國留學生只能量力而行,不應剝奪中國學子的發展機遇。在眾多中國學子求「雙一流」而不可得的背景下,盲目鼓吹「擴大外國留學生規模」只會招致羣眾的強烈反感。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招收外國留學生應該從學科發展的具體需要出發,不養閑人、不做無用功。

3.正向選擇,堅持原則。

如果中國高校吸收的外國留學生,平均素質遠低於憑本事考進來的中國學生,這不是什麼「政績」。某些中國高校以自降身價、自毀聲譽為代價延攬外國留學生的做法應立即停止。

誰想到中國留學,請參加標準化考試;即使中文一時說不利落,若能證明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專業知識學得不錯,咱們也很歡迎。但是,應當從源頭上將不學無術、不思進取的「洋垃圾」堵在國門之外。

4.客隨主便,把關從嚴

中國人歷來講究待客之道,從未虧欠外國留學生。但是外國留學生作為客人,也應當給予主人必要的尊重。中國高校以中文授課,外國留學生也有學習中文的義務。

對外國留學生在學業上的要求不能打折扣,寧可採取留級、勸退等剛性手段,也不能向不學無術之徒隨便頒發文憑——否則就是自毀聲譽。在這些方面,美國高校一直做得很好。

5.給予方便,拒絕特權

給予外國留學生必要的方便,是為了使他們沒有生活上的後顧之憂,可以一心向學。來到中國的外國留學生普遍享受中國高校的完善生活設施,甚至還有專門的老師提供學業和生活上的顧問,這已經是必要的方便了。

相比之下,美國高校並不保證留學生的住宿,許多學生不得不設法在校外租房子、解決通勤問題;而且美國高校內部的餐飲等服務都是市場價位,並無經濟性可言。

由此可見,中國高校給予外國留學生的方便已經夠多了。如果還要讓外國留學生享有「超國民待遇」和各種特權,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6.有效激勵,端正學風

為外國留學生提供的生活補助,不應全盤否定。若有一心向學、但確實不富裕的「外國版范仲淹」,也不能堵了他們的門路不是?留學生的生活補助是一種物質刺激,但是應當特彆強調建立有效的激勵體系,絕不能花人民的錢供養「洋垃圾「。

有效激勵的關鍵在於——激勵與期待的行為掛鉤,無功不得受祿。更具體地說,為外國留學生提供的補助應加以規範,與學業水平嚴格掛鉤。

例如,發表影響因子較高的SCI科技論文,受上賞;各門功課成績優秀,受中賞;在華參與公益活動,受下賞。

而那些不學無術、遊手好閒的「洋垃圾」,則應按照掛科的數量收取罰金,以儆效尤。外國留學生要想在中國過得好,就應當付出和中國學生同等的努力,這不算為難他們吧?

關於外國留學生的話題,輿論場上也有些不同的聲音。其中有兩種聲音格外刺耳。

一種聲音來自所謂的「大棋黨」——這類人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會用「國家在下一盤大棋,一般人哪裡看得懂?」的萬能句式來搪塞,由此而得名。這實際上是一種思維上的懶惰。

客觀地說,關於外國留學生政策的輿情,本質上反映了羣眾對於機會平等的合理訴求。羣眾並沒有產生極端的「排外情緒」,只是要求更為合理的分配國家資源,保障中國學子應有的一些權利。由此可見,「大棋黨」脫離羣眾已久,以致完全看不到羣眾權利意識的蘇醒。

另一種聲音則來自官僚思想極為濃厚的人,他們拒絕承認現行外國留學生政策存在的問題,拒絕任何有意義的改變,甚至試圖用更多的謊言來掩蓋已有的錯誤。

發現政策風險就說出來,這是人民信任國家,拿自己當國家主人的表現。正因為如此,國家應當正視人民羣眾對外國留學生政策的質疑,並作出合乎時宜政策調整。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