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霍光本人,漢宣帝就是一個字——等。

霍光跟漢宣帝年齡差距很大,打個比方,假如說漢宣帝是一個九零後,那麼霍光就差不多是六零後,兩個人在人生閱歷上就差了很多。套用一句俗語,霍光走過的橋比漢宣帝走過的路還多。

此外,在政治資本上,倆人也不可同日而語。我們都知道,霍光是三朝元老,在漢武帝晚年獲得了輔政大臣的職權,而後在漢昭帝時期也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並幹掉了同為輔政大臣的上官桀,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而後,在昌邑王劉賀的廢立上,霍光更是顯露出了自己的權勢,朝中大臣幾乎都是看他眼色行事。包括丞相,在這個時候也只能淪為霍大將軍的跟班。

而漢宣帝出身本就帶有「原罪」,屬於戾太子的後人,沒死在監獄裡都算命大,在朝中可以說沒有一點點根基。

所以「天上掉皇位」砸中漢宣帝時,他吸取了劉賀的教訓,只能採用隱忍的策略。

霍光是壞人嗎?很難這麼說。他很忠於大漢王朝,做事有原則,而且嚴於律己,是個不苟言笑的人。但是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對皇帝權威的挑戰和威脅。種種因素作用下,漢宣帝跟霍光待在一起時,「若有芒刺在背」。

跟霍光相比,漢宣帝的唯一優勢就是年齡,就像前面說的,九零後跟六零後比誰活得久,那是顯而易見的嘛。霍光是在地節二年(前68年)去世的,此時距離漢宣帝登基不過6年。忍六年風平浪靜,漢宣帝這筆買賣不虧。


對霍家其他人,分化瓦解,毫不留情

霍光雖然不在了,但是他的龐大家族仍然把持著很多重要部門。《漢書》記載:

光子禹及兄孫皆中郎將,雲弟奉車都尉、侍中,領胡、越兵。光兩女婿為東西宮衛尉,昆弟諸婿外孫皆奉朝請,為諸曹大夫、騎都尉,給事中。黨親連體,根據於朝廷。

這裡說的雲,就是霍去病的孫子霍雲,他跟霍光的兒子霍禹從漢昭帝時期起就是中郎將,掌管皇家衛隊。霍去病的另一個孫子霍山也是統管軍隊的。總之這一大家子盤根錯節,在朝廷的軍政領域都有人。

不過這些人捆在一起強大,但是假如分開來,每個都是遠遠比不過當年霍光的本事的。漢宣帝鬥不過霍光,還鬥不過這些小輩了?

  • 首先,漢宣帝把一些霍家集團的人從軍權崗位調離,換上自己的人,比方說把霍光的兩個女婿從東西宮衛尉的崗位調走。「槍杆子里出政權」,當年劉賀輕易被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一丁點軍隊的支持,很容易就被人家搞掉了,所以漢宣帝第一要抓的就是軍權。
  • 其次,漢宣帝提拔霍禹為大司馬。霍光死後,在霍家集團中,霍光的兒子霍禹就是最重要的人物。霍光去世時,霍禹是右將軍,有軍權。但是被升為大司馬後,反而不能直接掌控軍隊了。

  • 最後,逼得霍家不得不反,然後一網打盡。起先,漢宣帝冊立自己的貧賤之妻許平君為皇后,引來霍光妻子霍顯的不滿,霍顯為了讓自己女兒上位,竟然讓人毒死了許平君。不知當時漢宣帝有沒有起疑心,反正是沒有顯露,而且讓霍光女兒做了皇帝。現在,就可以借著此事大做文章了。而霍家知道罪行敗露,難以倖免,再加上皇帝明顯針對霍家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焉能不做些準備?不過已經為時太晚了,漢宣帝再也不是當初那個裝孫子的年輕人,他三下五除二就清剿了霍家,結果是:霍去病的兩個孫子霍雲、霍山以及霍光的女婿范明友自殺,霍顯、霍禹以及霍光的另一個女婿鄧廣漢被抓捕,霍禹被判腰斬,霍顯以及其他兄弟姊妹被棄市,至於霍皇后,畢竟一日夫妻百日恩,漢宣帝沒有殺她,而是廢了她,讓她從此獨居於昭台宮。因為霍家謀反案而遭殃的有幾千家。

若干年後,漢宣帝教育自己的太子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霸王道,正是漢宣帝本人的寫照。


漢宣帝剷除霍光集團在霍光生前和死後分別採取了兩種不同的策略,在霍光生前他都是在忍,在霍光死後才開始逐步清算。

元平元年(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去逝,由於他沒有兒子,以霍光為首的群臣便擁立昌邑王劉賀為帝。由於劉賀行事荒誕且想奪霍光的大權,做皇帝才27天就被廢了,在這種情況下,豪無根基的漢武帝重孫劉詢被霍光擁立為帝。霍光立劉詢為帝就是看中了他是廢太子劉據的孫子,從小在民間長大,毫無根基,好掌控。劉詢也明白這個道理,繼位以後對霍光格外尊重,也從沒有過要奪霍光權的行為,就連霍光主動提出要還政於帝,都被劉詢給拒絕了。此時的劉詢就是一個凡事都由霍光做主的傀儡,他自己唯一堅持的一件事就是要立自己的結髮妻子許平君為後,這事他雖然最後如願,卻為妻子帶來了殺身之禍。後來霍光的妻子霍顯在皇后許平君生產之際毒死了她,霍光知道此事後選擇了隱瞞,劉詢在萬分悲痛下也只能裝作並不知道內情,並立霍光的女兒為後。

劉詢唯一的一次反抗還是以悲劇收場,從此聰明的劉詢在面對霍光的強大和自己的薄弱時一直都在隱忍,不顯露出任何不滿,直到地節二年(前68年)霍光去逝,他忍了六年。霍光去逝之後,他便不再隱忍,開始了自己的奪權和報仇行動。

霍光掌控大權多年,他的後代也都身居要職。霍光死後他的葬禮是按皇帝的規格來辦的,霍顯就這都嫌不夠,又私自將他的墳墓給加大,可見當時的霍氏集團是多麼的不可一世,劉詢想要剷除霍氏集團要巡序漸進,不能著急。

首先,他開始親自理政,不再委託霍家人,大量任用自己的心腹,培養自己的勢力。例如,任用恩人邴吉為御史大夫,讓原來的御史大夫魏相為丞相等。

其次,逐步削弱霍氏集團的兵權。先從霍光的女婿下手,解除了鄧光漢和范明友(霍光的兩個女婿)東、西宮衛尉的職務,剝奪他們掌管的禁衛軍權,讓自己的親信來代任。然後又升霍光的兒子霍禹為大司馬,解除了霍禹原來任右將軍時的屯兵權,封張世安為衛將軍,負責京師的軍事調遣。

把兵權掌控在自己手裡之後,劉詢把上書的權力也奪了回來。他封霍云為尚書,同時又下令臣民上書,不用經過尚書,可以直接呈給皇帝。這樣雖然霍雲職位提升,但權力卻被架空。

霍光死後,霍家人都不堪大用,卻狂妄不可一世。面對劉詢的一系列奪權行動,他們並沒有很好的應對,反而繼續做惡。例如霍顯在霍光死後,與下人私通,公元前67年,她還意圖毒害太子,結果沒成。而被奪了實權的霍雲,稱病不上朝,自己去打獵遊玩,派家裡的家奴代替他上朝。這一系列作死的行為,使劉詢和群臣對他們更加厭棄,加速了他們的滅亡。

公元前66年,作到底的霍家人感覺自己的地位已經岌岌可危時,他們便密謀造反,最後被滿門抄斬,誅滅全族。而皇后霍成君也被廢,後來鬱鬱寡歡,於公元前54年自殺身亡。隱忍多年的劉詢終於為妻子報仇,也終於真正掌控了大漢的江山,在他治下西漢國力達到了鼎峰,史稱「孝宣中興」。


大方向:①削奪霍氏軍權②官職調動③鞏固皇權④打擊霍氏核心人物。

時間:公元前68年-公元前66年。

後果:霍氏一族全滅,皇后霍成君被廢(12年後自殺)。

具體措施。

(1)剝奪皇帝身邊的霍氏權臣的權力。

霍光女婿度遼將軍、未央衛尉范明友:改為光祿勛。(目的:剝奪未央宮權)

霍光女婿諸吏中郎將、羽林監任勝:改為安定郡太守。(目的:剝奪禁衛軍權)

霍光女婿長樂宮衛尉鄧廣漢:改為少府。(目的:剝奪長樂宮權力)

霍光女婿趙平:免職。(目的:剝奪軍權)

霍光姐夫給事中、光祿大夫張朔:改為蜀郡太守。(目的:朝廷發往四川)

霍光孫婿王漢:改為武威郡太守。(目的:發往更偏遠之地)

霍光兒子霍禹:改大司馬,無印綬。(目的:明升暗降,剝奪軍權)

這一系列措施,漢宣帝實行的非常快,主要圍繞什麼進行的呢?

我們知道,皇帝的生命安全維繫在身邊的軍隊之上,當時來說,漢宣帝最要緊的是長樂宮未央宮的兵權,中央禁衛軍兵權,羽林軍兵權,本來全是由霍氏一族擔任的,如今全部被漢宣帝清除,改由先皇后許氏的家族子弟和舅家史氏子弟擔任,皇帝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

(2)剝奪朝廷中霍山霍雲等霍氏家族權臣的權力。

漢宣帝改革尚書制度,宣布軍民奏事,可以直接向皇帝上書,不必通過尚書,這樣直接架空了霍山和霍雲等人的權力。

時,霍山自若領尚書,上令吏民得奏封事,不關尚書,群臣進見獨往來,於是霍氏甚惡之。(《漢書 霍光金日磾傳》)

(3)立太子劉奭。

劉奭是漢宣帝第一位皇后許皇后所生,許皇后正是被霍光的老婆霍顯毒死的,立霍家死敵之子為太子,無疑是對霍家的致命打擊。

霍顯在此時告知霍家子弟,許皇后是她找人毒死的,霍家人大驚,因為此時權力逐漸被皇帝剝奪,於是開始有了謀反的想法。

(4)霍氏謀反被滅族。

漢宣帝一步接一步的打擊霍氏家族,將霍雲外調出京,其他霍氏族人進一步削權,霍氏亂了陣腳,霍山私通大臣,書信聯絡,被查出來之後獲罪。

此事引發了漢宣帝和霍氏的正面衝突,漢宣帝下令嚴查,最終霍氏一族全被誅殺,受到牽連的有上千家。

霍家僅存一人,因告發有功免死。

皇后霍成君被廢,於12年後自殺。

霍光生前顯赫,本可媲美周公,可惜身後家族被誅滅,很是可惜。究其原因,主要是霍光權勢太過,不知收斂,子孫後代無能,更重要的一條是霍光娶了一個陰險狠毒的老婆,要說霍光整個家族是被她玩死的(毒殺皇后,意圖毒害太子,私通家奴,家人謀反),也絕不為過。


<<周書>>曰:「將欲取之,必姑予之」而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先付出代價誘使對方放鬆警惕,然後找機會然後從對方手中奪取自己所需的東西,而漢宣帝便是用的這樣的以退為進的方法一步步使得權傾朝野的霍氏集團推退出權利的中心直至最後把其株滅。

首先在談題主的問題之前先說下法家。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強調法,術,勢。法即為法律,規矩,術即為手段,勢即為權勢。而作為講過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扔德教這句話的漢宣帝,是深諳其中的厲害的。

漢宣帝在公元前74年被以霍光為首的朝中大臣推舉為皇帝的,在這之前因受巫蠱之禍,一度流落民間,所以一下子被推舉為皇帝的他在朝中是沒有任何勢力的,註定了是個傀儡。但是也正是從小流落民間的原因,使得他不光了解民間之苦外,還少年老成,深諳為人處事之道,所以對霍光那群人的打算,他是瞭然於胸的,同樣也早早就有對付他們的盤算。

其辦法便是1.立後。公元前74年七月當時還叫劉病已的漢宣帝進未央宮,朝拜皇太后,先封為陽武侯,隨即即位為帝,九月依照慣例大赦天下,十一月立許平君為後,賞賜吏民金錢。這一系列操作按說都是遵循慣例,大家遵循慣例照做就是了,但唯獨立後這裡是出現了些偏差。許平君是漢宣帝在民間的時候結髮妻子,身份是平民,如果說漢宣帝是正常即位的皇帝,那也沒什麼,可是漢宣帝不是,漢宣帝是半路出家當的皇帝,在朝中沒有任何根基,且當時朝中的第一權臣霍光為鞏固權勢也一心想把他的小女兒霍成君嫁給漢宣帝為後,這阻力就來了。所以在漢宣帝想立許平君為後這個決定當著一干大臣的面冒出來的時候,當時朝中幾乎所有大臣都反對立,包括太后上官,壓力之大可以想像,但漢宣帝不為所動,因為他深刻的認識到如果這次退讓了,法家強調的那三點中的勢就跑到霍氏集團那邊去了,一個君主沒有了權勢那以後真的就只能做個傀儡,所以他拼著不要這個皇位也堅持立許平君為後,這裡面還有個叫故劍情深的典故。典故內容我就不多講了,我只說當時在立後問題上漢宣帝與朝中大臣之間的分歧不會像典故里所說的那樣簡單的就解決得了的,肯定經過一番激烈的鬥爭後才能解決。至於有人說霍光在宣帝前已經廢了一個皇帝,再廢一個像宣帝這樣的毫無根基的皇帝也不在話下,我只能說想的太簡單了。正是由於他已經廢了一個皇帝,因而更不會,也不敢馬上就再廢另一個皇帝。因為當時的漢室不比漢末時那樣贏弱,當時是漢室正隆,天下歸心,百姓視其為正統的時候,皇帝不是權臣一句話就能廢的,而霍光也不比曹操,霍光在京城裡可以壓制其他大臣獨攬大權,可是到地方上卻是不能的。再參考漢初呂氏篡權的例子,當時還是漢朝新建,天下還未完全歸心的時候,呂后作為太后,呂家作為外戚,權勢比霍光大得多,最後還是因為一而再再而三的謀害劉氏宗親而被其他勢力群起攻之落得個身死族滅的下場,更何況霍光。霍光廢昌邑王還能找出諸多能堵住悠悠眾口的理由,但要是拿宣帝立後沒聽從他的話這個理由來廢宣帝卻是絕對站不住腳的,所以以霍光為首的霍氏集團只能同意宣帝的決定。立後這件事可以說是宣帝的手段高明了,這就是這個聚勢和瓦解對方的勢的開始,通過這件事給對方原本很隆的勢開個口子,讓其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流失,最終在這一聚一消中完成勢的轉移。

2.便是開頭所說的那句話所用的手段了。公元前73年漢宣帝改年號為本始,標誌著漢宣帝正式開始理政,行駛作為一國之主的權利。經過去年的立後風波,霍光清楚的明白漢宣帝不是一個好擺布的人,所以他開始了試探。怎麼試探的呢?假裝還政於宣帝。宣帝怎麼做的呢?不接受,同時還加大了霍光的權利,讓霍光全權處理事務,然後再論功行賞,封賞哪些推舉他為皇帝的人,這中間就用到了法家強調的那三點,封賞有功之人是慣例,是法,在封賞的人中拉攏哪些中立的,老實本分的,摻入一些與霍光有過節的人是手段,是術,在封賞中體現的君主的賞罰之權就是勢了。這次封賞看似讓以霍光為首的霍氏集團勢力更盛,但其實是宣帝在這次封賞中培植了他的勢力,比如上面所提的原本屬於霍光陣營的老實本分的張安世。與霍光有過節的魏相出任大司農掌中央財政等等。通過這次封賞,宣帝的勢力從無到有。

3.通過前面兩件事宣帝的勢開始初具規模,再加上背後整個漢室的勢,差不多也能夠與霍氏集團分庭抗禮了,可是離徹底粉碎霍氏集團的勢且自己的勢不受損傷這樣的理想結果還差點,所以他繼續等和忍,繼續聚勢,即使中間有他的皇后被霍家人毒殺,也沒選擇與霍家硬拼,而是如霍家的願,立霍成君為後。即使在霍光死後他都沒有立刻下手,而是繼續用明升暗降的方式,慢慢瓦解霍氏集團的勢,直至霍氏的勢被瓦解乾淨,自然而然的被宣帝所聚集起來的滾滾大勢所碾的粉碎。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再有勢力的臣子總會懼怯皇權,何況是在那種以名份構建的封建社會,除非背個亂臣賊子,遺臭萬年,如董卓。


在霍光死後,漢宣帝逐漸把霍家人從軍隊實權崗位調離,然後逐步培植自己的勢力,逐漸暗中調查霍家的犯罪證據,然後得到實際證據之後,並且獲得朝中實權派支持之後,一舉將霍家滅了三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