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題材的由來

1980年冬天,北京發生了一件街談巷議的事:玉淵潭公園飛來四隻野天鵝,不少人專程去觀看,僅隔幾天被人槍殺一隻。消息傳來,激起公憤,紛紛要求懲辦肇事者。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覺得有必要設計一套天鵝郵票,宣傳保護珍禽的重要性,對青少年進行品德教育。我來到玉淵潭公園,看見失伴的天鵝在湖中緩緩遊動,被殺害的一隻已製成標本,安放在公園明處,成為活生生的教材。歸途,腦中總是浮現天鵝的影子,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以前,我對天鵝認識很浮淺,只是從文藝作品中看到天鵝的形象,甚至還以為天鵝是外國籍。1981年,在一次與動物學家研究郵票選題的座談會上,得知中國也是天鵝的產地,便急切提出把天鵝作為郵票選題,並請求領導把原來分配我畫綬帶鳥郵票的任務改為畫天鵝。

尋找自己的天鵝

我國自古以來將天鵝與癩蛤蟆作為美與醜的代表,數不盡的文學藝術作品都把天鵝人格化,作為高尚、純潔、美麗的化身。動物郵票是很多人喜歡收集的專題,天鵝郵票一定會引起廣大集郵者的興趣。但實踐告訴我們,好的郵票選題不等於就是好的郵票。正因為這樣,對於好的選題更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在設計天鵝郵票之前,我先請教有關專家,借來介紹天鵝的書籍,反覆觀賞國內外的鳥專題郵票,從中得到教益。我不想直接用照片做郵票圖案。決心用筆畫自己的天鵝形象。動物園裡的天鵝是我研究的對象,為了熟悉它們,我在不同的天氣、不同的時辰、不同的季節,來到天鵝湖畔,觀察那悠然自得的天鵝,用筆捕捉未來郵票上的天鵝形象。

服從郵票的規律

天鵝湖裡紅嘴的、黃嘴的、體形大的、體形小的、各種不同姿態的天鵝,我都想畫進郵票。第一次草圖畫的是:五個不同的畫面,色調一致,構成一個天鵝湖的聯張票。這個草圖拿到觀摩會上被否決了。原因是天鵝郵票要有一張高面值的郵票,而不同面值印量不一樣,色調也要求有所區別。設計動物郵票要聽取科學家的意見,不能把色彩對比強烈的黑、白天鵝畫在一起,在郵票上要標上拉丁文的天鵝學名。也就是說,動物郵票要把藝術性和科學性結合起來。我的看法是:科學家的意見要尊重。要畫出不同品種的區別,可又不能畫成標本掛圖。要在方寸畫面上表現出人格化的天鵝的情趣,郵票與其它藝術品一樣需要生命力。

郵票,要不斷探索

由於自己的藝術素養單薄,天鵝郵票一再易稿。關心我創作的朋友從遠方來問我為何天鵝飛不出來;一位未曾見面的集郵者給我來信說:把脖子都等得象天鵝脖子那麼長了。郵票圖稿是倉促交出的。之後,國內外幾個經銷單位為了印製天鵝郵票的郵品,約我為他們再畫天鵝。為此,我又來到天鵝湖畔,經過幾個月的重新觀察,對天鵝有了新的認識。人們稱電影是「遺憾的藝術」,郵票也是如此。我看出了郵票圖稿中的不足之處,但圖稿已交郵票廠製版,一筆也不能改動了。一張郵票圖稿中的過失,會造成一千萬張郵票同樣的過失。通過這次實踐,我認識到:一個郵票設計者要忠於自己的職責,對自己的畫稿要不斷探索。郵票雖小,但如何經營那方寸之地,卻有無盡深奧的學問。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