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薩克·牛頓(Issac Newton, 1642-1727)是人們非常熟悉的科學家,他在數學、物理學以及天文學方面都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我們大多數人從中學就開始學習牛頓的理論,比如光的分析、萬有引力等等。到了大學,還會學到微積分。在人們心目中,牛頓總是以科學家的面目出現。但實際上,牛頓搞科學研究的時間大約只有30年,而他在英國皇家鑄幣局搞「金融工作」也達30年之久。

牛頓在劍橋大學的教學生活並不愉快,幾乎很少有學生能聽懂他在說什麼,所以他有點曲高和寡。而且大學教師的收入也不高,日子緊巴巴的。於是經當時的英格蘭財政大臣查爾斯·蒙塔古爵士推薦,牛頓於1696年來到英國皇家鑄幣局擔任監督。這一職務相當於國王在鑄幣局的代表,其實是個閑差,但薪水很高,足以改善牛頓的清貧生活了。1699年,牛頓又當上了鑄幣局局長,參與到國家貨幣政策討論和決策當中,並負責實施議會通過的關於整頓貨幣的法案。據說他那時一年的薪水可以造四個格林威治天文臺。牛頓終於過上了體面、富足的生活。 從1696年到牛頓去世的1727年,牛頓前後在皇家鑄幣局工作了三十多年,當了27年的鑄幣局局長。正是在這一期間,英國由銀本位制轉向了事實上的金本位制。《貨幣史:從公元800年起》的作者喬恩認為,「在牛頓改革之後,聯合王國轉向了事實上的金本位制,並且在1816年被正式確定下來」。(直到19世紀後期),「金銀兌換率自從牛頓1696年貨幣重鑄以來一直保持相當穩定」。1705年,由於牛頓的科學成就和在鑄幣局任職期間的功勞,英國女王授予他貴族稱號,牛頓因此被褒獎為伊薩克爵士。 我們知道,貴金屬充當貨幣,必然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即如果不足值的貨幣大量存在於流通領域,並且人們普遍按照面值來接受貨幣,那麼持有足值的貨幣進行交換就不合算,足值的貨幣便會越來越少,不足值的貨幣會越來越多。劣幣驅逐良幣會導致國家信用和統治者的權威擔保的貨幣信用受損,國家貨幣體系陷入癱瘓。於是,當時國家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回收貨幣進行重新鑄造並確定新的價值。 但價值如何確定就有很大的爭議,是按照票麵價值(計算單位)來定還是按照實際含金屬的重量(金屬重量)來定就有很大的學問了。當時的財政大臣朗茲認為應該按照票面的價值來確定貨幣單位。而哲學家洛克認為應當遵循舊制,按照原有標準重鑄貨幣以代替流通中的舊硬幣。牛頓開始是支持洛克的,他堅持認為銀幣是本位幣,本位幣不能被改變。最後,牛頓和洛克的建議獲得了議會的支持和認同。 決定實施貨幣重鑄以後,皇家鑄幣局和另外六個較小的鑄幣局同時開工鑄造新幣。但是鑄幣局的產量要比預想的少的多。由於大量的白銀流失,鑄幣局幾乎無銀可鑄。所以,到1696年6月底,只有12%的銀幣重新回到了流通之中。雖然牛頓在鑄幣的重量和純度上實行了最嚴格的標準,但是那也無濟於事。直到1699年,貨幣重鑄也沒有完成。 牛頓注意到,一個金路易在法國價值為17先令舊便士,而在英格蘭為17先令6便士,這就使得金子大量流入倫敦。而銀塊的價格繼續高於銀幣所代表的價格,貨幣重鑄的努力幾乎沒有任何用處。在貨幣重鑄期間投入到流通中的700萬英鎊銀幣很快就退出了流通。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717年。形勢的發展實際上導致了原定的貨幣重鑄失敗。 在1717年9月21日的貨幣報告中,牛頓分析了歐洲各國以及中國、日本、東印度的金銀價格情況,認為英國當時的白銀短缺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隨著黃金的大量流入,人們已經開始拒絕使用銀子進行支付。即使接受銀子,支付者也要付出額外的費用。而且,黃金的大量流入也使金價自動的回落了。牛頓認為當時英國尚有很多銀器,把這些銀器拿來進行鑄幣也能解決白銀短缺的問題。但是,既然存在金銀利差,黃金仍然會持續不斷的流入英國,因此他不主張用白銀進行鑄幣了,因為黃金事實上已經成為英國的本位幣。於是,牛頓建議將黃金價格定為每金衡盎司(純度為0.9)3英鎊17先令10 (10又二分之一)便士。雖然金本位的形成不但依賴於黃金價格的固定,也有賴於白銀地位的變化。而且,直到1774年白銀的非貨幣化才完成,但不可否認,牛頓的改革為金本位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美國著名的經濟史學家金德爾伯格在《西歐金融史》中的貨幣大事年表當中除了列入了1696年貨幣重鑄以外,還列入了這樣一個條目:1717年,牛頓將黃金價格定為每金衡盎司(純度為0.9)3英鎊17先令10 (10又二分之一)便士。並且評價到,「1717年英鎊按黃金固定了價格,這個價格一直延續到1931年,其中從1797年至1819年之間和1914年至1925年之間中斷過。」 1774年的貨幣重鑄取消了銀作為通貨的地位。1816年6月22日,在利物浦的主持下,英國議會通過法案,規定沙弗林金幣用22開(11盎司或者91.67%的純度)標準金鑄造,重量為123.27447格令,含純金113.0016格令。這個法案使得白銀處於從屬地位,法定銀幣只有2英鎊,而且在鑄造的時候有意讓銀幣重量不足。雖然固有的金銀兌換率不穩定問題依然存在,但是,「以銀作為輔幣的金本位制運轉良好,並且一直保持到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實際上還維持到了戰後」。

牛頓的金融貢獻雖然可能是偶然的,但卻是巨大的。金本位制對後來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牛頓的金融貢獻絲毫不亞於其在自然科學上的貢獻。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