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業回顧:整車銷量高增長,電池強者恆強

1.1、新能源汽車:新品週期來臨,消費層次升級

2018年汽車市場低迷,消費需求萎縮,市場景氣度下滑。2018 年 1-11 月汽車銷量2542萬輛,同比下滑 1.7%。其中,乘用車銷量 2148 萬輛,同 比下滑 2.77%。在整體市場消費意願不強的環境下,新能源汽車成為汽車行 業為數不多的亮點。18 年 1-11 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為103.0萬輛, 與 2017 年同期的 60.9 萬輛相比,增長了68.0%,其中新能源商用車銷量 14.4 萬輛,同比增長7.8%;乘用車銷量88.6萬輛,同比增長 84.8%。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1張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2張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3張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4張

1.1.1、新品週期來臨,產品品質提升

截至 2018 年11月,22 家乘用車廠商先後於 2018 年內推出了49款改 款換代車型,45 款全新車型。其中純電動車型共 72 款,插電混合動力車型 共 22 款。45 款全新車型在 18 年的銷量為 18.7 萬輛,佔總銷量的 21.1%。2018年 1-11 月,累計銷量前十的插電混合動力車型中有 9 款是改款或是全 新車型;累計銷量前十的純電動車型中有 7 款車是改款或是全新車型。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5張

補貼政策推動純電動乘用車續駛里程提高的作用立竿見影。2018 年 6 月新補貼政策正式實行後,續駛里程超過300公里的車型的銷量佔比大幅提 升,從 2017 年的 24%,提升至 18 年 1-11 月的 50.6%。18 年 6 月實施新 補貼政策後,續駛里程超過 300 公里的車型的銷量佔比達到了 62.1%。

2018年,各大廠商對車型進行了換代或改款,提高車型的續駛里程。 表 1 列出了主要的改款換代車型。這批車型的續駛里程中位數從 200km 提 升至 301km,2017 年續駛里程超過 300 公里的車型數為6個,2018 年增加 至 15 個。

企業提升車型的續駛里程一方面是受補貼政策的推動,但長期看是企業 為滿足消費需求、提升產品力所作的主動應對措施。我們整理了2018年不 同續駛里程車型的補貼前價格分佈。續駛里程 300-400 公里範圍的車型價格 中位數與續駛里程 250-300 公里的相近。同時更寬的價格帶反應出企業重點 佈局的車型都在向續駛里程 300 公里以上的車型集中。高續駛里程車型相對 低續駛里程車型具有了較高的性價比。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6張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7張

1.1.2、消費層次提升

2018年 1-11 月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 88.6 萬輛,同比增長84.8%。其 中,轎車累計銷售 58.5 萬輛,同比增長62.5%;SUV 累計銷售26.2萬輛, 同比增長 227.6%;MPV 累計銷售3.9萬輛,同比增長 37.5%。

因為 2017 年基數較低,SUV2018 年銷量同比增長迅速,市場份額大幅 提升,從 2017 年全年的 16.6%提升至 2018 年 1-11 月的 29.5%。SUV 的放 量主要得益於17後半年,廠商密集推出了 26 款全新 SUV 車型。全新推出 的 SUV在 18 年 1-11 月的累計銷量達到了9.1萬輛,佔 SUV 銷量的 35%, 超過 2017 年同期 SUV 總銷量。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8張

2018年之前,新能源乘用車以微型車居多。2017 年微型車市場份額達 到 57.2%,2018 年補貼新政實施以後,18 年6-11月微型車市場份額下降到 31.8%。取而代之的是小型車份額從 17 年的 4.6%增加至 13.3%,緊湊型車 份額從 17 年的33.3%提升至 42.1%。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9張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10張

2018年 6 月施行新補貼政策後,高價位車型的銷量佔比增長明顯。1 月 份,補貼前售價 10 萬元以上車型佔比49.4%。在 6 月份,佔比提升至62.1%。 在 10 月份,高價位車銷量佔比有所回落,但平均售價仍然保持高於上半年 的水平。整體看,18年消費者購車意願逐漸向高價位車型傾斜。這與高級別 車型(緊湊型、中型、中大型)銷量佔比提升相互印證。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11張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12張

從供給側分析,2018 年後廠商投放的新車型、換代改款車型官方指導價整體高於過去的水平。這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平均價格提高至 23 萬左右; 另一方面部分產品逐步探入高端消費市場。以榮威 Marvel X、蔚來 ES8、比 亞迪唐為代表的新車型價格已經觸及30萬元以上。

1.2、動力電池:強者恆強,三元電池已成主流

根據高工產研鋰電研究院的數據,2017 年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 36.2Gwh,同比增長 29.4%;2018 年 1-11 月,動力電池裝機量 43.6Gwh, 同比增長 77.0%。總體來看,2018 年以來,乘用車動力電池裝機量佔比同 比 2017 年提升 24.3pcts,客車動力電池裝機量佔比同比下降 10.7pcts,專 用車動力電池裝機量佔比同比下降13.6pcts;三元電池裝機量佔比同比 2017 年提升 12.2pcts,磷酸鐵鋰電池裝機量佔比同比下降 13.4pcts。

分車型來看:

乘用車用動力電池:2017 年新能源乘用車動力電池裝機量合計 13.71Gwh,佔比為 37.6%;2018 年 1-11 月裝機量合計 27.01Gwh, 佔比為 61.9%。

客車用動力電池:2017 年新能源客車動力電池裝機量合計 14.31Gwh,佔比為 39.3%;2018 年 1-11 月裝機量合計 12.48Gwh, 佔比為 28.6%。

專用車用動力電池:2017 年新能源專用車動力電池裝機量合計 8.41Gwh,佔比為 23.1%;2018 年 1-11 月裝機量合計 4.14Gwh, 佔比為 9.5%。

按照電池技術路線來看:

三元電池:2017 年國內三元動力電池裝機量 16.15Gwh,同比增長 150.0%,佔比 44.6%,同比提升21.7pcts;2018 年1-11月,三 元動力電池裝機量 24.66Gwh,佔比 56.8%。

磷酸鐵鋰電池:2017 年國內磷酸鐵鋰動力電池裝機量 17.97Gwh, 同比下滑 11.6%,佔比 49.6%,同比下降 22.5pcts;2018 年 1-11 月,磷酸鐵鋰動力電池裝機量 15.72Gwh,佔比 36.2%。

錳酸鋰電池:2017 年國內錳酸鋰動力電池裝機量 1.54Gwh,同比 增長 60.4%,佔比 4.3%,同比提升 0.8pcts;2018 年 1-11 月,錳 酸鋰動力電池裝機量 0.67Gwh,佔比 1.5%。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13張

按照電池形狀來看,2018 年 1-11 月,國內方形動力電池裝機量為32.48Gwh,佔比 75%;軟包動力電池裝機量為 5.78Gwh,佔比 13%;圓柱 動力電池裝機量為 5.37Ghw,佔比 12%。

2017 年,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前三的企業為寧德時代、比亞迪、 沃特瑪,裝機量分別為10.58/5.66/2.41Gwh,市佔率分別為 29.2%/15.6%/6.7%。2018 年 1-11 月,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前三的企業分 別為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裝機量分別為 17.9/9.6/2.3Gwh,市佔 率分別為 41.1%/22.0%/5.3%。總體來看,第一梯隊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市 場份額相對領先,且龍頭份額不斷提升。2、整車需求端能否持續高增長?

2.1、補貼退坡難壓消費需求

從 2009 年開始實行的補貼政策是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起步發展的主要 助推力。經過近 10 年的演變,補貼政策也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2009 年—2012 年):試點推廣(公共服務領域25 個試點 城市 + 私人購買 6 個試點城市),私有購買和公共服務分開補貼,補貼金 額高,技術條件要求低,首次提出減免車船稅;

第二階段(2013 年—2016 年):補貼範圍擴大至全國,提出補貼退坡 機制,油電混合動力汽車不再享有補貼優惠,提出免徵購置稅,車輛根據性能高低分段補貼。2016 年建立了新的補貼車型目錄,政策要求破除地方保 護,嚴查騙補行為;

第三階段(2017 年—現在):技術條件要求更高、更細,車輛安裝監 控設備,非個人用戶需滿足規定行駛里程方可獲得補貼。2017 年起地方補 貼不超過國補的一半。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14張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15張

2.2、雙積分接力,助力增長

2017 年 9 月 27 日,工信部、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公 布《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雙積分 政策正式落地。雙積分政策是一種改善乘用車供給側結構的懲罰性措施,目 的在於倒逼乘用車企業降低車輛能耗水平,增加新能源汽車供給。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16張

根據雙積分計算規則,企業提高新能源汽車產量在總產量的佔比,不但 有利於增加企業新能源汽車積分(NEV 積分),也能夠降低企業平均燃料消 耗量,增加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CAFC 積分)。其中,增加純電動車 型產量所帶來的邊際效應更高。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17張

根據工信部的數據,2017 年度中國境內 130 家乘用車企業共生產/進口 乘用車 2469.29 萬輛(含新能源乘用車,不含出口乘用車,下同),行業平 均整車整備質量為 1438 公斤,平均燃料消耗量實際值為 6.05 升/100 公里, 燃料消耗量正積分為 1238.14 萬分,燃料消耗量負積分為 168.90 萬分,新 能源汽車正積分為 179.32 萬分。整體上看,2017 年不論是 CAFC 積分還是 NEV 積分都有充足的餘量。但是,考慮到 19 年、20 年雙積分規則收緊,屆 時新能源乘用車產量仍然有不小的缺口。

下面我們將基於 2017 年的積分數據(2018 年積分數據還未公佈)對2019 年和 2020 年的 CAFC 積分和 NEV 積分進行預測,並以此估算未來兩 年的新能源汽車缺口。

2019 年新能源汽車缺口預測

在 2017 年工信部公佈的雙積分覈算數據基礎上,我們分別設置兩種情 景假設預測2019 年的新能源乘用車生產進口量。通過計算使得 NEV 積分為 正,並且 NEV 有足夠的正積分來沖抵 CAFC 負積分,從而求出新能源乘用 車生產進口量。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18張

結果顯示,在樂觀預測油耗降低、純電車型續駛里程提升顯著的情景下(情景假設 1),2019 年新能源乘用車生產進口量需要達到 122 萬輛。在 悲觀情景下(情景假設2),則需要約 155 萬輛的新能源乘用車來滿足雙積 分要求。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19張

2020 年新能源汽車缺口預測

同樣的方式,在樂觀預測下,2020 年需求的新能源乘用車生產進口量為 226 萬輛。對應 2017 年-2020 年復合增速為 57.3%,乘用車市場滲透率 9%; 在悲觀預測下,則需要約 268 萬量的新能源乘用車來滿足雙積分要求。對應 2017 年-2020 年復合增速為 66.4%,乘用車市場滲透率 10.5%。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20張

雙積分接棒補貼,政策風格由獎勵式鼓勵切換為懲罰式要求,迫使包括 合資在內的更多企業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投入。雙積分政策的實施優化 產業供給側結構,引導和帶動市場消費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推動汽車產業向 節能減排的方向快速發展。

2.3、新能源汽車需求旺盛,消費結構優化

根據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17 年中國六城市新能源汽車消費者調查報告》,首先對六個城市進行分類,北京和上海對新能源汽車給予號牌優惠+不限行政策+補貼政策,成都和武漢給予不限行政策+補貼政策,石家莊和臨沂僅有補貼政策。調查結論顯示:

(1) 新能源汽車的主要用途是上下班代步和接送家人/孩子;

(2) 在北京和上海(號牌優惠+不限行政策+補貼政策),新能源汽 車主要作為家庭首輛車;在其他四個城市,新能源汽車主要作為 家庭第二輛車使用;

(3) 在北京和上海(號牌優惠+不限行政策+補貼政策),號牌優惠 政策是激勵購車的決定性因素,如果取消號牌優惠政策,將有75%的車主放棄購買新能源汽車;

(4) 在成都和武漢(不限行政策+補貼政策),補貼政策是激勵購車 的決定性因素。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21張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22張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23張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24張

總體來看,新能源汽車號牌優惠政策是決定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的主要因 素,之後依次是補貼政策和限行政策。2018 年,消費者對新能源乘用車的 接受程度在提升,願意購買性能和品質更優的車型。相比於過去,補貼因素 對銷量的影響在減弱。廠商能夠提供、消費者願意購買的良性局面正在形成。

企業高品質產品投放加速、消費者購買意願提升——形成這些市場特點 的背後,是政策主導逐步向市場主導轉變的體現。這種轉變符合產業發展方 向,在未來 2-3 年內必然會更加有效地促進整個行業的升級。因此,我們認 為 2019 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會依然能夠保持較高增速,同時消費結構進一 步優化。

展望 2019 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在補貼政策和雙積分政策的推動下,新 能源乘用車供給側結構進一步優化,高品質車型引領市場。新能源汽車消費 需求依然保持旺盛,考慮整體經濟環境的負面影響,預計 2019 年新能源乘 用車銷量約 140 萬輛(同比+35%),續駛里程超過 300 公里車型佔比達到 80%,純電動車型佔比 25%。商用車市場受 19 年補貼退坡影響,銷量依舊 增長乏力,預計 2019 年銷量為 20 萬輛。3、鋰電產業鏈盈利能力怎樣變化?

3.1、鋰電產業鏈盈利能力承壓

我們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樣本股的跟蹤顯示,絕大部分環節收入增速出 現回落,鈷系正極材料收入增速由 2017 年報的 94%下降至 2018 年中報的 41%;磷酸鐵鋰收入增速由 17.1%下降至 10.7%;隔膜收入增速由 29.7%下 降至 1.2%;電解液收入增速由 8.4%下降至 6.9%;負極材料收入增速由 28% 上升至 33%;動力電池收入增速由 44%下降至 32%。

毛利率變化方面,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各環節仍然處於下跌趨勢中,鈷系 正極材料毛利率在 2017 年+2.4pcts,而 2018 年中報-6pcts;磷酸鐵鋰正極 材料毛利率為-6.5pcts/-6.1pcts;負極材料毛利率為-1.3pcts/-5.9pcts;隔膜 毛利率為-3.5pcts/-14.3pcts;電解液毛利率為-6.8pcts/-11.8pcts;動力電池 毛利率為-1.8pcts/-4.6pcts。

3.2、鋰電材料:靜待調整,龍頭優勢顯現

根據化學與物理電源協會等統計的數據,2018 年以來,三元正極材料(523)價格由 21-22 萬元/噸下跌至 16-17 萬元/噸,跌幅約 20%;磷酸鐵 鋰正極材料價格由 8.5 萬元/噸下跌至 6 萬元/噸,跌幅接近 30%;中端濕法 隔膜價格由 4.5 元/平方米下跌至約 2 元/平方米,跌幅為 57%;電解液價格 由 4.5-5 萬元/噸下跌至 4 萬元/噸,跌幅約 18%;中端負極材料價格由 5-6 萬元/噸下跌至 4.5-5.8 萬元/噸,跌幅約 6%。

3.3、動力電池:CATL 優勢擴大,盈利穩定

動力電池是電動車成本的主要構成部分,補貼退坡影響下,動力電池價 格將在中長期處於下降通道。以寧德時代為例,2017 年動力電池系統價格 為 1.41 元/Wh,同比下降 31.6%,2014-2017 年年均復合降幅為 21.3%。過 去幾年,在技術進步及規模效應等因素的影響下,動力電池的成本也在持續 下降。電池價格的影響因素來自多個方面,包括供求關系變化、規模效應、 材料成本優化等。

供求關系變化:2013 年以來,大量企業進入動力電池領域,整體 產能大幅增加,盡管動力電池出現了結構性產能過剩的跡象,但動 力電池供給的增加使得新能源汽車整車成本出現明顯下降;

規模效應:2014 年以來,各動力電池廠商紛紛實施擴產計劃,且 明顯改進了生產工藝,規模效應成為動力電池下降的關鍵因素;

材料成本優化:在動力電池中,材料成本佔比約為 80%,近年來, 鋰電材料的價格總體處於下降通道。

補貼退坡背景下,目前動力電池環節正處於行業產能出清的階段,龍頭效應正在顯現。根據 GGII 發布的數據,國內動力電池行業集中度總體呈現 集中趨勢。2017 年,寧德時代/比亞迪裝機量市場份額分別為 29%/16%,2018 年兩家公司的市場份額分別增長至 41%/22%,CR2 由 45%提升至 63%;第 二梯隊中,市場份額變化明顯,孚能科技等企業增長強勁,CR5 由 2017 年 的 62%提升至 76%。總體來看,動力電池市場份額繼續向頭部廠商集中。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25張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26張

綜上所述,(1)動力電池環節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市佔率合計已超過 60%,比亞迪電池仍然以自供為主,寧德時代對上下游的議價能力繼續增強。(2)鋰電材料價格不斷下行,動力電池成本端逐漸改善。因此,在補貼退 出之前,寧德時代的盈利能力總體依然強勁。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27張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28張

4、全球化競爭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4.1、競爭升級,全球化競爭暗流湧動

近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經歷了從全面產能擴張到競爭升溫、集 中度提升的過程,在政策保護下,國內、國外的發展相對獨立。預計補貼政 策退出後,2021 年起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將迎來全球化競爭的新階段。

2018 年以來,全球主流車企的電動化進程明顯加快。作為新興造車勢 力的代表,特斯拉 Model 3 在 2018Q3 的周平均產量達到 4,437 輛,其中最 後一週產量超過 5,300 輛,其生產系統在 2018Q3 已達到穩定狀態。該季度 特斯拉實現凈利潤2.55 億美元,結束了長達 7 個季度的虧損,Model 3 也成 為美國乘用車銷售收入最高的車型,從銷量排名來看,單季度銷量排在全美 第五名。傳統車企方面,寶馬、戴姆勒、大眾等也在加快推進其電動車戰略。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29張

2017 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 121.3 萬輛,同比增長 59.9%,其中國 內新能源汽車乘用車銷量為 57.62 萬輛,佔全球比重由 2015 年的 42.2%提 升至 2017 年的 47.5%。中國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隨着補 貼政策的退出,中國將成為全球化競爭的主戰場。

4.2、動力電池:直接競爭時代來臨,歐洲、中國是主戰場

從全球範圍來看,主流動力電池廠商主要集中在東亞地區,包括寧德時代、松下、LG 化學和三星 SDI 等。過去幾年,由於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 存在,國內外動力電池企業之間幾乎沒有直接競爭,但在補貼政策退出的預期下,海外動力電池廠商正在推進其中國產能的落地;同時,寧德時代等國 內電池企業也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國內外動力電池企業之間的直接競爭正 在升溫。

我們通過以下幾個角度對這四家電池廠進行比較研究。

出貨量:2015/2016/2017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出貨量分別為 2.2/6.8/11.8Gwh,2016/2017 年同比增長 210.5%/74.1%;松下動力電池出 貨量分別為 4.6/7.2/10Gwh,分別同比增長 70.4%/56.5%/38.9%;LG 化學 動力電池出貨量分別為 1.4/1.8/4.9Gwh,2016/2017 年同比增長 49.2%/149.0%;三星 SDI 動力電池出貨量分別為 1.1/1.3/2.4Gwh, 2016/2017 年同比增長 18.2%/84.6%。從全球出貨量排名來看,2015 年、 2016 年松下均為全球第一,但 2017 年被寧德時代超越。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30張

配套車企:寧德時代已覆蓋國內乘用車、客車、專用車領域的主流客戶。 在深厚的技術、工藝經驗支撐下,公司已經在國內動力電池領域獲得先發優 勢,海外車企也已覆蓋大眾、戴姆勒、寶馬等;松下動力電池的核心客戶為 特斯拉,其他客戶還包括大眾、通用等。根據公司公告,2017 年,松下動 力電池已供貨車型/已收到訂單車型/待合作車型分別為 58 款/16 款/74 款, 2015-2017 年已供貨車型逐年增長,分別為 45/50/58 款。其中,截至 2018 年 3 月 31 日,配套客戶中日本/歐洲/美國的整車企業分別為 6/4/2 家;LG 化學核心客戶為通用、雷諾、現代起亞、沃爾沃、CT&T 等,主要配套車型 有雪佛蘭 Bolt、Volt、雷諾 Zoe;三星 SDI 核心客戶包括大眾、克萊斯勒、 馬恆達、Lucid Motors 等。主要配套車型有寶馬的 Megacity、i3(EV)、i8 (PHEV)以及 X5、330e 等,還有菲亞特(Fiat500EV)、保時捷(Cayenne S)、奧迪(e-tron)、奔馳(S-Class)等頂尖車企的重要車型。

產能規劃及工廠佈局:四家動力電池廠商 2020 年的規劃產能均超過 50Gwh。從具體的工廠佈局來看,寧德時代產能主要集中在中國,海外工廠(德國)正在加速建設;松下產能主要分佈在美國和日本,也在積極推進中 國工廠的擴產;LG 化學和三星 SDI 在歐洲、中國、韓國和美國均有佈局, 中國工廠的擴產加速推進。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31張

技術佈局:寧德時代技術路線以方形電池為主,軟包電池佈局正在加速 推進,正極材料體係為 NCM;松下動力電池技術路線主要是圓柱型,正極 材料體係為 NCA;LG 化學動力電池技術路線以軟包為主,正極材料體係為 NCM;三星 SDI 動力電池技術路線以方形電池為主,正極材料體係為 NCM。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32張

2019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鏈深度分析 汽車 第33張

總體來看,中日韓三國的動力電池廠商已經完成對本土整車企業的布 局;在北美市場,松下和特斯拉充分綁定,通用也是 LG 化學的核心客戶; 歐洲傳統整車企業較多,是未來的主戰場之一,韓國動力電池企業(LG 化 學、三星 SDI 及 SKI)佈局領先,中國動力電池企業(CATL、孚能科技等) 正在憑借成本優勢及服務優勢加速切入;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在 中高端車型的競爭會日趨激烈,主要看點在於電池企業對合資品牌份額的爭 奪,國內二線動力電池企業競爭壓力劇增。

4.3、鋰電材料:有望受益於全球化競爭

我們認為,國內鋰電材料環節有望受益於全球化競爭。首先,我國已經 擁有全球最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而且大部分企業與海外競爭對手的差 距迅速縮小,個別企業已經具備和海外龍頭競爭的實力;其次,日韓電池廠 商的動力電池業務盈利壓力較大,引入高性價比的材料供應商是必然選擇; 最後,對於日韓電池廠在中國境內的產能,國內供應商在服務、響應速度等 方面擁有天然優勢。

我們對寧德時代和三家海外電池廠的財務數據進行比較,2017 年 CATL 的凈利率為 21%,而松下的圓柱動力電池尚未實現盈利,LG 和三星 SDI 也 有較大的盈利壓力。

在 3C 電池和儲能電池領域,國內鋰電材料龍頭企業已經和海外電池廠 建立了穩定的供應關系。海外動力電池企業正在加速測試中國供應商的產 品,預計 2019 年起測試結果會逐步落地。盡管鋰電材料企業仍然處於毛利 率下滑的階段,但海外電池廠的國產化有望推動其出貨量快速增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