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東晉方面是以謝安為統帥、謝玄為先鋒大都督的謝氏家族為指揮,陳郡謝氏頂級門閥、人才輩出,正是最鼎盛的時期,謝玄的北府軍又是訓練有素,兵精將足。東晉面臨滅頂之災時內部反而上下一心,軍民同仇敵愾,兼之坐擁長江天險,可以說東晉方面雖然人數十倍劣勢於敵,但基本上算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決戰前夕,謝玄派遣廣陵相劉牢之率五千人奔襲洛澗,首戰告捷,盡驅淮水以南的敵兵,使晉軍方面無北顧之憂,致此雙方主力對峙於淝水兩岸。但是雙方的膠著狀態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先鋒大都督謝玄發現了敵軍的致命弱點:"敵軍八十萬大軍如果緩緩進軍,步步為營,我軍基本毫無勝算,但是現在卻擁擠於淝水一岸,此乃包原隰阻之地,乃兵家大忌。敵軍雖十倍於我軍,但實際對陣的時候,與我軍接觸的只有其軍前部,如若集中優勢迅速擊潰其首,前軍一敗,退無可退,後軍不知前軍戰況,進退維谷,必然導致前後踩踏,陣腳大亂,八十萬大軍如果陣腳大亂那將瞬間潰不成軍,此乃上天賜我用兵之機"。於是謝玄主動致信苻堅,示敵以弱,說道「貴軍遠道而來不就是希望速戰速決,我們也有此意,那麼請貴軍主動後撤,留出決戰之地,讓我們的部隊渡河過去跟你們決戰」。苻堅嬌狂,自恃雄兵百萬,先讓謝玄部隊過來,以逸待勞,再用十萬鐵騎直接發起衝鋒,晉軍豈不瞬間化為齏粉,於是就答應了謝玄的請求。

當苻堅下令部隊後撤的那一瞬間,謝玄意識到戰機一到,與謝琰、桓伊等將領立即帶領八千精銳速度渡過淝水。苻堅大軍有素後退談何容易,後退命令一下,立馬亂了陣腳。此時,謝玄率領八千精銳懷著必死的決心如天降神兵殺入前秦軍,秦軍前部抵擋不住立馬潰敗奔逃,又因大軍擁擠於包原隰阻之地,失去騰挪餘地,立時陣腳大亂,再也控制不住。苻堅中箭、大將苻融被殺,自相踐踏、投水而死者不計其數。其餘人馬皆丟盔棄甲連夜逃走。謝玄下令全軍追擊、趁勢猛攻,導致前秦軍兵敗如山倒,逃走人馬聽到風聲鶴唳,皆以為追兵將至,心膽俱裂,再加上挨餓受凍,死去的有十之七八。至此淝水大戰以東晉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北府兵主--謝玄

此戰中謝玄臨危不亂,以驚人的軍事天賦,幾乎憑藉一己之力擊潰前秦軍。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人,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三萬人馬尚且完好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甚至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們再次分裂。淝水之戰挽救了東晉,遏制了北方少數名族的南下侵擾,最為關鍵的是使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使之從「五胡亂華」後得到喘息之機,埋下了漢文化重新崛起之種,謝玄本人也因此戰留下了「小兒輩,大破賊」的千古佳話。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之一,後人分析東晉取勝的原因時,往往著眼於前秦皇帝苻堅驕傲輕敵,前秦軍隊各懷異志,降將朱序陣前反水等運氣因素,從而忽視乃至否定了東晉主將謝玄的軍事才能和其軍隊的戰鬥力。

不是一般的強。 中國人都知道,宋朝的岳飛有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岳家軍,令敵人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嘆;明朝的戚繼光有一支保家衛國、抵禦外侮的戚家軍,把倭寇打得狼奔豕突,永遠退回了日本本島;謝玄也有一支這樣的軍隊,只不過名字不叫謝家軍,而是叫「北府軍」。 北府軍是謝玄一手創建起來的,堪稱白手起家的典範,之所以在歷史上的名氣不如岳家軍和戚家軍響亮,很大一個原因是謝玄之後的領導人出了問題。

公元4世紀60年代,氐族建立的前秦日漸強大,十年間先後滅掉了東面的前燕,西面的仇池、前涼,北面的代國等割據政權,於376年把北方的廣大土地都納入了版圖,並且將軍事勢力延伸到了現在的新疆和四川。早在統一北方之前,前秦皇帝苻堅就已經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了南方的東晉,一而再、再而三地進犯東晉北部邊境。當時主持東晉政事的是一代名相謝安,他對此深為憂慮,預感將來秦晉兩國間必有一場大戰,於是開始物色能夠治軍統兵,且赤心報國的將帥級人物,這時,他想到了侄子謝玄。

俗話說「知子莫若父」,對於謝安、謝玄而言則是「知侄莫若叔」,因為謝玄自幼喪父,是由謝安撫養成人的。謝玄自幼聰明過人,堪比芝蘭玉樹,步入仕途後做事細心縝密,用人各盡其能,充分顯示出了治國治軍之才。 公元377年,謝安「舉賢不避親」,推薦謝玄統率江北諸路軍馬,兼任廣陵相。 謝玄來到廣陵(在今江蘇中部)之後,強烈感受到集中於此的北方流民間洋溢著的復仇雪恥、收復失地的激昂情緒,感動之餘,他決定從流民中招募勇士組建一支嶄新的軍隊。 謝玄的招兵令發布之後,大批年輕力壯的北方勇士應徵入伍,其中就包括後來成為名將的劉牢之、何謙、諸葛侃、孫無終、高衡、劉軌、田洛等人。這支軍隊中的大部分將士和氐、羯、羌、鮮卑、匈奴等胡人有著血海深仇,他們同仇敵愾,日夜操練,時刻準備著上陣殺敵,一雪前恥。

公元378年,前秦軍隊兵分兩路入寇東晉,西路軍來勢洶洶,不久攻陷襄陽,名將朱序不幸被俘;東路軍則包圍了重鎮彭城(今江蘇徐州),東晉北部邊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告急態勢。謝玄組建的新軍在這樣的危急時刻開赴前線,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向百姓和朝廷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謝玄對外宣稱要進攻前秦軍輜重所在的留城,然後聲東擊西,暗中派遣精兵解了彭城之圍,直殺得敵軍丟盔棄甲,抱頭鼠竄。 前秦軍不甘心就此結束戰爭,他們繞過彭城,向淮河南岸的三阿(在今江蘇高郵境內)發起猛攻。此時,攻佔襄陽的前秦軍的一部分趕來助戰,這支軍隊乘著勝利的餘威很快就攻陷了三阿附近的盱眙城,城中將士死傷慘重。正在路上的東晉各地援軍得到消息紛紛撤退,只有謝玄的隊伍依舊毫不畏懼,勇往直前。 在謝玄的率領之下,劉牢之、何謙、諸葛侃等將領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先解了三阿之圍,又收復了盱眙,然後在白馬、君川等地幾次大破敵軍。在謝玄軍的沉重打擊下,侵入淮南的前秦軍幾乎全軍覆滅,只有幾個命大的傢伙逃回了北方。 謝玄組建的新軍一戰成名,名動天下,因為此戰後謝玄駐守的京口(今江蘇鎮江)又稱為北府,故這支軍隊被尊稱為「北府軍」。

公元383年,平定了國內叛亂,獲得了「國際尊崇」的苻堅又一次信心爆棚,不顧眾人反對,悍然發起了對東晉的進攻,於是,真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那場淝水之戰在歷史舞台上上演了。

淝水之戰的經過大家非常熟悉。但有兩個情節必須要濃墨重彩地描述一下,因為這足以證明謝玄領導的北府軍實力之強大。 其一,兩軍隔著淝水對峙之際,苻堅曾經和反對他進攻東晉的弟弟苻融登上壽陽城樓觀察敵情,當他看到晉軍軍容齊整、士氣正盛時,不由得面露懼色,悵然若失,對苻融說出了下面的話:「這也是勁敵,怎能說他們弱呀!」如果不是內心確實被北府軍的氣勢震撼到了,不可一世的苻堅大帝怎麼可能會向意見不同的弟弟示怯呢? 其二,謝玄從東面向淝水戰場進軍時,前秦軍已經攻佔了壽陽和鄖城,並且把戰線推進到了東邊的洛澗。為了阻擋晉軍西進,苻堅派梁成率領五萬精兵在洛澗前後部署了兩道防線,但當謝玄派出的猛將劉牢之率兵發起衝擊時,前秦軍的雙保險也是那麼的不堪一擊,北府軍的戰鬥力於此可見一斑。當時劉牢之手下只有五千士兵,僅僅是敵軍的十分之一,可他們毫無懼意,以一當十,以不可阻擋之勢衝垮了敵人的兩道防線,殺得敵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而且殺死了對方十員大將,其中包括主將梁成。隨後他又分兵控制了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的淮河渡口,為晉軍的最終決勝創造了一個重要條件

淝水之戰後,謝玄指揮北府軍乘勝收復了兗州、青州、司州、豫州的大片土地,等於攻取了前秦四分之一的國土。謝玄本來是有可能驅除胡虜出境、完全恢復故土的,但由於朝廷中的保守勢力滿足於偏安江南,不願意進行北伐,謝玄不得不遵從聖命,帶領北府軍含恨回師,空前絕後的北伐良機就此付諸東流,徒留一聲慨嘆…


那是不可能的。。。。

赤壁之戰孫劉聯盟孫劉加一起不過幾萬人,

曹操號稱百萬大軍,總數也就10萬上下吧。

淝水之戰號稱投鞭斷流,80萬,怎麼可能有這麼多。

就古代中國戰爭來說,這些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數量,大抵都是虛數。

也許國人會說,你放屁,歷史書記載的清清楚楚,怎麼是虛數?

我說,腦子清醒點,就知道怎麼回事。

遠古的歷史我們不知道真偽;

難道近代的歷史我們也不知道么?

明清民國,各種戰爭就比遠古戰爭大家了解的更為清楚。有明一朝,何曾有過如此大規模的軍隊作戰?薩爾滸之戰,萬曆朝鮮之役,滿清南下,平定準噶爾,大小金川,何曾有如此大規模的軍隊?便是民國混戰,哪裡有這麼龐大的軍隊?

清朝人口遠遠超過歷朝歷代,尚且不曾有如此龐大的軍隊規模,何談偏居一隅的地方政權呢?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采石磯之戰,以少勝多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總動輒別人百萬大軍,我們幾萬人戰而勝之之類的,那就是瞎扯的。


公元383年,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侵略,其中決定性戰役是淝水之戰,最終東晉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因此淝水之戰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據記載,當時秦軍緊逼淝水西岸布陣與晉軍隔岸對峙,指揮晉軍的謝玄用激將法想讓秦軍稍退容晉軍渡河再決勝負,秦軍諸將大部分反對,可苻堅認為可以讓軍隊稍向後退,當晉軍渡河時再衝殺就可勝利,就答應了謝玄的要求。可是在實行過程中,原東晉將領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叫:「秦軍敗了!」於是秦軍陣腳大亂,隨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

不過此戰近年來有人提出質疑,一方面質疑前秦兵力達不到八十萬之眾。從前秦統一北方的形式來看,前秦兵力達不到這個數量,就算有也不可能投入這麼多人,有很多軍隊還要分別駐守各個城鎮,且苻堅所帶來的部隊並沒有全部參戰,符融帶領的30萬兵馬被安排在了百餘里長的戰線上,所以淝水之戰的主要戰場當中前秦最多參戰不過10萬左右。

另一方面晉軍本來布置的防線時兵力就很多,隨著戰勢的推進又增加了8萬人,最終晉軍與秦軍在決戰時晉軍已達到了20萬兵馬。這麼一看此戰又成勢均力敵了。

不過最重要的是前秦軍隊大多是強征來的烏合之眾,軍事素養參差不齊,軍隊極其缺乏凝聚力,且北方的前秦軍隊經過長途跋涉,水土不服疫病較多,所以說此戰前秦軍的失控應該並非偶然事件。


公元383年,氐族統治者苻堅統一北方,決心南下滅晉,面對大軍壓境,晉內部矛盾暫緩和,派出八萬北府精兵北上,進抵淝水,面對九十萬秦軍,首先派劉牢之夜襲洛澗,殲秦軍一萬五千人,斬秦將梁成,進駐八公山,苻堅聞風喪膽,競將山上草木都當兵晉兵。晉兵向秦軍下戰書,要秦軍後退讓出陣地以求決戰,秦軍大多數將領不同意,可苻堅自恃兵多將廣,決計後退待晉軍半渡加以聚殲,令秦軍後撤,可秦軍軍心不穩,一退而不可遏止,加上指揮混亂無法穩住陣角。大亂,晉軍渡水猛攻,斬秦將苻融,乘勝追擊大獲全勝。苻堅身受箭傷,狼狽潰逃。至此淝水之戰以秦軍大敗晉軍全勝而告終。淝水獲勝,避免南方免受戰亂,同時也使東晉漢族政權繼續延續。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要參考當時的具體情況。前秦作為統一北方的王朝,是有大一統趨勢的,但是,當時北方經歷五胡亂華等百年的戰爭,抑制了北方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崛起,前秦在符堅的代理下,更有王猛的輔助,可謂如虎添翼。

但,我們必須從當時的民族分析,中原經歷戰爭頻繁,可以說前秦就像一個臨時拼湊起來的大廈,肥水之戰,80萬大軍也是臨時拼湊的,很多都是其他氏族的,成分較大,每一個人都不想犧牲自己的力量來成就前秦,調度不一,註定失敗。

在看,東晉這邊,沒有經濟太多的戰亂,得到發展,力量得到提升,相對穩定。所以這才是根本原因。


兩個原因,一方面東晉的軍隊的確還可以,門閥世家都還像過好日子。另一方面前秦符堅的部隊,所謂80萬魚龍混雜,能打的沒有多少。


即可禦敵千里,也可破釜沉舟的軍事人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