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義大利著名導演貝託魯奇於2018年11月去世,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多的中國人關注呢?原因就是他1986年在紫禁城拍攝了一部描述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一生的電影《末代皇帝》。片子本身也是獲獎無數,在1988年第60屆奧斯卡上獲得9項提名,最佳影片、導演、劇本、攝影、服裝設計、剪輯、音效和配樂,並且全部獲獎。這部片子是在紫禁城全景拍攝,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由政府全力支持的由西方人合作拍攝的電影,也創造了第一個獲準進入紫禁城實景拍攝電影的記錄。

80年代中國逐漸對外開放,由於溥儀的身份特殊,是封建社會的最後一位皇帝,是中國歷史一個階段轉折點的見證人。溥儀三歲登基,辛亥革命爆發後被廢除,宣告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皇朝結束。抗日戰爭爆發後又被日本人扶植成為滿洲國傀儡皇帝,後又被蘇聯俘虜,於1950年被遣送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和改造,1959年由毛主席親自簽發特赦令,獲得自由,成為新中國的一位合法公民。至於為什麼沒有殺溥儀,也是出於幾方面的考慮,第一、溥儀代表的是滿蒙兩族勢力,我們新中國號召的是全中華民族一家親,所以不殺溥儀可以團結滿蒙兩族和平相處。第二、溥儀的倒臺是代表這中國由封建社會像社會主義社會轉型的轉折點,封建社會的君主在新中國下被改造的成一位合法的公民,這對於穩定舊社會頑固腐朽勢力,促進新舊文化的融合起到關鍵的作用,像清朝遺民見到溥儀仍在下跪磕頭,但每次溥儀都會喝斥他們,大清已經亡了,哪來的什麼皇上,我現在是新中國的公民,不需要你們跪。三、溥儀在抗日期間只是被逼淪為傀儡,是被脅迫的,並不是主動去做日本人的走狗,就像縱觀他的一生,當上皇帝的無奈,沒有選擇的餘地。

所以基於以上幾點,拍攝這位末代皇帝的一生,是新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對外的一次宣傳,希望讓全世界的人們都瞭解新中國,瞭解中國是一個和平友愛的國家,瞭解中國由一個封建社會轉變成社會主義國家的歷程。所以《末代皇帝》由政府全力支持劇組在紫禁城實景拍攝,配合併出動了2000多名解放軍戰士出演,可見政府對此片的重視,這也是影片能稱為經典的原因之一。

再來說說太和殿,就是影視作品裡常說的金鑾殿,在明清的作用是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有些是影視作品裡說是皇帝上朝的地方,是錯誤的,主要是舉行皇帝登基大典、皇帝大婚、冊封皇后、點將出征、接受朝賀賜宴等活動的宮殿。因為《末代皇帝》電影中有一節溥儀三歲登基的橋段,所以在太和殿進行了部分拍攝工作。因為太和殿是故宮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宮殿,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摧殘,殘破不堪,有些承重的樑柱已經腐爛,所以太和殿長時間是處於封閉狀態,顯得很神祕。

我是薄面貧生,感謝您的關注和評論!


末代皇帝真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而且是唯一一部在紫禁城拍過的電影,在這之後,紫禁城從未對任何電影開放過。

說起原因,末代皇帝劇組在故宮頒布規定禁止一切劇組的拍攝活動前就提交了申請。而導演貝託魯奇是義大利的知名共產主義者,意識形態的因素成為了當局允許攝製組到紫禁城拍攝的重要原因。當時正直改革開放。

我們的當局也希望通過一部這樣的史詩電影來改變西方對我們古老國度的固有看法。

這因為這樣的歷史因素,才成就了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


在1986年由國外導演帶人拍攝,可能那個時候我們對文物的保護愛惜意識和力度沒現在高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