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478a000447cebe60b18e", "vname": "", "vid": "v02019ad0000bgbjsoak781ngjvda86g", "thumb_width": 640, "src_thumb_uri": "1478a000447cebe60b18e",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1478a000447cebe60b18e", "video_size": {"normal": {"duration": 21.8,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443966}}, "duration": 21.8, "file_sign": "eeaaf71aac9c8bb21db361457abc401c", "md5": "eeaaf71aac9c8bb21db361457abc401c", "vu": "v02019ad0000bgbjsoak781ngjvda86g"} --}

說白了就是對於近代歷史瞭解的少,太籠統,普通人可能不知道或瞭解的不夠。以電影的方式表達出來的話容易被大眾接受,也能弄個差不多的來龍去脈。


2018年11月26日,貝爾納多·貝爾託盧奇因癌症而去世,享年77歲,首先緬懷一下大師,具體的人物生平就不過多敘述了,下邊簡單聊一聊對於貝托里奇為什麼要拍《末代皇帝》這部電影給出一點自己的小見解。

首先,他在政治上很活躍,而且是個公認的馬克思主義者,而且還是義大利的共產黨員。貝託魯奇透過他的電影,表達自己的政見,所以他的電影很多都是自傳式的,同時也很具爭議性。他的政治電影在歷史上走在前列,就像1970年的電影《同流者》(The Conformist),在戲中他就批判法西斯思想,把國家和民族主義混為一談,還有一些公眾品味和集體回憶,電影講述墨索里尼企圖暗殺一個在巴黎的政治學者。

這樣一個整治活躍的共產黨員,並且還關注馬克思的電影人,拍一部關於中國的電影看來是有一定的邏輯上的道理。事實上,當時給中國政府的有兩個劇本,另一部是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的《人的命運》,最終《末代皇帝》入選。

那麼貝託魯奇拍攝本片的起源是什麼呢?在貝托里奇去世後,《末代皇帝》電影的副導演寧瀛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她和貝託魯奇是在1984年通過寧瀛的導演課的老師Gianni Amelio認識的,當時貝託魯奇就在計劃把溥儀的自傳小說《我的前半生》改編成電影。

後來寧瀛加入了貝託魯奇,然後作為副導演一起創作《末代皇帝》的劇本,收集歷史資料,做劇本的人物、情節、細節的補充和研發。《末代皇帝》整個劇本都是經過專家的核實,對於電影的創作貝托里奇有著做一部紀錄片那樣的嚴謹。

從這些採訪資料可以看出,貝託魯奇拍攝《末代皇帝》並沒有太複雜的個人動機,本質上只是想好好拍一個電影,無論是從籌備還是拍攝到最後電影成片的上映,都可以看出是一部純粹的好電影。就像北京拍攝《末代皇帝》期間,貝託魯奇回答記者採訪時說過,「我不會做別的事情,只會拍電影,所以只能做電影導演」。

回到末代皇帝電影本身,這是第一部在故宮取景的故事片(而非資料片),而且是完全清場移除護欄的取景,而九項奧斯卡大獎也證明瞭這部電影的魅力,影片中的場景至今依然是讓人津津樂道,想學習攝影或者攝像的人,都可以從這部片子中學習到一定的東西。

好的電影應該是超脫於政治的,個人覺得《末代皇帝》在這一點上做出來很好的平衡,在那個年代拍這樣的片子,而且有關於那些年的場景的描述,怎麼拍出來還能完整播放出來需要很大的取捨和平衡。就像很多人覺得《末代皇帝》有一些地方不忠於史實,其實電影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來源於事實但是又高於事實,畢竟不是紀錄片,不能要求完全都是記錄史實,所以這一點上的平衡,個人感覺並沒有太多的問題。就像《三國演義》跟歷史事實有很大的出入,但是還是四大名著之一,所以《末代皇帝》一樣是基於歷史,把很多內容故事化的演繹了出來。

有很多外國人拍中國題材的電影,拍的讓人不知所以然,並且還有很多有明顯的政治因素去拍,但是《末代皇帝》是選取了一個發生的中國的精彩的故事,然後加上不斷考證,拍出來最後比中國人自己拍的還要好很多,這本身是一件沒有任何值得質疑的事,只是值得我們深思。

這些年,很多國產電影在國內能取得很好的票房,但是走出國門基本就沒有任何聲音了,文化的差異和宣發固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隨著很多國內的公司走出去,比如說騰訊影業投資《毒液》,國內的電影其實應該有更多的機會能走向海外的。當年《末代皇帝》在美國和日本都很賣座,現在我們拍自己的電影卻沒有什麼能走出去的作品,即使是標榜成文藝片的那些,在國外造成的影響也微乎其微。這同樣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我是相信中國電影會越來越好,因為中國人總有一種能把有些事情做的很好的羣體,當然不知道真正好起來會是什麼時候。

(問題中人名應該為貝託魯奇,查詢了一下官方翻譯的,很少用貝托里奇的,基本都是使用貝託魯奇,百度百科和維基都是用的貝託魯奇)


不瞭解這個外國導演,拍《末代皇帝》應該是喜愛中國文化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