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卿位之爭》第8篇,範氏也稱士氏。晉國範氏源於祁姓,為唐國(據傳為堯之後裔封國)之後。周成王時期,滅掉唐國,將唐遷到杜邑,封伯爵。周成王又將唐地封給了弟弟叔虞,叔虞之子燮即位之後改國號為晉,故而,唐也就成為了晉的別號。周宣王時期,殺掉了犯顏直諫的杜伯(名不詳),其子隰叔逃奔到了晉國(也算是重歸故國),被任命為士師(官職,掌禁令、獄訟等)。於是,隰叔的子孫便以「士」為氏。

隰叔生士蒍,士蒍多智,是晉獻公最為重要的謀士之一。而晉獻公這一支系,以小宗取代了大宗,即「曲沃代晉」。故而,晉獻公很怕此類的事件再次上演,便問計於士蒍。據《左傳》記載:士蒍曰:「去富子,則羣公子可謀也已。」公曰:「爾試其事。」士蒍與羣公子謀,譖富子而去之...晉士蒍又與羣公子謀,使殺遊氏之二子。士蒍告晉侯曰:「可矣。不過二年,君必無患。」

士蒍用離間的方法,讓晉公族之間內鬥。最終,盡滅了桓、莊之強族(晉獻公曾祖、祖父一系的旁支),而將勢力較弱的旁支全都驅逐出國。並規定除世子之外,其他公子成年之後,也必須離開晉國。因而,造成了「晉無公族」這一諸侯特例,也為此後晉國「政出私門」、並最終為韓、趙、魏瓜分埋下了禍源。

士氏也因沒有參與晉惠、晉文之黨,而有所衰落。士蒍生士缺,士缺生士會(幼子)。士會雖非士氏長子,卻有其祖之智。晉襄公去世之時,趙盾主政,主張擁立在秦國為質的公子雍為君,而派先蔑、士會到秦國迎接公子雍。其後,趙盾又背誓,改立了晉襄公之子夷皋為君,是為晉靈公,並派軍迎擊護送公子雍回國的秦軍。於是,先蔑、士會都滯留在了秦國。

士會留在了秦國有七年之久,深受秦康公的信任與重用。在秦晉河曲之戰中,士會識破了晉上軍佐臾駢的計謀,並出計誘使趙盾堂弟趙穿出戰,並差點俘獲了趙穿。對此,趙盾頗為憂慮,而對荀林父、郤缺感慨道:隨會(士會)在秦,賈季(狐射姑)在狄,難日至矣,若之何?

荀林父主張將狐射姑迎回晉國,而郤缺則更熟悉政治,狐、趙之勛並駕齊驅,趙盾費盡了心力才將狐氏排擠出了晉國,又豈會再迎回狐射姑,便建議迎回家族根基較淺的士會。其後,晉國用計,而士會也歸國心切,最終使得士會得以歸晉。

士會在日後也成為繼趙盾、郤缺、荀林父之後,晉國的第四任執政正卿。而因其多有功績,曾被封於隨邑,為隨氏之祖,又封於範邑,而立範氏,為範氏始祖。士會還有一支子孫留在秦國,復先祖「劉」氏(劉累,帝堯之裔孫,士氏先祖,為夏朝孔甲時大臣,據傳說曾習得御龍之術,被封為御龍氏),據說漢高祖劉邦就是此支劉氏的後裔。

然而,士氏在晉國的地位,畢竟不如狐、趙、先、郤那樣顯赫。其後,士會因郤克出使齊國受辱、郤克請兵伐齊,而告老讓政。據《左傳》記載,士會對其子士燮說道:「吾聞之,千人之怒,必獲毒焉。夫郤子(郤克)之怒甚矣,不快心以逞於齊,必發怒於晉國內。不得政,何以逞怒;餘將致仕焉,以成其怒,冀其無以內易外也..

士會死後,其子士燮繼承其卿位。士燮也深深感受到晉國強勢卿族之間、卿族與公室之家的矛盾,而禱告希望自己早點死,以讓範氏(士氏)逃過這場災難(《國語》記載:反自鄢(鄢陵之戰),範文子(士燮,也稱範燮,謚號為「文」)謂其宗、祝曰:「君驕泰而有烈,夫以德勝者猶懼失之,而況驕泰乎?君多私,今以勝歸,私必昭。昭私,難必作,吾恐及焉。凡吾宗、祝,為我祈死,先難為免)。

正如範燮所願,不久之後,範燮就去世了。而在範燮去世不久,晉國就發生了晉厲公除三郤、欒書、中行偃弒殺晉厲公,並誅胥童等事件。範氏因範燮去世,繼任宗主資歷較淺,而未牽涉其中。

範燮去世之後,其子範匄繼承其卿位,並在日後成為了晉國的執政正卿。範匄執政之後,與欒氏的關係不睦,最終在兒子、女兒的蠱惑之下,滅了外孫欒盈,盡誅欒氏一族。

範匄死後,其子範鞅繼承卿位,在日後也成為了晉國的執政正卿。範鞅為人貪婪,致力於提升家族地位而無所不用其極,與晉國其他卿族的矛盾也因此更加激烈。在範鞅死後,其子範吉射繼承其卿位。四年之後,趙氏宗主趙鞅殺死趙氏小宗宗主邯鄲午(源於趙氏,別為邯鄲氏),邯鄲午之子邯鄲稷據邯鄲以抗趙氏。而邯鄲午是中行寅的外甥,範氏又與中行氏姻親相好。故而,範氏、中行氏聯合邯鄲氏共攻趙氏。而知、韓、魏三家最終相助趙氏,經八年之戰,才得以滅掉範氏、中行氏。

參考史籍:《左傳》、《公羊傳》等等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