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執政六十年來,不斷探索執政規律、創立和發展執政理論、加強執政能力建設並取得巨大成就,這個過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從樹立科學的執政意識、完善執政方式、鞏固擴大執政基礎等方面總結歷史經驗,進一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從1949年到2009年,中國共產黨已經在全國執政六十年了。這是中國歷史上發生最偉大深刻變化的六十年,是中國共產黨艱難而成功地認識執政規律、創立和發展執政理論、加強執政能力建設並取得巨大成績的六十年。這個過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是過去與現在的對話,總結六十年來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歷史經驗,特別是在執政意識、執政方式、執政基礎等方面的探索和啟示,對於在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並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執政理論,都是極其重要的。

必須深刻認識執政黨地位變化帶來的考驗,樹立科學的執政意識

1949年新中國成立,黨成為全國唯一的執政黨,黨的任務由此前的武裝鬥爭、奪取政權,轉變為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方面建設新國家。但黨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角色轉變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工作重點從階級鬥爭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可以說真正實現了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使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意識不斷提升,內涵日益豐富。總結歷史經驗,可以認為:

執政意識標誌著對執政黨地位、環境、任務的清醒認識,是工人階級政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歷史使命的高度自覺。執政意識決不是簡單的「掌權意識」,執政不是歷史使命的終結,而是承擔了更大的責任,只是完成歷史任務的一個新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心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決不能脫離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來談鞏固政權。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執政黨尤其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是發展的中心,發展是全面的,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建設,科學發展是執政黨要始終堅持的根本道理。而各方面的發展既要依靠人民,又要造福於人民。為了發展需要改革,而發展和改革都要在穩定的環境中進行。所以,黨的執政意識可以具體地歸結為科學發展意識、公僕服務意識、責任憂患意識和改革穩定意識;核心是通過發展實現執政為民的目的。

樹立牢固科學的執政意識是艱巨的任務,不僅要深刻認識自身的歷史使命及其實現途徑,還要克服各種錯誤思想的干擾,防止偏差。一是注意克服經驗主義。黨在革命年代形成了發動群眾進行大規模階級鬥爭的經驗,但在執政與和平環境下,簡單運用這些經驗處理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就會犯階級鬥爭擴大化的錯誤,導致對執政使命的片面理解和對執政黨根本任務的背棄。二是注意防止教條主義。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未來社會的設想,是以發達的資本主義作為新社會基礎的,而中國共產黨是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取得政權並建設社會主義的,必然要經歷一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因此不能超越社會發展階段而在上層建築領域不斷進行革命,不能在經濟建設中急於求成。克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才能逐步樹立科學的執政意識。

必須不斷完善執政方式,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

執政方式是黨治理國家、領導國家政權的方式,核心是政治體制和領導制度。作為先進的工人階級執政黨,在治理國家方面也要有自己的創造。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要求。「三執政」是對黨的執政規律的豐富和發展,是黨的執政方式的重大創新。

「三執政」的每一項要求都具有豐富的內涵,又互相聯繫,構成對黨的執政方式的總體要求。科學執政是黨的執政活動的前提,因為執政是運用權力,而權力作為上層建築,只有其運行符合經濟基礎的要求,才是有效和有益的;工人階級執政黨把自己的活動建立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自然在執政活動中要講科學;民主執政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的本質要求,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需要;依法執政是執政黨依法治國的最重要體現,是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三執政」內在統一的邏輯是,社會發展規律與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三執政」的落實,政治體制和領導制度是關鍵。共產黨是為人民執政的,但如果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發展,那就可能把為人民執政和依靠人民執政相割裂,從執政為民發展到為民做主,把「代表」變為「代替」,錯誤的手段不可能達到正確的目的,甚至導致手段「異化」目的。中國歷史上缺乏法治傳統,人治色彩濃厚,加之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大規模群眾運動的影響,可能造成對法制的漠視,認為依法辦事麻煩、缺乏效率,以致把堅持黨的領導與依法執政對立起來。解決上述問題,出路是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目標,繼續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和領導制度、組織制度的改革,規範權力的運行。這是實現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必須面對的關鍵問題。

繼續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和領導制度、組織制度的改革,落實「三執政」的要求,是個長期、艱巨的任務。解決這個問題,總原則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在實施過程中,既要鼓勵各方面尤其是基層的大膽創造,又要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使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的發展同步,讓政治體制和領導制度的改革有助於促進經濟發展繁榮和社會穩定。要把民主既看作制度、規則,又看作一種文化,包括觀念、信仰、習俗、慣例、價值取向、輿論氛圍、道德評價等,在建立完善民主制度的同時,培育民主文化,使民主制度和民主文化如車之兩翼,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和領導制度改革。

必須正確認識執政後階級關係和社會結構的新變化,不斷鞏固執政基礎

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政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執政基礎包括階級基礎——工人階級和群眾基礎——廣大人民群眾。六十年來,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的勝利、人民生活的改善,黨的執政基礎不斷鞏固和擴大。最重要的是解決了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屬性做了科學估計,明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為鞏固階級基礎提供了新的重要社會力量。二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構成的變化做出了正確判斷,明確新的社會階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為擴大執政黨的群眾基礎增添了新力量。回顧新中國成立後黨在執政基礎上的探索,可以認為:

黨的執政基礎是隨著社會前進而不斷鞏固和擴大的過程。從客觀上講,這是歷史進步的必然趨勢;從主觀上講,這是完成黨的歷史使命的需要。在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必須徹底完成政策從甄別到激勵的轉化,更廣泛、更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儘可能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這個激勵、凝聚的方針,在經濟上,是讓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於人民;在政治上,則是著眼於不斷擴大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鞏固階級基礎與擴大群眾基礎是統一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和對立起來。工人階級是我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最先進的階級和執政黨最重要的依靠力量,在任何時候,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都不能動搖。也要看到,工人階級的先進性就在於它的利益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一致性,依靠工人階級和依靠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是一致的,如果只講階級基礎而忽視群眾基礎,黨的執政基礎不能認為是牢固的,甚至會走向反面。更何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三大差別的逐步縮小,工人階級和農民及其他勞動群眾的差別也會縮小。黨的先進性將更多地體現在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

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都是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鞏固階級基礎和擴大群眾基礎要通過執政黨的正確政策才能實現。一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讓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不斷實現更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利益。二要看到,現階段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具體利益存在著差別。工人階級和人民內部都分化出不同的利益群體,在改革中的受惠程度不同,對具體政策的認知和理解程度也不完全相同。因此,鞏固階級基礎和擴大群眾基礎,不能當作抽象的政治原則,必須通過精細化的政策去體現。要努力提高改革的普惠性,讓儘可能多的群眾在改革中受益,建立整體優先又考慮和照顧各群體利益的利益融合機制。

作為領導核心的執政黨與執政基礎的關係是雙向互動的。一方面,黨堅決依靠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服務於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向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學習,接受人民群眾監督,同時教育和引導人民群眾;另一方面,人民群眾擁護黨的領導、響應黨和政府號召,同時又能依法表達自己對黨和政府工作的意見,對党進行監督。黨和人民群眾共同前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的政治、經濟、文化利益,也更加擁護和信任黨,使黨的執政基礎更加鞏固。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