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嘗膽只是越王在春秋里的一個典故,主要是苦其心志,銘記歷史,報仇雪恨,東山再起!刻骨銘心地埋在腦海,使其自已卧薪嘗膽,不能忘掉成為亡國奴的悲劇,謀士文種和范蠡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才使得他重返故土,才有東山再起的籌碼,之後越王著重發展工業農業軍事,使自已強大起來,而吳國吳王夫差的荒淫與自然的天災給了越王更多勝的優勢!越王也是遇了(天時.地利.人和)→人和主要是越王親民而不是親官僚,所以越王勝了,∵從古自今得民心得天下,這句絕對真理,


謝邀。關於春秋五霸,歷史上有多種說法。《史記索隱》所說的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而《荀子.王霸》所說的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五霸的霸字,最早的意思,也非今義,並不是霸王霸主的意思。霸,在春秋時期是天子底下的一級機構的名稱,即伯,後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或方伯,即一方諸候之長。其職責名為召集號令所轄諸侯以朝天子,實際上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再說勾踐卧薪嘗膽滅吳興越,卧薪嘗膽是一個方面,其他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吳王勝後驕橫淫逸,聽不進忠言;②吳王闔閭喪失必要的警惕性,不聽伍子胥及時除掉勾踐的建議,結果養虎為患,反為其害;③勾踐的重臣范蠡和美女西施善用機謀、四處籠絡收買人心,結果吳國絕大多數臣民的心思傾向越國;④吳王民心失盡,加上連年天災,吳國巳風雨飄搖。⑤越王勾踐放下帝王之尊,勵精圖治,民心歸附。⑥越國將蒸熟的糧種低價賣給吳國,使吳國田地顆粒無收,這給連年災荒的吳國雪上加霜。老百姓無法活命則思想變天,希望通過改朝換代改變其命運。⑦越國攻吳時,趁吳王和主力在外,乘虛而入,這都是越國一舉拿下吳國的諸多原因。


這幾天正在看《中國通史》。藉此機會,咱們就聊一聊勾踐卧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吳越兩國在,檇李(今浙江嘉興一帶)發生了一場大戰。在這場戰爭中本來是吳國軍隊佔優勢,但由於在兩軍對戰之前,越國軍隊一排排的舉刀自刎,並道歉與吳,致使吳國軍對放鬆警惕,偷襲成功,並且成功擊傷吳王闔廬。不久闔廬因羞憤交集,傷勢過重而亡。闔廬兒子夫差即位,不敢忘殺父之仇,日夜練兵,養精蓄銳,準備為父報仇。與此同時越王勾踐聽說吳國在伍子胥等人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心下十分著急,不顧范蠡等人的勸阻,率軍攻打吳國。兩軍於夫椒(今太湖一帶)激戰,越大敗,勾踐退守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一帶)。吳乘勝追擊,將其,圍困。勾踐悔不聽勸十分懊惱,范蠡獻計,委曲求全,保全性命,尋找機會,以圖再舉。吳王在勾踐獻出越國並聽從驅使之後,本想允諾,但伍子胥例舉史例,勸阻吳王斬草除根。吳王聽後欲殺之。越國有一位臣子叫文種,文種獻策勾踐,以財色賄賂嫉賢妒能而又貪財好色的吳王寵臣伯闢,投其所好,定能成功。勾踐命文種差辦此事。成。次日伯闢以「仁義」為詞說服吳王接受越國的講和,事成。

公元前492年勾踐入吳宮為奴,聽從吳王驅使,這期間伍子胥多次勸諫誅殺勾踐,而吳王以「誅降殺服,禍及三世」為詞,回絕伍子胥。伯闢在旁勸吳王勿食前言,夫差便饒恕勾踐不死,在宮中為奴養馬。在宮中三年,勾踐穿破衣爛衫,吃粗糠野菜,安分守己一副心甘情願的樣子。吳王得知此情,認為其意志消磨,再無尊嚴可言。從而放鬆了對勾踐的警惕。

這三年中文種一直賄賂著伯闢,暗中保護著勾踐。一日吳王病重,范蠡聽聞,勸勾踐探之,以表忠心。次日在伯闢說服下,吳王見勾踐,勾踐跪拜詢問病情,恰巧吳王要大便,勾踐便請飲溲嘗便,判斷病情。嘗過後便說「大王的病很快就會痊癒」。吳王為之感動,當即答應勾踐,待病痊癒,赦其回國。事也湊巧,不幾日,吳王痊癒,臨朝理事。一日,大擺宴席,待勾踐以賓客之禮。伍子胥見此,揮袖而去。伯闢見此,便向吳王進讒言大肆攻擊伍子胥。第二日,伍子胥進諫吳王,勾踐虛府庫而不露慍色,飲溲嘗便,入吳為奴,城府之深可見一斑,萬不可放虎歸山,千萬要誅殺啊!吳王不聽,斥令伍子胥住口退下。

勾踐回國後,千方百計的侍奉吳王夫差,送美女,送布匹,送牲畜,投其所好。吳王高興極了,返還越國的八百里國土。而勾踐暗暗的實施復仇計劃,且以身作則。「日卧則攻之以蓼,足寒則漬之以水,冬常抱冰,夏還握火,愁心苦志,懸膽與戶,出入嘗之,不絕於口。」平日,勾踐耕種,夫人織布,節衣縮食,出不敢薦,如不敢傳,苦身勞心,取得百姓的擁戴。同時對諸侯國的士民以禮相待。不久時間,越國人口增加,生產發展,民企日漲,實力日強。

經過七年的修養生息,勾踐認為時機已到,準備攻吳,大夫逢同勸道:「國家剛剛恢復,力量還不夠,如輕舉妄動,必然引起吳國警惕,反而不利。不如暫時忍耐,結交大國,等待時機」勾踐迅速冷靜,繼續忍耐積蓄力量。

不久,吳王自恃兵強馬壯,要去攻打齊國。伍子胥勸道:「聽說勾踐卧薪嘗膽,與百姓同苦樂,把國家治理的日漸興盛,看來一定是要向咱們報仇。此人不除,後患無窮」。吳王不聽,仍出兵攻齊,凱旋而歸,臣下皆賀之,唯獨伍子胥不以為然:「這並不值得慶祝,打敗齊國,不過是得小利而招大怨。不滅越國,那才是心腹之患」夫差正在興頭,哪裡能聽得進去,反而認為伍子胥仗著先朝老臣,多次為難於他,心生惱怒,漸漸的與伍子胥矛盾越來越大。

吳王大勝齊國,大興土木,修建姑蘇台,勾踐聽說後立即命令搜集巧匠良才送給吳王,吳王看著勾踐送的東西,喜出望外,擴張工程,費事八年,因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可謂勞民傷財。接著文種又和范蠡挑選越國最漂亮的女子西施和鄭旦,送給吳王,投其好色之癖。吳王痴愛西施,又為其大興土木,揮金如土,致使百姓疲憊,國力日衰。伍子胥再次勸諫,伯闢卻以德義反駁伍子胥。吳王夫差正以勾踐成服得意,答應借糴萬石。次年,越國將蒸熟的糧食還給吳國,夫差見顆粒飽滿,十分高興,留作種子。結果,種子入土,沒有發芽出苗,一年耕耘,顆粒無收,百姓飢困。夫差仍然不知危難,驕橫無羈。伍子胥勸諫,吳王仍不聽並派遣其入齊勸降,伍子胥知道吳國不久將王哦,便與兒一起赴齊,托友人照顧,伯闢得知此事大肆宣傳,並向吳王進讒言,最終,伍子胥自殺。伯闢晉陞相國,朝政更加腐敗。

公元前482年,勾踐乘吳王率精強將往黃池會諸侯,某盟主之際,派兵遣將,討伐吳國,吳軍大敗,吳王得知後面如死灰。急忙趕回,並求和于越國,勾踐審時度勢,慨然應允。由於吳王不吸取教訓,在內仍重用伯闢,寵愛西施,誅殺太子;對外動兵,國力日漸消損。四年之後,勾踐再次派兵攻打吳國,吳軍大敗,夫差再次求和。勾踐念當年夫差不殺之恩,給他甬東之地、300僕役,以終其養。夫差羞愧難言,自殺而死。

這差不多就是整個故事。勾踐之所以能復仇成功,不單單是他的功勞,這裡邊少不了文種、范蠡等人的輔佐,也少不了舉國上下的團結,更少不了「伯闢」的相助。


因為他是越王!有錢有勢抱得美人歸遲早的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