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夷大炮是歐洲在16世紀製造的一種火炮,明代後期對於火炮的需求量巨大,所以在當時大量火炮傳入明朝用來抵禦後金軍,爲什麼這種西方火炮被購入到中國後會被成爲“紅夷”呢?其實這種稱謂是當時人們把這些火炮從紅毛荷蘭與葡萄牙購入,所以紅毛也是在指荷蘭人與葡萄牙人,其實明朝後期大量引進的火炮中只有少量是從荷蘭人手中引入,尤其是在於荷蘭關係交惡後,大多是與澳門的葡萄牙人進行軍火交易,因需求量的增加,葡萄牙人還作爲中間搭建橋樑的中間商,將英國的艦載加農炮賣給中國。

紅夷大炮的射程可以達到20裏以上,換算的話一里是500米,也就是1萬米,10公里的距離,諸位軍迷朋友可以自己在心裏估算一下距離。在當時的火器中已經算的上是先進武器了。明朝天啓6年,紅夷大炮在寧遠之戰中發揮巨大的威力,據史料記載,在後金激烈的攻城行動中,明軍使用紅夷大炮對來犯的後金軍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力,歷史記載,後金的攻城行動在火炮的反擊下,八旗兵血肉橫飛,屍體堆積如山。

這場戰役對於努爾哈赤來說是組建軍隊以來的第一場失敗,這次挫敗在歷史記錄中傳言紅夷大炮擊中了努爾哈赤,從此不到一年後努爾哈赤便病逝,但清史學者的研究中,努爾哈赤是死於疾病。學術問題留給專家,我們主要來看紅夷大炮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在明朝末年是最爲有效的攻擊型武器,對八旗鐵騎十分奏效。

在設計上有優點,炮管長,管壁厚,而且是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此設計可減輕整體重量而不降其強度。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爲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

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三米左右,口徑110至130毫米,重量在兩噸以上。崇禎四年(1631年)正月,後金在瀋陽利用俘虜過來的工匠劉漢,成功仿製了西洋大炮,定名爲“天佑助威大將軍”,他們還創造了“失蠟法”,化鑄鐵爲鑄鋼,以複雜的退火、淬火程序處理火炮的不同部位,使鑄炮工藝領先於明朝。由於夷字犯上滿人的忌諱,紅夷大炮便更名爲“紅衣大炮”。皇太極在八旗軍設置新營“重軍”(ujenchooha,烏真超哈),後來佟養性任總兵官,曹振彥任教官,開始運用炮兵戰術。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