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產的「計劃經濟」時代,想通過炒房賺錢?難!

來源:真話財經(ID:zhenhuacaijing)

作者:馬繼鵬

01

要論中國今年最大的經濟事件,有三個必須重視,這些「大事件」看似和普通人關係不大,實則每個人的命運和利益都被裹挾其中。

第一件是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正在重新反思過去40年走過的路(很大一部分是模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今後可能要走自己的路了。

為什麼這麼說,最近發生的幾件事就是例證:比如整個西方都在加息,我們在放水,這是貨幣政策「獨立」的開始;大家都在發展私營經濟,而我們在深化國(guo)企(jin)改(min)革(tui)。

第二件事是2008年金融危機10週年。按照經濟規律,8到10年就會發生一場經濟危機(大小不好說),2008年起源於美國(資本主義經濟代表),2018年的危機還沒出現,但國內很多人明顯感覺日子不好過,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不知是不是危機,至少官方沒說)。

第三件事是中美貿易戰。這件事的必然性在於,中國經濟(至少規模上)已經有了和美國抗衡的實力,實力相近,磕磕碰碰在所難免;偶然性在於,中國過早的讓美國看到了我們的「強大」,試探之後,一發不可收拾。

上述三件事,對未來中國經濟政策影響是巨大的。出口、消費、投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三件事對這三個指標都有深刻改變。

比如,貿易戰會影響中國的出口,畢竟美國長期以來都是中國第一大貨物出口市場。2017年中美雙邊貨物貿易額達5837億美元,是1979年建交時的233倍。

又比如,經濟疲弱,對普通人影響最大的就是收入下降,再加上連續三年的高房價(不僅大城市,幾乎所有城市都漲了一輪),普通人消費能力和意願都會下降。

再比如,重新反思改革開放,會影響投資主體(國企還是私人投資),也會影響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房地產曾長期充當這個角色,以後還會嗎?

所以,當所有的變數都在發生變化的時候,把握房地產未來走勢也要全盤考慮,既要看到現象(漲跌),也好看到本質(歷史使命)。

02

鋪墊這麼多,就是想告訴各位「老鄉」,房地產在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中已經不是一個很重要的變數,不是國家不想,而是它的階段性歷史使命已經完成,正在退場。

上面說到今年中國經濟的三件大事,如果要說房地產行業的大事,一定是「房改」20週年,很明顯,今年(尤其從下半年開始)是房地產行業的一個分水嶺。

20年前的1998年是中國房地產劃時代的年份,當年中央宣佈取消福利分房,全面開啟住宅商品化(類似於這幾年三四線城市的棚改貨幣化),被稱為「98房改」。

之後,中國房地產市場一路高速發展,過程中有歡呼也有謾罵;有繁榮也有蕭條。不管怎樣,跌跌撞撞一路走來,描繪了一幅壯麗的圖景:在中國,沒有那個行業能像房地產一樣成為全面討論的話題,成為政策調控的重點、成為「造富機器」……

如果非要總結一下,過去20年,房地產至少完成了三個歷史使命:

第一個使命是成為經濟增長的「永動機」。

「98房改」的前一年,金融巨鱷索羅斯阻擊完新馬泰後。1997年10月移師香港,1997年8月到1998年8月,恒生指數從的16673點跌至6660點。

脣亡齒寒。受97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國內的經濟也開始蕭條,1998年全年出口增速僅為0.4%,同比1997年降低了20.1%。當年中國經濟增速結束了雙位數增長,全年增長率跌至8.8%,開始提出「保8」目標。

為了拉動經濟增長,不得不將原來刺激出口政策轉向刺激國內需求,房地產業正式登上歷史舞臺,被確定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對於「98房改」,後來的評價毀譽參半,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確實有力拉動了中國經濟增長。當時中國城市化率只有30%,遠遠低於發達國家,農村收入和消費水平也只有城市的三分之一,住房商品化喚醒了民眾購房需求。

此後,房地產投資逐年增加,1998-2002年期間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維持在15%,平均對GDP拉動1.2個百分點。

之後中國經濟就形成了慣性依賴,一旦有著陸風險,房地產就成為當仁不讓的「救火英雄」。

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雖然沒有西方國家受的衝擊大,但也沒能倖免。2009年,房地產又一次成為經濟增長的「火車頭」,當年後半年開始,房價暴漲。

2014年,受到國際經濟低迷、房地產市場降溫等因素影響,GDP增長7.4%(低於年初7.5%的預期),創下24年來新低。接下來,房地產進入長達三年的強刺激模式。

2014年的「930新政」:全國性寬鬆開啟,二套房認定標準由「認房又認貸」改為「認貸不認房」,同年11月央行重啟降息。

2015年的「330新政」:寬鬆加碼,五部委將二套房首付比例降至40%、出售房屋營業稅免徵年限由5年縮短至2年。此後央行3次降息、2次降準,全面寬鬆就此開始。

2015年的「930新政」:全面寬鬆。由於庫存仍處高位,四部委將非限購城市首套商貸首付比降至25%;同時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全面推行異地貸。此後商貸首套首付比又降至20%,二套首付比降至30%,央行再度降息降準各1次,利率優惠疊加低首付,信貸處於全面寬鬆狀態。

同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供給側改革五大任務之「去庫存」,棚改貨幣化力度加大,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啟動,三四線城市進入暴漲前夜

2016年的「217新政」:熱點城市復甦明顯,但有些地區還沒起來,2月27日,下調房屋交易環節契稅,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全面啟動並迅速向三四五線城市蔓延。

之後的情況很多人可能都知道了,一線漲完二線漲,二線漲完三四線漲,一直到現在,有些三四線城市房價還在上漲。

房地產大發展能創造GDP,同時也給很多人創造了一夜暴富的機會,這就是房地產20多年來的第二個使命:造富。

造富的對象主要有四個羣體:地方政府、銀行、開發商和炒房者。四個之中,處在上游的地方政府發財最多,除了賣地收入還有和房地產相關的各種稅收;銀行和房地產商也賺的盤滿缽滿,同時也有很多個人炒房者(也有拆遷戶)一夜暴富。

之前有人好奇,在這場盛宴中,似乎找不到一個「輸家」,確實找不到,因為在這場「盛宴中」,每個羣體都是吹泡沫的人,都不希望泡沫破滅,泡沫越大,羣體的財富增值也就越快。

房地產還有一個使命就是解決民眾的住房問題,讓所有人住有所居。

理論上講,這個使命應該是排在第一位的,但諷刺的是,在20年的發展過程中,這個使命幾乎一直被忽略,最高層在2017年10月份召開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之後,世人才恍然大悟:原來房子不是用來炒的?

雖然這是一個「遲到的使命」,但20多年的房地產大發展客觀上解決了國人的住房問題。

第一、中國的城鎮化率大幅提高,意味著很多人進城了;

第二、這幾年的棚改貨幣化,又讓很多人「上樓」了;第三, 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40.8平方米,其中城鎮36.6平方米,農村45.8平方米。

03

按照地產大佬任志強的「地產夜壺論」,以上三個使命中,第一個使命理論上現在依然是可以「重啟」的,也具備重啟的必要,比如外需不振、內需萎縮,導致經濟有下滑壓力。

第二個「使命」,說實話地方政府也需要,現在中央已經確定要通過基建刺激經濟,這正是地方政府用錢之際,聽說太原之前8宗流拍地塊現在已經降價再拍賣了,所以,在土地財政沒終結之前,沒有地方政府不想繼續賣地。

第三個「使命」值得商榷,如果單純考慮房地產的居住屬性,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人均居住面積40.8平方米已經超過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了。

所以,不管從經濟情況還是各方的需求來看,房地產仍然可以繼續「發光發熱」,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前20年的房地產發展模式必須終結,最簡單的一個道理就是:泡沫越大、破裂後的威力也會更大。

現在房地產的泡沫有多大,其實很少有人說清楚,不同人參考的標準不一樣,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但是從這兩年地產調控政策的力度來看,泡沫嚴重程度可想而知。

高層已經意識到了房價過高的危害,同時也知道泡沫被戳破後的危害,1993年海南地產泡沫破滅就是例證,所以現在的調控政策就是儘可能的「捂著」,不讓上漲,也不能過度下跌。

2017年10月份提出的「房住不炒」是一個明顯的信號,今年8月份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再次提出的「堅決遏制房價上漲」有另一個明顯信號,其實都在告訴大家,房地產的使命終結了。

所以,今年大家看到很多奇怪的現象,有些地方政府想變相給房地產鬆綁,但後來都被中央叫停了,看不到一點放鬆的跡象。

20年前,房地產市場通過「房改」進入市場經濟,20年後的今年,持續調控又讓房地產市場回到「計劃經濟」,在計劃經濟想通過炒房賺錢?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