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有這樣的想法,趁著孩子年級還小,送到國外去鍛煉鍛煉。特別是很多經濟寬裕的家庭,願意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去接受更好的國外教育,那去出國留學教育有哪些比較常見的困惑呢?


瀉藥。多數背井離鄉的學生剛進入新的環境,最需要擔心和注意的無非以下幾點:

  1. 心理準備
  2. 人身安全
  3. culture shock
  4. 社交-生活-學業的平衡
  5. 國外期間的心智成長

出國留學類問題可以參考我的專欄,畢竟是可以決定人生走向的一件大事,需要慎重決定。

牛津公派博士小課堂?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謝邀。

1、語言困難

由於英語不是母語,所以國際學生在澳洲課堂上艱難學習的情況並不少見。這不僅對吸收課堂上的知識造成困擾,也對參與討論產生了影響。

澳洲大學在學生就讀語言課程時提供良好的服務,同時也有大量提高英語的機會,如與當地社區的居民進行交流。

2、交友

大學的第一天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令人畏懼的,就更不用說是來自另一個國家的國際學生了。然而,值得記住的是,雖然你可能會在有些方面不如當地學生,但他們也都會感到一絲緊張。

簡單地對旁邊的人打個招呼可能看起來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但他們很可能會欣賞你的表現並且會有所回應。參加一個體育俱樂部或學生社團則是另一個好的社交方式。

3、不同的文化規範

所有的文化都是不同的,但是可以適應新的環境。澳洲的俚語經常難以解釋,比如他們喜歡用「ta」表示thank you,用「lingo」表示language or terminology,往往容易誤導初到澳洲的人。

雖然在澳大利亞握手打招呼是常見的做法,但是來自泰國的人則會習慣雙手合十並鞠躬。向當地人詢問社會規範或在互聯網上做一些研究都可以幫助你獲取有用的信息。

4、鄉思

當你在跨越地球的另一邊時,思念家鄉是自然的,並不奇怪。雖然許多國際學生是和家人一起搬到澳大利亞,但他們仍然離開了自己舒適的地方,適應過程會有些棘手。

大多數大學都有專門針對特定國家學生的團體或俱樂部,這可能是緩解孤獨感的絕佳方式。擁抱澳洲生活的不同方面也是一個好的方法。

5、跟上學習進度

即使你已經克服了所有與海外有關的社交問題,也還有學術方面的問題等著你。在澳洲上學很容易落後,特別是當你有很多課外活動的時候。

從額外的輔導和學習小組,到更有效地管理大學以外的時間等,大學的幫助有著多種形式。如果這些幫助對你都不奏效,請告訴你的講師或導師,探討如何將幫助最好的進行下去。

這是一些能便利在國外的生活,提高生活幸福感的APP:

UNILINK北京:澳洲留學必備APP之最強幹貨?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希望每個在國外讀書的人兒,都能克服這些困難,享受留學的時光?

如果覺得我的回答有幫助,請贊一個吧!更多疑問歡迎微信: AlexUnilink


謝邀。

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孩子小的話,三觀還尚未養成而且自制力比較低。如果家長沒辦法過去陪讀監管的話,可能會比較擔心。但一般孩子未成年的話,會要求有寄宿家庭,但是寄宿家庭一般只能給孩子提供食宿。對於孩子而言,如果這段時間沒有父母的陪伴,缺失的是來自家庭的教育。畢竟寄宿家庭也不可能把你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那樣來管教。

再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安全問題。對於孩子和父母而言,再安全的國家也比不上父母的身邊。

但人就是要成長的,父母也都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希望我們的人生不要遇到麻煩,另一方面又希望我們自己可以很強大的解決問題。


初期都是生活上的一些小習慣方面的問題,沒啥大不了的,一般小於一年就。

後期有個文化衝突和反向文化衝突的問題,還有身份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留學特有的,更不是中國留學生特有的,只是在留學生中比較突出,也是幾十年來都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問題。

主要是年齡段剛好是三觀形成的階段,國內國外的三觀還是有一些差異的,父母的教育方式與國外的環境形成某種反差,學生會有個比較迷糊的階段。而學生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之後,又需要在中國這個特定的環境中有個反向適應的過程,所以會比較掙扎。

總之,家長在一個環境生活長大對於新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是會產生一些困惑,但不是一個壞事情,恰恰說明孩子的思想在一個更加包容更加自由的環境裏進步了,這也是多數家長最夢寐以求的東西,雖然這樣會給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帶來一定的困擾。


謝邀。在加拿大就看十七八歲開跑車,或者一身潮牌、奢侈品,天天不來上課就釣妹也能考得上大學。為什麼有家長來陪讀像是來度假的,自己小孩都不怎麼愛管,飯不怎麼做天天出去玩?為什麼一些名聲很爛的中國人開的私校雨後春筍般出來,不斷的有人去?有女生出國讀書就去賣,有錢出國家境能多差,有必要出賣自己的身體嗎?為什麼人看不起老一輩的華人?明明人家當年是技術移民又不是偷渡。還有多倫多怎麼可以這麼冷(現在在下凍雨我告訴你)???還有,我怎麼還沒拿到offer?


瀉藥

其實還沒有出國,只是在做著準備罷了,目測九月去讀研。

感覺最大的障礙是語言環境,自以為學的不錯其實出去了,也還是蠻困難的,尤其是那種性格內向的女孩子和男孩子。

其次就是錢,以腐國為例,我認識的小姐姐都是最開始拿英胖和人民幣換算了之後纔敢買。如果家裡富裕都好說,可能不會計較這些,但是如果家境一般,多少都需要打工。英國本身就是一年的碩士課程,半工半讀,會比較累吧,而且壓力會很大。

其實現在出國趨於低齡化,之前在雅思機構上課,路過前臺,看一對父母帶著十一二歲的小姑娘問一些信息,就覺得父母還是挺狠心的,願意讓孩子一個人出國,也許可能有親戚在那邊或者有更好的前途,但是個人覺得,18歲之前還是和父母在一起比較合適,性格塑造期嘛,對孩子的成長還是比較好的。至於生活獨立這種的,以後都能學不是嘛。

出國的這段時期,其實只能作為一段生活經歷而已,並不是大眾想像的那種貧窮或者充滿了光環,你有什麼樣的條件就去過什麼樣的生活,自己開心就好。


在澳大利亞留學生活工作了4年,首先想到就是語言與文化差異,100%無障礙溝通肯定是不可能的,溝通有問題,直接會影響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還有一個就是孤單,畢竟地廣人稀,能交往的朋友沒幾個,所以在國內好好的,出國容易抑鬱也很正常。再有一個困惑就是人和人差異巨大,在國內各種二代可能只是網上能看到聽到而已,在國外發現二代這麼多,還真在你身邊,你會覺得人和人的差異真的大到無法縮小的狀態。


瀉藥。最大的困惑是,國外好山好水,好無聊

出國之前,一:考了駕照;來澳洲之後,翻譯之後,找了教練學了幾次,自己可以上路,去哪都方便。二:特意去新東方學了兩個月廚藝,來澳洲之後,自己給自己做飯。當然,這裡也有很多中餐館,也沒覺得喫得不習慣;三:考到了學校規定的雅思成績,英語還可以,交流沒有障礙。總之,來這裡沒有什麼不適應,自己都能搞定。在國內,是爸爸媽媽的小棉襖,來澳洲,活成了自己生活中的女漢子。什麼都靠自己搞定!


謝邀~~

適應環境的能力;語言能力;孩子的可塑性等因素。另外,學生是否自己願意出國留學,也是非常重要的。自願的話,主動性會高。


那當然得讓小孩語言交流上完全沒有問題啊,不會說話,那是出不了門的,也不知道別人講什麼,沒有辦法交流。


我覺得是聽懂笑話/開玩笑一開始比較困惑,因為聽的懂笑話要有當地文化背景,要不然你都不知道到底哪裡好笑。。。


特別多令我困惑的事情。

在大學圖書館看書,中午出去喫午飯,手機電腦從來不拿走,喫完飯回來,居然還在。。

自駕遊,開了一天一夜1號公路,怎麼還沒收費。。。一定是我錯過了

都上中學了居然沒有家庭作業。

看見鬼佬帶著很小的孩子,居然不看著他們,摔跤了也不管。。完全放養

會有很多生活慣例和文化習慣不一樣。困不困惑不重要,很快就會適應了,尤其是孩子。


謝邀。年紀小自理能力不好,不會做飯,丟三落四。剛開始英語不夠好,上課聽不懂,作業每次都很掙扎。

文化割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